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

第98章 这样胡作非为(1 / 1)

尽管朱元璋与马皇后情深意笃,但从一而终,但他的身体很诚实,眼睛也不瞎,懂得分辨美丑。 所以达定妃后来从陈友谅的妃子变成了他的妃子。 在他眼中,达定妃的性格比胡充妃温和得多。 昨晚他正是去达定妃那里寻求慰藉。 还颇为得意地炫耀了自己先前瞧不上眼的香皂。 然而,朱元璋很快意识到自己太过轻率了。 达定妃的确不像胡充妃那么强势,不会把他压在地上翻云覆雨。 但她胜在足够妩媚! 原本一贯只求一次便好的达定妃,自从知晓香皂后,情绪也瞬间高涨。 朱元璋见状急忙承诺几天内就将香皂送至她面前,意在安抚她,以免她过分纠缠。 毕竟,胡充妃就是因香皂之事不断压迫他,他不愿重蹈覆辙。 他认为只要满足达定妃的愿望,她便会心满意足,不再纠缠。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这女子心思变幻莫测,难以捉摸。 在朱元璋许诺后,达定妃果然满心感激。 随后,为了表达她的谢意与内心的兴奋,达定妃表现得更加主动。 尽管他们已共同生活多年,育有子女,但达定妃一旦认真起来,那份妩媚让他难以招架。 特别是达定妃那丰腴的身形……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朱元璋终究未能守住初心。 起初愉悦,后来却是无尽的空虚、寂寞与悔恨。 经历胡充妃与达定妃后,朱元璋对韩成造香皂一事尤为急切。 不然谁能受得了这般折腾? 虽然他身体强壮,但即便如铁打的身子,也经不起每日如此。 因此,香皂的制作迫在眉睫。 此外,还有其他重要事务需要处理。 他也想看看韩成教授标儿的道门锻体之法是否用心,是否有私藏。 于是朱元璋来了。 但在了解韩成当前状况后,他并未贸然进入,而是选择了偷听。 他想知道这两个平日连句话都不愿多说给他的儿子,为何会匆忙前来韩成处,究竟说了什么。 他不愿贸然闯入,担心自己的出现会影响韩成的状态,使他在自己面前有所顾忌。 朱棣身为久经沙场之人,警觉性远高于常人。 此时此刻,老朱的到来无人察觉,从这一点便足以看出他行事的娴熟…… 韩成,你所讲的这些实在让人头疼。 单单是建一所医学院就够棘手的了。 从零开始打造,要筹备足够的书籍、设备,以及药材等。 每一项都得耗费巨资。 若只是一两个地方倒也罢了,但按你说的,要在全国所有州府级城镇推广,这代价实在难以承受。 户部已经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开销…… 朱标直视韩成,抛出了最实际的问题——钱! 大明如今确实贫穷。 简直穷到令人绝望。 当初北元溃败时看似迅速,实际上那些掌握实权的人早已意识到无法对抗朱元璋。 败局不可避免。 北元掌权者纷纷倾尽全力搜刮财富。 徐达攻克元大都之际,北方的大量金银珠宝已被北元席卷一空。 就连云南这样盛产铜矿的地方,也被元朝残余势力把持。 开国之初,朱元璋便面临严峻的财政危机。 再加上建国初期事务繁杂,到处都需要资金,可以说是百废待兴。 直到现在,洪武年间依旧拮据度日。 朱标作为亲政的太子,对国库状况了如指掌。 更何况,还得派兵征讨三部**。 兵戈一起,巨额军费立刻消耗殆尽。 户部尚书为此愁白了头。 皇帝甚至截留了本该送往云南的粮草军饷,并承诺增发纸币。 在这种情形下,还想推行如此大规模的计划,仅是筹措经费这一关就很难突破。 大明啊,实在太穷了! 堂堂天子之子,也不得不精打细算,为生计忧心忡忡。 向韩成坦言此事,朱标自己都觉得尴尬。 然而,他又不得不讲。 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 必须慎重考虑。 果然,说到银钱之事,总是免不了让人心里犯嘀咕。 韩成瞧着朱标提到修建医学院所需巨资时那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对此话的理解愈发深了。 “兄长不必为此忧心。” 朱标话音刚落,朱棣便接过了话茬,声音洪亮而有力,透着一股毋庸置疑的豪迈与威严,比之慷慨解囊的大善者还要让人信服。 韩成本打算听完朱标诉苦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一听朱棣这番话,立刻打消了念头。他很好奇,朱棣究竟有何妙计,竟能让他这般激动、自信。 朱标也将目光投向朱棣,期待着他能给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 朱棣说道:“兄长莫急,我朝并不缺钱,只是有些钱你们不愿动用罢了!” 此言一出,朱标不禁怔住了。 难道我大明真的不缺钱?