从现代到古代,赵亚楠的逆袭之路

第247章 捉襟见肘(1 / 1)

近日天气虽渐趋晴好,义庄附近却仍聚集着不少流民。王爷的贴身侍卫影子将此事如实禀报,末了叹道:"这些人风餐露宿多日,实在可怜。若能为他们寻个安身立命之所,也算一桩善举。" 次日用早膳时,王爷正与影子商议此事,赵亚楠忽开口提议:"王爷,不如派人去义庄问问,看有无愿意去医馆当学徒或是帮工?新店初开,工钱或许微薄,但好歹能有口饭吃、有处栖身,也解了人手短缺的燃眉之急,也可问问张班主的戏班子,看是否还需要人手,那些孩子若能进戏班,也算是有了依靠。" 王爷颔首赞同:"此计甚好。虽说能安顿的人数有限,但总比放任他们流落街头强。影子,你即刻去义庄打听,着重问问有无懂医术的老手愿意去医馆帮忙抓药。若有孩童愿意当学徒,更是再好不过。工钱从简,但包食宿,跟着哑弟他们还能学门手艺。" 影子领命,待与众人用过早膳后,便匆匆赶往义庄。只见十几个衣衫单薄的孩童挤在屋檐下,冻得瑟瑟发抖。一位老者主动上前,表示自己略通药理,愿意去医馆帮忙抓药;另有四个孩子也怯生生地举手,说想当学徒学本事。 影子大喜过望,当即领着这五人来到医馆。青松看着眼前几个面黄肌瘦、衣着褴褛的孩子,不禁想起自己初到老御医门下的光景,心中满是怜惜。自己时常要上门看诊,医馆就只有哑弟一人。师傅也需兼顾家中田地不能长留在此,平日还需晒药,煮药些事,如今有了这些帮手,医馆的日常事务便能有人照应,倒也解了一桩心事。 影子又匆匆将张班主请到义堂。张班主仔细打量众人后,最终只挑走了两个眉目清秀的女孩子。令人意外的是,他特意命人送来几大箱戏班旧衣,虽说有些褪色补丁起皱,却让流民们眼睛发亮——正值春寒料峭,这些人大多只有一身单衣,早已脏污不堪。两个小女孩怯生生地跟着张班主离开时,回头望向同伴的眼神里,既有不安,也带着一丝对新生活的期待。 看着剩下的流民乞丐,影子一时犯了难。所幸徐掌柜雪中送炭,送来几筐老姜,叮嘱义堂管事每日煮些姜汤给众人驱寒。茶楼每日供应的姜汤总是供不应求。而医馆在新收的四个小伙计帮忙下,也支起大锅,将熬煮的姜汤免费分发给前来求助的流民。 暖阳终于驱散了多日阴霾,与前些日子大雪封城、路有冻骨的惨状相比,如今虽仍有诸多难处,但至少人人能喝上一碗热汤,也让这个春天多了几分暖意。 赵亚楠的老爹在百草堂盘桓了近五日,眼见医馆从草创逐渐步入正轨,青松与亚弟配合也愈发默契,再加上王爷贴心调拨来几个得力帮手,他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虽说心中也盼着能留下来帮衬一二,但山里那几亩薄田始终是他的牵挂,无人照料难免荒废。好在这些日子调养得当,他的身子骨已恢复。 与青松商议后,他决定先骑回一匹马返乡。"我且回去料理些田务,等山里的草药采收好了,再给你们送过来。两头跑虽辛苦些,倒也方便。"青松见师傅去意已决,便不再多劝,只叮嘱他路上多加小心。 次日天还未亮,吴老爹便收拾好行囊,将剩余的药材仔细归置妥当,翻身上马。晨光中,马蹄声渐远,扬起一路尘土,载着他对百草堂的期许,也载着下次重逢的约定,缓缓驶向远方的山峦。 春阳渐暖,转眼已过一月。山野间,吴老爹与大富穿梭在药田与山林之间,采药锄地两头奔忙。每当瞥见田垄间新抽的嫩芽,或是篓中渐满的草药,想起儿女在百草堂的光景,几个徒弟也都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嘴角便止不住地上扬。大富手脚勤快,既照料着田里庄稼,又妥帖侍奉二老,还谨记赵亚楠的叮嘱,只带着师傅在安全的山头采药。何婶忙着晾晒药材,何叔坐在院门口编竹筐,竹篾翻飞间还念叨:"等下趟,我也得去看看我家小子的医馆啥模样!"婶娘更是将灶火拨得旺旺的,在灶台边捣腾着麻辣鱼干——她也盼着去见见唤男。 山里邻里愈发热络,常有人来讨教种在木盆里的蔬菜诀窍。想起去年盛夏,何家木盆里的冬瓜南瓜长势喜人,占地小又方便,引得众人纷纷效仿。如今家中人丁渐少,婶娘仍在木盆里种满青菜,嫩绿的菜叶在风中摇晃,似是攒着满心盼头。百草堂暖事 暮色渐浓,百草堂的油灯在寒风中明明灭灭。堂内弥漫着浓重的药香,混着潮湿的霉味,显得格外沉重。 “大夫,求求您救救我娘!”一声凄厉的哭喊打破了药堂的寂静。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背着他面色蜡黄的老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年轻人的膝盖重重磕在青砖上,发出闷响,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实在没钱,可我娘她……” 大夫青松赶紧放下手中的药碾,快步上前查看。