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成功入援襄阳,无疑给困境中的襄阳守军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然而,此时的襄阳,依旧深陷于元军严密封锁的重重困境之中,形势依旧严峻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天空。城内物资匮乏,军民生活困苦不堪,而元军的包围圈却在不断收紧,仿佛随时可能将襄阳彻底吞噬。但张贵并未因此心灰意冷,他心中怀揣着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联络郢州的殿帅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以此再次打通襄阳外围的交通线,为襄阳带来生机。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与安排,张贵与范文虎达成了默契。按照计划,范文虎将率领5000精兵驻守在龙尾洲,做好接应的准备,而张贵则率军与范文虎会师,共同完成这场至关重要的救援行动。张贵深知此次行动的风险与艰难,但为了襄阳城中那无数无辜百姓的性命,为了南宋在江南的半壁江山,他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这可能是襄阳最后的希望,如果此次行动失败,襄阳的陷落将只是时间问题。 张贵怀着沉重而又坚定的心情,辞别了吕文焕。吕文焕注视着张贵,眼中满是担忧与期待。他紧紧握住张贵的手,说道:“张将军,襄阳的安危就靠你了,千万要小心。”张贵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回答:“吕大人放心,我一定会完成任务,为襄阳带来生机。”吕文焕目送着张贵离去,心中默默祈祷,希望他能平安归来。 张贵率领着3000名士兵,顺着汉水顺流而下。行进途中,张贵细心地检点士兵,却突然发现少了一名因犯军令而被鞭笞的亲兵。这一发现,犹如一道惊雷,在张贵心中炸响。他瞬间意识到,自己的计划可能已经泄露。他深知,一旦被元军察觉,他们的行动将会陷入极度被动,甚至可能全军覆没。 在这危急关头,张贵当机立断,迅速改变了原先秘密行动的计划。他果断下令,趁着夜色掩护,放炮开船,杀出了重围。江面上,炮声震天,战船如离弦之箭般冲向元军的防线。元军虽然有所防备,但在张贵等人决绝的冲锋下,防线被迅速撕开一道缺口,宋军成功冲出了包围圈。 然而,元军很快就反应过来。元军将领阿术、刘整得知张贵突围的消息后,大为震惊,随即派出了数万人前来阻截。他们将江面堵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张贵率领着宋军,一边奋力作战,一边艰难前行。在接近龙尾洲时,透过夜色与江面上弥漫的雾气,在灯火中远远望去,只见龙尾洲方向战舰如云,旌旗在江风中飒飒作响,仿佛是范文虎的接应部队。张贵心中一喜,举火晓示。对方船只见灯火便迎面驶来。可当船艘近前,才发现来船全是元军。原来,元军提前占据了龙尾洲,以逸待劳,就等着张贵自投罗网。 顿时,宋元两军在龙尾洲展开了一场惨烈的遭遇战。宋军经过了长途奔波,早已疲惫不堪,此刻面对元军精锐,更是力不从心。元军的箭矢如雨点般射来,宋军的战船在江面上左冲右突,试图突破元军的包围。战斗中,宋军伤亡惨重,士气也逐渐低落。尽管张贵拼尽全力,试图扭转战局,但无奈寡不敌众,最终力不能支,被元军俘获。 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张贵坚贞不屈,宁死不降。元军将领试图劝降他,承诺给予高官厚禄,但张贵只是冷笑一声,说道:“我张贵身为宋将,宁死不降,你们休想让我屈服!”元军见劝降无效,便对他施以酷刑,但张贵始终不屈。最终,他慷慨赴义,以身殉国。他的英勇事迹在襄阳军民中广为流传,成为后人敬仰的英雄。 元军为了迫使吕文焕投降,可谓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他们深知吕文焕是个硬骨头,普通的劝降方式对他根本不起作用。于是,元军想出了一个极其残忍的计策,企图从精神上击垮吕文焕。 这天,元军特意挑选了四名南宋降卒,命令他们抬着张贵的尸体,缓缓地走向襄阳城下。张贵,这位英勇无畏的南宋将领,在之前的战斗中不幸被俘,最终惨遭杀害。元军将他的尸体当作一种示威和恐吓的工具,希望能借此动摇吕文焕的决心。 当那四名降卒抬着张贵的尸体出现在襄阳城下时,城墙上的守军们都震惊不已。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而吕文焕站在城楼上,凝视着那具曾经熟悉的身躯,他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 元军原本以为,看到张贵的惨状,吕文焕会心生恐惧,从而放弃抵抗。然而,他们完全低估了吕文焕的坚韧和决心。吕文焕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对这四名降卒充满了鄙夷和愤恨。他深知这些人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同胞,是可耻的叛徒。 吕文焕毫不犹豫地命令守军打开城门,放那四名降卒进来。当降卒们战战兢兢地进入城内时,吕文焕亲自走到他们面前,用冰冷的目光审视着他们。然后,他突然抽出佩剑,手起剑落,将这四名降卒当场斩杀。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吕文焕的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但他的内心却无比平静,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他对张贵的敬重,以及对国家的忠诚。杀掉降卒后,吕文焕命人将张贵的尸体妥善安葬,并与张顺合葬在一起。他还下令在襄阳城中为张贵和张顺立双庙祭祀,让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襄阳百姓的心中。 从此以后,每当襄阳百姓经过那两座庙宇时,都会想起张贵和张顺的英勇事迹,以及吕文焕的坚定决心。而吕文焕也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他绝不会向敌人屈服,他将坚守襄阳,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元军见劝降张贵不成,深知襄阳守军的顽强抵抗不会轻易停止,于是决定加快攻打襄阳的步伐。咸淳八年(1272年)秋,为了尽快攻下襄阳,元军开始调整战略,采取了分割围攻战术。元将阿里海牙深谋远虑,他仔细分析了襄阳与樊城的地理关系,指出:“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襄阳与樊城的相互依存关系,得到了元帅阿术与刘整的充分认可。他们决定集中兵力,先攻克樊城,以此来瓦解襄阳的防御力量。 为了切断襄阳的援助,元军对樊城发起了总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军兵分两路,分别从东北、西南方向对樊城发起了猛烈进攻。与此同时,忽必烈派遣了技艺精湛的回回炮匠至前线,命他们制造威力巨大的回回炮以助攻城。