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明末

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定国(1 / 1)

“今时已经不同往日,如今北国飘零,明廷内外交困,已经是奄若风中之烛。” “北直隶如今遭受大疫侵害,病死者盈野。” 艾能奇目视着刘文秀,正声道。 “宁远围城,漠南蒙古诸部屡屡犯边,要不了多久便会再次伐明。” “李自成先陷平阳,后破大同,陕西、山西两省皆为其所控,明廷各镇归降者众多,麾下兵马已达三十万之众。” 松锦之战,为了解除锦州之围,明廷调集九边精锐,使得陕西、山西两地的守备兵力极为薄弱。 李自成趁势杀入陕西之中,尽得关中之地。 在攻破了大同之后,因为京师的疫情影响,李自成留刘宗命停兵大同不动,亲领麾下兵马回师关中,肃清陕西。 甘肃、固原、宁夏、延绥、山西、大同六镇皆破,大批明军投降于李自成。 麾下有蒙、羌、回、汉近十万。 而后又大肆招兵买马,加上统合三边卫军营兵步队降卒兵力,步队已逾二十万。 不久李自成于西安称王,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封功臣以五等爵。 又下令,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经营关中。 如今李自成麾下已经重新聚集了三十万的兵马。 据关中而望北国。 “明廷已然失势,早已经自顾不暇,根本难以管辖南国。” “南北路途断绝,陈望又何须顾及朝廷,你说陈望想要我们为他做伐明的先锋,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吗?” 艾能奇加重了语气,目视着刘文秀,冷声道。 “陈望在郧阳、河南扶植民变,这些事情难道你不知道?” “谁不知道,孙启运横行南阳,大肆攻伐,就是陈望的授意?” “陈望根本不需要我们做伐明的前锋,他只需要随便扶植几个民变的势力,甚至是直接让麾下的兵马换上几面旗帜,就能做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我们去做?” 艾能奇完全不赞同刘文秀的想法。 刘文秀的想法实在是太过于简单,思维完全还停留在几年前,陈望当时羽翼未丰之时,还需要明廷这面大旗在时。 “就算陈望真的需要我们做伐明的先锋。” “南下江西,丢下了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你觉得我们能够走到多远?” “难不成真被陈望,被他们汉中军,当成随意操纵,随时可弃的马前卒?!” 艾能奇冷哼了一声,最后一句话完全就是质问。 刘文秀神色微变,艾能奇当众拂了他的脸面,让刘文秀颇有些下不了台的感觉。 当下刘文秀也是忍不住讥讽道。 “南下江西,尚且有摆脱控制的机会。” “难不成,我们就留在这武昌城等死不成?!” 刘文秀眼眸之中闪过一丝冷意,冷笑道。 “你自信比起陈望还要厉害,这倒是我没有想到的。” “义父在时,尚且回避汉中镇之锋芒。” “陈望南攻北伐,所向摧败,比之曹文诏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内诸将……不……” 刘文秀摇了摇头,而后道。 “天下诸将,可有能出其右者?” “难道,你觉得你比陈望更加厉害?” 刘文秀面色阴冷,不屑道。 “伺机而动,说的真是轻巧。” “你!” 艾能奇横眉立目,双目喷火。 这些时日,困守武昌,他的心中本就憋屈。 刘文秀的一席冷嘲热讽的话,直接点燃了他心中的火气。 不过眼下到底是在军议期间,一众将校都在殿内,此时他们若是兄弟阋墙,恐怕会使得本来就不稳定的军心越发的动荡。 艾能奇收敛了眼眸之中的怒火,理智到底还是占据了他的上风。 刘文秀也是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当下也是闭口不言。 艾能奇平复了一下心情,这才道。 “兄弟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汉中镇强盛不假,但是我军历经磨难,也不缺斗志,汉中军若是举兵而来,我军也未尝没有一战之力。” “这天下,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之战,并不罕见。” “如今,对于我们来说唯一的机会,便是在武昌与汉中军殊死一战。” “阵中死斗,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艾能奇心中也是知晓胜算渺茫,但是这已经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逃亡江西,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机会。 艾能奇的话音落下,让原本熙熙攘攘的大殿恢复了平静。 一众聚集在殿内的西军将校皆是陷入了沉默。 刘文秀的提议和艾能奇的决策都有各自的利弊,一时之间,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的选择。 只是,好像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看,好像他们的机会都是少之又少。 前路…… 一片昏暗…… 沉闷的气氛在大殿之中萦绕。 一股绝望的情绪悄然在西军众将的心底缓缓的滋生着。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莫非,真的就要到此为止了吗? 很多的人心中都生出了一种无力感。 不知道过了多久。 就在西军众将都陷没困顿之中时,沉寂再度被打破。 “其实……” “还有一条路可以选。” 殿内众将抬起头,皆是不由自主的循声望去。 刘文秀和艾能奇也心绪微动,转目看向旁侧。 此时打破沉默,突然出言的正是原本一直安安静静坐在他们右边,和他们并排而坐着的李定国。 “还有一条路可以选?” 刘文秀心中狐疑,不由发问道。 李定国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肯定道。 “还有一条路。” 艾能奇目光闪烁,心绪浮动。 在张献忠还在时,他和刘文秀、孙可望,还有李定国四人,最得张献忠的信重,因此将军权分给四人,以统领军队。 但是艾能奇也知晓,张献忠最为信重的其实是李定国与孙可望。 孙可望是他们的大哥,李定国的地位仅次于孙可望之下。 不然当时也不会留下李定国去守襄阳。 艾能奇双目微眯,看着李定国。 李定国在这么多次的军议之中一直都是保持着沉默,基本不会发表任何意见。 但是这一次,李定国却是突然站了出来,让艾能奇有些不太清楚原因。 “南下江西,虽不失为一条出路,但变数太多,但无论如何,终究难逃樊笼。” 李定国转过头向艾能奇和刘文秀两人郑重的看了一眼,而后缓缓站起了身。 他没有去管艾能奇和刘文秀的心中所想。 李定国站直了身躯,俯瞰着一众坐在殿内的西军将校,将刘文秀和艾能奇提出的决策利弊尽皆提出。 “留守武昌,和南下江西其实同样,胜算渺茫,难觅生机。” “陈望当世名将,汉中军天下骁锐,所向披靡。” “洪流之下,难以扭转。” 李定国的沙哑的声音,清晰的传入了殿内众将的耳中。 殿内西军一众将校皆是有些按耐不住的左顾右盼。 喧哗声逐渐又在大殿之中响起。 不过,这刚刚响起的喧哗声很快又随着李定国的下一句话而平息,大殿重新归于沉寂。 “除去这两条路外,我要说的第三条路,其实诸位或许或多或少也动过这样的念头,但是最后都被否决掉了。” 刘文秀和艾能奇眼眸之中的瞳孔几乎在同时放大,两人眉头紧蹙,神情一致。 李定国要说的出路,他们两人现在已经是心知肚明。 “眼下,唯一的生路就是……” 李定国没有再遮遮掩掩,直接了当的开口说道。 “投诚。” 随着“投诚”两个字从李定国的口中被说出。 殿内原本沉寂的气氛转瞬之间便被打破,犹若一块巨石落入了平静的水潭之中,一瞬之间便是激起了千层的浪花。 艾能奇和刘文秀两人同时起身,两人皆是神色惊疑,沉默不语。 李定国看了一眼艾能奇和刘文秀两人,又看了一眼下方炸开锅的西军众将,眼眸之中却仍旧是古井无波。 