他轻轻掀开老人的眼皮,又把了把脉,眉头皱得紧紧的。略作思索后,青松转身走向药柜,拉开一个个古朴的抽屉,抓出几味草药。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抓药的过程中,青松还不时回头看看老人,眼神里满是担忧。旁边帮忙的张伯小声提醒:“掌柜的,咱们最近也没剩多少药材了,再这么免费送,药堂都要撑不下去了。”青松却只是摆摆手,继续专注地称量草药,“人命关天,总不能见死不救。” 药抓好了,青松嘱咐那年轻人回去好好熬住。 年轻人看着这一幕,感动得泣不成声,拉着青松的手连连道谢:“大夫,您的大恩大德,我做牛做马也会报答!”青松只是笑着摇摇头,“快别说这些,先照顾好你娘。等她好了,再想办法好好过日子。” 夜色更深了,药堂里依然亮着温暖的灯光。青松疲惫地靠在椅子上,望着药柜里日渐减少的药材,轻轻叹了口气。但想到刚刚那老人转危为安的样子,他的嘴角又不自觉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寒夜里,百草堂的这份医者仁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贫苦百姓的希望。 然而百草堂的境况却不容乐观。开业首三日义诊施药,积攒了不少口碑,可此后登门的多是附近穷苦百姓:有的房屋被大雪压塌,家徒四壁;有的在重建时砸伤腿脚;还有人因换季感染风寒,个个掏不出诊金。青松与哑弟医者仁心,不论贫富一概救治。幸而前期药材多从家中带来,米面粮油也由徐掌柜接济,但一个月算下来,医馆竟没有落下一两银子。 看着四个学徒、抓药老者勤恳的身影,再算算众人的口粮开销,青松握着账本,愁云满面。医馆没了进项,往后的日子该如何支撑?这"赔本掌柜"的担子,压得他辗转难眠。 夜幕沉沉,百草堂内烛火摇曳。青松将何三与哑弟,抓药的张伯唤至堂内,望着账本上的亏空数字,喉头发紧:"实不相瞒,这整月下来分文未赚,下月的口粮还没着落......"话音未落,何三不以为难,从怀中掏出五两银子拍在桌上:"哥,别愁!我刚领的月钱,先拿去买粮!救人积德的买卖,哪能总亏本?就当交学费了!" 青松眼眶微热,正要推辞,哑弟已接过话茬:"哥,明日我带四个帮工进山采药,药库里的存货撑不了几日,总靠买不是办法。"一旁的张伯面露愧色,搓着手道:"掌柜的,我们有饭吃、有床睡,这月钱......不要也罢。" 青松攥着银子,心中五味杂陈:"先记下这笔工钱,这五两银子得紧着买药材和口粮。哑弟,明日带孩子们去常走的山头,千万别涉险。姜汤还得接着熬,不少人就指着这口热乎的......"烛火在众人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映照出几人眼底共有的坚定——纵使前路艰难,这悬壶济世的灯火,总要守下去。 五两银子在药铺掌柜手中不过几味寻常药材的价钱,青松咬咬牙,只买了两袋糙米和些蔫黄的青菜。他嘱咐两个小丫头:"往后一日只炒一个菜,咱们将就些。"望着灶台上寡淡的菜色,他心里没底——这样寅吃卯粮的日子,究竟还能撑多久?但每当看到那些裹着破布、捧着空碗来求医的百姓,他又怎忍心拒人于门外?幸而何三仗义,将全部积蓄倾囊相助,才勉强续上这艰难的生计。 翌日破晓,哑弟带着四个孩子踩着晨露进山。山径蜿蜒,他们初来乍到,对地形尚不熟悉。好在初春时节,草木萌发,众人手脚麻利,从日出忙到月升,五筐草药堆得冒尖,总算是解了燃眉之急。可往后的日子更显棘手:若让孩子们独自上山,怕是连寻常草药都认不全;若全靠哑弟领着,医馆内又缺了人手。权衡再三,他每日只带两三个孩子外出,留一人在馆内打杂。 就这样,百草堂在捉襟见肘中熬过了半个月。清晨的药臼声、午后的问诊声、黄昏的煎药香,交织成一曲艰辛却执着的生存之歌。 青松头一回执掌医馆,方知当家度日的艰难。往日瞧着柴米油盐不过寻常物件,如今每一笔开销都似重锤,敲得他心口发疼。他与哑弟日夜操劳,却总在收支间捉襟见肘,愁绪如藤蔓般缠住心头,夜夜辗转难眠。 所幸近来偶有零星铜板入账,虽只够买几把蔫青菜,却也能稍稍缓解伙食的困窘。可每当瞥见两个小丫头盯着菜碟发怔的模样,青松便觉愧疚难当。她们跟着自己,再没了往日顿顿热乎饭菜的日子,清汤寡水的三餐,让原本灵动的眼睛都蒙上了灰。他攥着账本的手微微发颤,暗恨自己无能,既想悬壶济世,却连身边人的温饱都难以周全。这份煎熬,比任何疑难杂症都更磨人。喜欢从现代到古代,赵亚楠的逆袭之路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从现代到古代,赵亚楠的逆袭之路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