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这…………” “太祖出现在天幕上理所应当,若不是太祖就没有大宋了。” “只可惜在太祖死后……” “是我们这些后代皇帝无能,对不起太祖所立下的这番基业。” 赵匡胤的天幕内容出现,赵构他甚至都不太敢抬头看去。 因为在赵构的眼中,那赵匡胤的身影似乎在恶狠狠的盯着自己,用那犀利的眼神在审判自己所做的事情一样。 这一切最关键的还是赵构内心的心虚,他对于自己所做出的那些事情,内心多多少少还是有数的。 无论是赵匡义的继位,还是南宋建立,割地赔款这些丢人现眼的事情。 都是对不起赵匡胤所留下的大宋,他们这些后世将宋朝糟蹋成了什么样子! ………… 明朝 “宋太祖当年靠着一棍盘龙棍打天下,那是何等的惊艳风范啊!” “一路白手起家,硬生生打出了这偌大的宋朝天下!” “只可惜宋朝后继无能,即便存亡下来也满是屈辱!” 朱元璋在见到赵匡胤打天下的身影时,整个人表现出来的态度还是颇为感同身受的。 毕竟朱元璋和赵匡胤都是白手起家打天下的角色,自然是知道其中的种种不易。 另外对宋太祖在天幕上的那般风范,朱元璋心中还是颇为向往的。 若是可以的话,朱元璋也想看看那宋太祖赵匡胤英姿勃发的样子。 不过那宋朝皇帝中,能够拿出来说道说道的,也就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了。 其他那些皇帝都太过于不堪和无能了,说出来都是怕丢人现眼的地步。 …………………………………………… 【“一次契丹来袭的谎言,一场陈桥驿的深夜密谋!”】 【“部下黄袍一披,赵匡胤摇身一变成为了宋太祖!”】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一句话道尽了赵匡胤横扫天下的野心。”】 【“赵匡胤他不用一滴血,一顿酒宴就让开国大将主动交权!”】 【“从此文官治国,科举大兴,宋朝文化巅峰就此开启!”】 【“赵匡胤在登基之后选择轻徭薄赋,商业兴盛,汴梁成为了世界最繁华的都市。”】 【“赵匡胤砸碎了武夫乱政的枷锁,这埋下了重文轻武的隐患。”】 【“大宋盛世与危机,皆因他一人而起。”】 【宋朝昏君众多,而宋太祖赵匡胤则是唯一值得拿出来一说的皇帝,没有之一!】 【若是宋朝天下在那赵匡胤子嗣手中,这宋朝命运或许就会改写!】 ……… 汉朝 “不用一滴血为代价,就能让那些开国将领将手中权力都上交了?” “这赵匡胤是如何做到的,这些人怎么会乖乖的上交权力!” “乃公现在就想知道这赵匡胤是怎么做的 乃公能不能效仿赵匡胤在大汉也来一出。” “若是真的可以的话,那乃公不知道会凭空省去多少的麻烦!” 汉高祖刘邦在看到赵匡胤不付出一滴血为代价,就让那些开国武将将手中权力全部上交的内容时。 整个人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牢牢的盯着天幕上的内容。 自从建国之后,刘邦他心中就有一大担忧。 那就是那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一个个都成为了手握兵权的将领。 虽然这些人,都是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 可人就是一个复杂的动物 谁也无法保证这些人会一直忠诚自己。 有的人可以一起共患难,但是不能享富贵。 万一这些人想要谋反夺位了,以他们手中的兵权是完全有机会的。 权力这种东西,最好还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用的心安。 所以刘邦他就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将这些开国功臣手中的兵权跟其他的权利削减掉。 最起码不能让他们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不能让他们威胁到大汉的未来。 这种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办起来却十分危险和不易。 稍微有所不慎就会引起大乱,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和办法。 所以刘邦他在看到天幕上的内容时,才会表现的如此好奇和迫切。 他想知道这赵匡胤用的到底是什么办法,才能做到不用一兵一卒,不用任何流血举动就可以收回这些人的兵权。 ………… 北宋 “当初的事情,确实是朕对不起那母子二人!” “可对于朕来说,朕也是被逼无奈没有办法了,才会走到这种地步!” “若不是黄袍加身一事,朕也不会建立大宋,是你们害了朕啊,是你们害朕啊!” 赵匡胤在登基称帝后,总是担心自己身上有一个无法洗去的污点。 那就是害怕后世之人会说自己是靠欺负孤儿寡母,才成功登基称帝建立宋朝的。 正如天幕内容所说的一样,赵匡胤当初之所以能登基建立宋朝,就是占了一个大便宜。 光是得位不正四字,就足够让赵匡胤身上留下一个无法洗去的污点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匡胤他当初的登基说好听一点是禅让 ,可说难听一点就当欺负孤儿寡母了。 对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事,赵匡胤则是将责任都丢到了文武百官和赵匡义的身上。 当初黄袍加身一事完全都是他们做主,自己也是受害者,自己也是被逼无奈的。 即便赵匡胤他当时内心就有这个想法了,也只能说是被人逼的。 要不然这谋朝篡位的名声,怕是真的逃不过去了。 那历朝历代中被沾上欺负孤儿寡母名声的人,有几个是落得好下场的一只手,估计都能数的过来? 不过好在现在有天幕内容为证,总算是能够为自己正名一些。 自己最起码是一个好皇帝,也成功做到了造福百姓。 后周做不到的事情,自己成功替他们做到了。 如果不是自己的夺位,那五代战乱估计时至今日也不一定能够结束,天下也不一定能够恢复到宁静的状态中。 感慨完当年陈桥兵变一事后,赵匡胤又将注意力放到了天幕所说的宋朝隐患一事。 “崇文抑武”一事,在赵匡胤眼中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 五代十国的战乱和影响还历历在目,赵匡胤他就必须要想办法杜绝这些事情的发生。 绝对不能让宋朝也陷入到诸侯割据的情况,变成第二个五代十国。 为了限制那些武将,赵匡胤就要想办法的扶持那些文人。 好让他们可以跟武将进行抗衡,甚至是压制对方。 武人势大,容易造反,那王朝就容易灭亡。 文人势大,最多就是添一点乱子罢了,王朝还能存在下去。 如今在看到天幕上的那些内容后,赵匡胤意识到一味的崇文抑武是不行的。 赵匡胤必须要想到一个适中的办法,能够调解文武双方的矛盾和势力。 或许那些后世皇帝的软弱无能,还有那些文臣的所作所为,跟这崇文抑武也有些许关系。喜欢短视频:考进长安?不如杀进长安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短视频:考进长安?不如杀进长安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