什么时候变得这般阔绰?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身为太子的他竟全然不知? “何不用宝钞?只需印制宝钞即可! 宝钞实乃一本万利之物! 不过是些纸张罢了,一经印制,便可当作货币流通。 用它购置所需之物,换取所需的一切。 宝钞由朝廷发行,只要需要,想印多少便能印多少。 简直如同天降横财一般。 这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啊! 我大明攥着这样的金山,朝廷怎会匮乏? 只是兄长们觉得不该多发罢了……” 朱棣满脸兴奋地注视着朱标,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在这几人中,朱棣无疑是推动医学院建设、促进医学发展的最强支持者。 他也曾在知晓朱标所面临的难题后,积极思索对策,力求化解困局。 起初,他还担心朱标提及的问题太过棘手。 然而,在明白问题的核心所在后,朱棣顿时振奋起来。 他认为,银钱之事压根算不上障碍,只需稍作筹划便能迎刃而解。 听完朱棣的话,室内两人与室外一人皆有不同反应,或皱眉沉思,或面露惊讶,却无人开口称赞朱棣。 韩成注视着面前说话的朱棣,内心思绪万千。 大明宝钞虽声名显赫,但凡略知一二者,无不对其嗤之以鼻。 因其价值暴跌得太过严重。 若细究起来,起初大明宝钞的功效实属可观,远胜其带来的弊端。 明朝初立时,确实面临资金匮乏的问题。 朝廷和百姓皆囊中羞涩。 缺钱会导致诸多隐患。 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全面崩溃。 民众无钱购买所需之物,亦难以售出手中之货。 以物易物则效率极低,短期内难寻合适买家。 国库空虚,则政令难行。 严重缺钱如同一只巨手扼住新生王朝的咽喉,险些扼杀整个国家。 在此背景下,大明宝钞问世。 尽管为推广宝钞,朱元璋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 即便大明宝钞从诞生起便备受非议,许多人深恶痛绝。 但无可否认,它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它的存在,明朝有了货币流通,各种交易得以进行,需求得到满足。 经济重新活跃起来,钱荒得以缓解。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明宝钞逐渐贬值。 直至朱元璋驾崩,一贯宝钞还能换回约四百文铜钱。 真正使大明宝钞走向衰败的是朱允炆与朱棣这对叔侄。 靖难期间,朱允炆缺钱了怎么办?印钞票。 朱棣靖难成功后多次北伐缺钱怎么办? 继续印钞票! 钞票越来越不值钱怎么办? 那就加印更多钞票,靠数量弥补价值…… 这一系列操作最终导致了大明宝钞的彻底失衡。 紧接着,大明宝钞彻底失去了作用,变得毫无价值。 甚至用来擦拭都很不舒服。 韩成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何在朱棣手里,大明宝钞会彻底崩溃。 然而此刻听到朱棣一番见解后,瞬间明白了。 以朱棣对大明宝钞的态度来看,它若还能继续存在而不被摧毁,那才是怪事! 再坚固的纸币,在朱棣手上也会被折腾垮。 “大哥,怎么了?我说错了吗?” 朱棣说完后察觉气氛不对,疑惑地看着朱标问道。 朱标深吸一口气说:“四弟,这事的确有问题,不能这么干。 看起来我们可以不断印制宝钞,用它换取各种实物。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印得过多反而会有隐患。 难道你看不出如今的大明宝钞已经不值从前了吗?” 尽管朱标不清楚宝钞的具体运作原理,但他能感受到其价值的变动。 “从发行至今不过七年,一贯宝钞仅能换回八百文铜钱……” 朱标望着朱棣,语气凝重地说道。 宝钞贬值的问题让他十分困扰。 听完朱标的话,朱棣怔了一下,随即说道:“大哥,这是因为朝廷太过仁慈! 父皇应该没收所有金银铜钱,彻底禁止宝钞与铜钱互换。 一旦发现违规交易,立即严惩! 并且规定一贯宝钞始终等于一贯价值,不得贬值。 谁若胆敢将一贯视为八百文,就对其施以重刑! 不信这样震慑不了那些无视法令之人! 这样胡作非为!!” 朱棣的话语中透着武人的果断狠辣。 这与他一心只想做大明征北大将军的心态密切相关。 而且,货币理论在当时确实很深奥,至少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是这样。 “不可!” 朱标立刻摇头否决了朱棣的建议。喜欢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