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面色一凝,眉头微皱。 心说:怎么没完了呢? 都答应把土豆给你了,居然还有要求? 真拿老子当许愿池里的王八了? 可转念一想,算了。 人家毕竟是太子,天潢贵胄,理论上说,又是他的晚辈。 既然开了口,听听也无妨。 如果不太为难的话,可以酌情考虑。 “殿下请讲,老夫洗耳恭听。” 说着同时,两人正巧来到后院一处凉亭。 因走了许久,腿脚略感酸麻,便在决定此歇息片刻。 坐下之后,朱标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叔父,以您的才具学识,若余生只在乡间务农,不问世事,未免太屈才了。” “自古就有唯贤是举一说,朝廷更不会埋没人才。” “所以,侄儿想请您重新出山,执掌中书省相印,担当大任,继续为朝廷效力。” “我父皇和朝廷,乃至整个大明江山,都需要您这样一位贤达干练,老成谋国的良才......” 说罢,诚恳的看向李善长,希望他能应允。 近一年来,朝中跌宕起伏,连续换了两任中书省丞相。 先是杨宪,后是胡惟庸...... 但在朱标看来,这二人的能力和威望,不如李善长远甚。 宰辅一职,国之重器。 人选自当慎之又慎,绝不能所托非人。 况且,杨宪和胡惟庸,上位之后,都在暗中培植亲信,结党营私,企图壮大自身权威。 长此以往,迟早要生出不臣之心,颠覆朝纲...... 这样,中书省的位置,还不如找个知根知底,彼此信得过的人呢。 毫无疑问,李善长就是那个最合适的人选。 不仅才干一流,威望足够,而且能震慑的住那些宵小之徒,让大明安心发育。 至于胡惟庸的想法,则无关紧要。 到时候,直接让他做右丞相,地位排在李善长之下。 反正两人有着师徒名分,量他也说不出什么。 而这番话,在李善长听来,并不那么简单,心脏立马提到了嗓子眼。 什么意思? 平白无故的,忽然要请我回去做官? 难道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抛出诱饵,试探我有没有继续掌权的心思? 笑话! 刚过几天好日子,谁会主动往火坑里跳啊! 等等,不会是...... 念及至此,李善长打起了十二分精神,脸上笑容依旧。 “贤侄,容我先问一句。” “请我做官这事,是陛下的主意,还是你个人的想法?” 朱标听罢,坦言道。 “照实说,是侄儿个人的主见,父皇尚且不知。” “不过,只要您肯点头答应,回去之后,我会禀明陛下,相信他会同意的。” 不去,说啥也不去! 得知朱元璋没有参与其中,李善长顿感安心。 最怕的就是,这件事是个阴谋,是老朱有意为之,仍不肯放过他。 既然是小朱自己的主张,那还担心什么? 老子守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左拥右抱,吃香喝辣,小日子别提多美了。 那劳什子宰相,有啥好当的? 再说了,我又不是家养的驴,给根萝卜就上磨转圈。 心里想着同时,嘴上却另有一番说辞。 “贤侄,你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看看我这把老骨头,我已经感激不尽了。” “但老夫年事已高,恐力不从心,无法胜任宰相一职。” “好意心领了,但恕难从命!” “此事,休要再提!” 拒绝的如此干脆,朱标一时手足无措。 放眼天下,芸芸众生,谁不想人前显贵,追逐功名利禄? 怎么有不愿意当官的呢? 堂堂一国宰相,权掌中枢,还比不上农夫? 换了别人,恐怕肠子都悔青了。 如今,机会重新出现,人家还是一样的说辞。 “叔父,请您再考虑考虑......” “还望为江山社稷着想,勿要推却。” 不待朱标说完,李善长老气横秋的叹了口气。 “该说的都说了,考虑不了一点啊!” “落叶归根,我哪都不想去,往后的日子,就待在老家,清闲自在的,挺好!” “你也甭费心了,做好太子,比什么都强。” “老夫的时代已经过去,大明的江山,终究要交到那些晚辈后生手上......” 苦劝无果,朱标也无可奈何。 但如果就这么走了,还是有些不甘心。 转而又问。 “叔父,我进城时,见定远县变化很大,到处都是欣欣向荣之景。” “到县衙后,我问了令郎李芳,他说能有今天,全靠您给出的主意,又提到了招商引资什么的......” “我既然来了,还请您不吝赐教,给大明江山指出条路。” “以及,定远县的发展,能否用到别的地方?” 听罢,李善长觉得,小朱这孩子不错,斯文有礼,虚心求教。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经驳回了他重做宰相的请求,别的事情上,就不好推辞了,随便指点几招吧。 刚要开口,半天没见到太子的蓝玉,便找了过来。 见人俩在谈事情,识趣的没有出声打扰,只是站在一旁,安静等候。 接着朱标刚才的问题,李善长侃侃而谈。 “太子心系家国天下,老夫自当答疑解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要想增强国力,离不开商业和贸易的流通。” “人与人之间,交易买卖,互通有无,才能实现所谓的利益最大化。” 言犹在耳,朱标忽然开口打断。 “此话怎讲?”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治理天下,要以农业为本,可没听说以商业为本的。” “而且,父皇告诉我,商贾行列,多是些自私自利,坐地起价的卑劣小人。” “每逢大灾之年,他们只顾着赚钱,大肆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全然不管百姓的死活,属实可恨!” “这群败类,真该重刑处置,严惩不贷!” 这番话,说得言之凿凿,大义凛然,连蓝玉都忍不住点头喝彩。 毕竟,商人重利轻别离之类的诗句,古已有之。 尤其个别蠹虫的存在,导致普罗大众,对这一行的印象并不好,甚至感到厌恶。 每当提起,不免嗤之以鼻。 而李善长只是笑笑,心中叹然。 看样子,老朱早年间,被无良商人伤害得很深啊,至今刻骨铭心。 不仅如此,还把观念传给了下一代。喜欢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