李定国抬起手,解下了绑缚着腰刀的系带,而后手持插在刀鞘之中腰刀,砸在了身后的座椅之上。 “咚!” 刀鞘接触座椅的扶手,发出了一声沉闷的响声。 这一声虽不响亮,却像是带着某种魔力,让殿中喧哗的众将渐渐安静下来,如同退潮般一波波平息。 一众原本正在喧哗的西军将校,也重新将注意力放在了李定国的身上。 “若是朝廷大军压境,我绝不会生出半点投诚的想法。” “但是今昔,提兵前来的不是朝廷,而是……陈望……” 李定国手握着腰刀的刀鞘,他的目光缓缓环视殿内众将,在每一张熟悉的脸上稍作停留。 “诸位应该都记得,从陕西一路走来,我们是为了什么。” “天灾连绵,难以维生,为求活命,我等不得不举起手中的刀兵。” 李定国的声音大殿穹顶下回荡,声波往复折射,他的话语字字清晰,叩击着每个人的心弦。 “万民军背信弃义,设下鸿门之宴……” 李定国旧事重提,引得一众西军诸将骚动。 万民军在南京杀张献忠,吞并了他们西军东进的大部兵马,使得他们被困于武昌。 当时消息传来之时,他们甚至都动过和万民军就此火并的想法。 但是左良玉和猛如虎两镇在武昌以西虎视眈眈,绝对不会放任他们撤离武昌。 再者万民军军力雄厚,若是张献忠还在时,尚且能够一战。 但是张献忠身死,万民军眼下强于他们数倍,彼此实力悬殊,他们在武昌只能勉强支应,谈何报仇。 “我辗转多时,深夜静思,图谋前路,但是却怎么都看不清前路。” “诸位其实心中也都应该清楚。” “南京变后,我军其实早已经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资本。” 李定国目光平静如常,没有遮掩,平静的说道。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文秀和艾能奇仍旧沉默,殿内的众将很多也缓缓低下了头。 因为李定国所说的一切,都是事实。 现在已经不是崇祯十年,而是崇祯十五年。 天下已经逐渐稳定了下来,各地的势力都逐渐的在整合。 “我等就算是武昌打赢了这一场战,但是又能如何?” “汉中府内,还有数万汉中军。” “河南、南直隶、陈望的麾下还有十数万的甲兵。” “陈望再提大军压来,我军又能如何?” “以一府之地,莫非能抗衡敌军数省?” 李定国声音阴沉,一连数问。 “哪怕是诸葛武侯,终究也无法北伐中原,兴复大汉。” “诸位莫非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堪比诸葛武侯?” 殿内一众西军将校皆是感觉心中压抑,难以呼吸。 李定国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传入他们的耳中,那些问题所带来的压力,让人实在是难以喘不过气来。 “李岩心机深沉,虚伪至极,口称所作所为皆为天下苍生,但是实际却是只为心中野望。” “我等无论是南下江西,亦或是留守武昌,其实都是在帮助李岩争取时间。” “李岩,想要在武昌,在江西,流尽我大西军最后一滴血,为他的王霸之业添砖加瓦,让我们去消耗汉中军的战力……” 殿内一众西军众将皆是陷入了沉默之中。 “我等既已失去逐鹿天下之能,便不要再做如此想法。” 李定国握紧了手中的腰刀,恨声道。 “我等绝不能如李岩所愿,用我大西军将士的换得他李岩的王霸之业!” “万民军与我大西军血仇难消。” 李定国深吸了一口气,他的心中并没有面上的那般平静。 从南京走来,他的内心痛苦无比,压抑无比。 “这两条路,无论是作何选择,都只会让万民军拍手称快,都只会让我们越发衰弱。” 这样走下去,他们只会和万民军的差距越来越大。 到时候,又谈何报仇雪恨? 现如今唯一能够使得他们击败万民军,报仇雪恨的机会。 只有一条路…… 大势如潮。 既然如此,为何不顺流而动? 令人心悸的杀意再李定国的眼眸之中流转。 李定国握紧了拳头,缓缓举起,目视着殿内的众将,正声道。 “杀兄弑父之仇,不共戴天!” (本章完)喜欢风起明末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风起明末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