回回炮是一种先进的火炮,其炮弹如陨石般砸向樊城的城墙,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城墙在这强大的攻势下摇摇欲坠,樊城的守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元军还采取了一系列切断襄阳与樊城联系的措施。他们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间至关重要的江上浮桥,这是襄阳城中援兵的唯一救援通道。浮桥被毁后,樊城彻底孤立起来,失去了与襄阳的联系,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困境。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下面,用回回炮精准地轰击樊城西南角。在强大的炮火攻击下,城墙被轰开了一道口子,元军趁机涌入城内。 南宋守将牛富率领着城中守军,与元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在狭窄的街巷中与元军周旋,以顽强的意志抵抗着元军的进攻。牛富身先士卒,手持长枪,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与元军展开巷战,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鲜血。然而,元军数量众多,且装备精良,宋军终因寡不敌众,逐渐陷入劣势。牛富不愿落入敌手,毅然投火殉职,以身殉国。副将王福见大势已去,也赴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扞卫了宋军的尊严。樊城最终陷落,元军的旗帜在城头高高飘扬,而宋军的抵抗虽然失败,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却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樊城失陷之后,襄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吕文焕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希望能得到援兵救援。然而,此时的南宋朝廷早已风雨飘摇,自身难保,根本无法抽出兵力支援襄阳。朝廷内部派系纷争不断,朝臣们忙于内斗,对外的军事援助几乎停滞。吕文焕的使者们一趟趟地往返于襄阳与临安之间,带回的却只有失望。最终,吕文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襄阳孤立无援,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绝望。 襄阳城中,军民们为了应对危机,甚至开始拆屋作柴烧。城内的粮食早已告罄,百姓们只能靠野菜和树皮充饥。城中的房屋被拆得七零八落,只剩下断壁残垣。整个襄阳城陷入了既无力固守,又没有援兵的绝境。城中的士兵们士气低落,将领们也失去了信心。城中的百姓们更是绝望,他们每天都在祈祷,希望奇迹能够出现,然而等待他们的却只有无尽的炮火与战火。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里海牙从樊城向襄阳发起了进攻。他指挥元军炮轰襄阳城楼,一时间,襄阳城楼在炮火的轰击下摇摇欲坠。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城墙上的砖石被炸得四处飞溅。城中军民人心惶惶,妇女和儿童的哭声、士兵们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整个襄阳城陷入了一片混乱。元军的炮火如同死神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襄阳的希望。 元军在攻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吕文焕进行劝降。他们派出使者,带着优厚的条件来到襄阳城下,试图说服吕文焕投降。元军的使者在城下高声喊话,声称只要吕文焕投降,元军将保证城中军民的生命安全,并给予他高官厚禄。然而,吕文焕虽然心中动摇,但仍然坚守着最后一丝抵抗的信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襄阳城的形势愈发严峻。城中的百姓们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士兵们也疲惫不堪。吕文焕望着城中绝望的百姓,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他深知,如果继续抵抗下去,襄阳城将不复存在,城中的百姓也将全部丧命。经过痛苦的抉择,吕文焕最终无奈地举城投降元朝。他站在城墙上,望着元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他知道自己虽然保全了城中军民的性命,但同时也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襄阳战役就此宣告结束。元军顺利占领了襄阳,打开了通往南宋腹地的大门。而襄阳城的陷落,也标志着南宋的防线被彻底撕开,南宋的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宋元襄阳之战,经过长达数年的长期较量,终于以元胜宋败而结束。蒙元的胜利,得益于其在战略上始终占据着主动地位。他们提前建立了包围襄阳的堡垒,以逸待劳,消耗着襄阳守军的战斗力。同时,他们注重弥补战术上的不足,大力发展水军,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在围攻樊城的战役中充分发挥了水军的作用,为最终攻克樊城、孤立襄阳起到了关键作用。 刘整为元朝精心训练出来的水师,逐渐发展强大起来,使得元宋之间水上军事力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曾经强大的南宋二十万水师,经过数次败仗的消耗,损失惨重,而元朝的水师则愈发强盛,甚至强过了宋朝。这一转变,为元军进一步挺进江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反观宋朝,统治者不重视边备,对边境的防御疏于管理。在战争中,将帅软弱无能,缺乏有效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吕文德更是见利忘义,他的所作所为使得蒙古军队轻易占据了襄阳这一战略要地。在反包围战过程中,宋朝军队又因将帅不和,步调不一,犯了一系列战术上的错误。战斗中,他们基本上执行的是消极防御策略,眼睁睁看着元军一步步围困襄阳,最终导致襄阳城被围困5年之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绝境,最终归于失败。襄阳战役的失败,不仅标志着南宋在军事上的重大挫折,更预示着南宋王朝在元军的强大攻势下,已经摇摇欲坠,走向衰落。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谋谋天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