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人生

第224章 中日合作(3)(1 / 1)

课程安排较为紧凑,主要由日本籍教员负责讲授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同时介绍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学习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模式,每堂讲习结束后,教员便会带领学员前往实地进行考察。 教员在课堂上介绍道,日本曾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艰难历程,堪称全球工业化进程中,从环境污染走向环境治理的典型代表。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正值日本的经济优先发展时期,环境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当时全国80%的重化工业几乎都未配备污染治理措施,由此导致民众水俣病、哮喘病频发,众多水域的水质与空气质量持续十几年超标。 步入70年代,日本迎来政策转向的关键十年。1970年,日本一次性颁布了14部严苛的环境保护法律,其中包括《水质污浊防止法》《大气污染防止法》《公害健康损害补偿法》等。通过实施经济手段、技术倒逼机制等政策策略,使污染企业与地方经济陷入“阵痛期”,甚至面临一定的生存危机。 随后,借助技术革命、产业迁移等举措,到80年代,日本整体环境开始全面改善,水质、大气逐渐达标,生态也逐步恢复。 教员着重强调,这种转变本质上是一场发展观的革命。日本环境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70年的1.1%攀升至1980年的2.8%,环境得以改善的同时,经济也实现了发展,这充分证明了“环保拖累经济”是个伪命题。 配合课程教学,教员带领学员参观了位于爱知县的一家大型化工企业——东丽东海工厂。该工厂主要生产苯二甲酸(TPA),用于制造聚酯丝和薄膜等自有产品。工厂厂区紧邻一条河流,只见河水清澈,水鸟在水面悠然游弋,空气中也毫无异味,令人难以想象这里竟是一家重化工企业。 三位身着工装的工厂工程师接待了非凡一行人,并将他们引入一间小型会议室就座。每个座位前的桌上都摆放着一本介绍东丽集团的小册子,以及一对造型精致、形似脚板的冰箱贴。 一位工程师感慨地说道,上世纪60年代,他们工厂曾给当地水域造成严重污染;到了70年代,工厂濒临倒闭;后来通过技术改造,才慢慢起死回生。 现在,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料采取全封闭式处理与消化,废水、废气治理均已达标,废料也被加工成附属产品。大家桌上的冰箱贴,便是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塑料或副产品加工而成的塑料制品。 随后,工程师们引领非凡一行参观厂区。只见地坪整洁干净,厂房内窗明几净,仅有少许噪声,空气中略微有些热气,但几乎闻不到化学物的异味。 非凡的老家也有多家化工、轻工企业,诸如农药厂、纸厂、麻纺厂等,那些工厂无一不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此情此景,让非凡心中不禁涌起强烈的震撼。 教员在课堂上还介绍到,日本在工业废弃物管理和循环经济领域的实践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政策框架与企业协作模式值得各国借鉴。 自2000年起,日本相继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产业废弃物处理法》等法规,确立了“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要求企业优先在厂内或区域内处理废弃物。 对于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设定了严格标准,严禁简单填埋或非法转移废渣。 若企业无法自行内部消化废弃物,就需支付高额处理费用,以此倒逼产业链进行闭环设计。 此外,日本还对采用循环技术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例如钢铁厂与水泥厂共建废渣处理设施,便可获得政府补助。 目前,日本的钢铁厂与水泥厂已建立起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共同研发并改进废渣废料的处理技术与设备。在生产流程上,水泥厂与钢铁厂实现了无缝对接。钢铁厂将产生的废渣废料直接输送至水泥厂,水泥厂则根据自身生产需求进行储存与调配。这种生产流程的整合,不仅减少了废渣废料的中间转运环节,降低了运输成本,还降低了环境风险。 为了让学员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教员带领学员参观了新日铁名古屋制铁所。 新日铁名古屋制铁所的厂区面积近1万亩,十分广阔。走进厂区,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却不见工人身影。一行人走了十多分钟,才见到前来接待的人员——两名身着工装的工程师,一男一女。 女工程师手中拿着一袋东西,原来是给大家发放纪念品,每人一本笔记本。据介绍,这本笔记本是用钢铁生产中的废纸浆压制而成的,封面上印有新日铁的LOGO。 接着,他们将众人带到总控室,里面有两名值班人员。据值班人员介绍,整个工厂每个当班仅需8名工人,即8小时一个班,每班8人。如此高的自动化程度,令众人惊叹不已。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男工程师介绍道,钢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渣废料,如高炉渣、转炉渣、钢渣、粉尘等。这些废渣废料若得不到有效处理,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还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2000年以前,名古屋制铁所虽开发出以高炉渣为原料的硅酸肥料产品,也探索了矿渣在建筑材料领域的替代应用,但总体利用率并不高。后来,新日铁与太平洋水泥形成了协同模式,即制铁所与附近的水泥厂展开合作,将高炉渣、转炉渣等废渣废料加工成水泥原料用于水泥生产。同时,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为钢铁厂提供能源,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 通过这种协同处理模式,新日铁名古屋制铁所实现了废渣废料的零排放,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太平洋水泥厂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双方还实现了能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这种模式既符合日本的环保政策要求,又为企业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碳减排效益也十分显着,每吨矿渣水泥相较于传统水泥可减排0.6吨二氧化碳当量,该合作项目的年减排量相当于10万户家庭的年排放量。 非凡也曾参观过省内一些冶炼企业。以株冶(湖南株洲冶炼集团)为例,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渣长期堆积在厂区内,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老渣山”。这些矿渣中含有铅、锌、镉、砷等重金属,长期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 就去年,2006年,由于水利施工不当,株冶含镉废水排入湘江,致使湘江株洲至长沙段镉含量超标,引发重大水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了沿岸城市的供水安全。 想到这些,非凡心中不禁涌起深深的悲哀。喜欢芬芳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芬芳人生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