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汉中镇军器局,生产的板甲质量如何了。” 陈望沉吟了片刻,询问道。 如今时局动荡,太多的事务需要他来决断,军器局那边他已有一段时间未曾亲自过问。 “七月初的时候,薄先生已经传信过来,如今军器局已经可以制作板甲。” 胡知礼站在下首,闻言立刻拱手答道。 板甲的技术并没有太过难以逾越的壁垒。 自郑芝龙那边,陈望交易了不少欧洲的工匠,这些红毛夷匠人虽言语不通,但技艺精湛。 这个时期能够乘船飘洋过海追寻财富的,不会有几个简单的人。 在薄珏的统筹之下,如今汉中镇的军器局已经可以一定程度上的量产板甲。 “按照总镇的指示,如今镇下军器局开始转型制作,全力制作板甲的胸甲。” 如今陈望麾下的统属的战兵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人。 如果是要全部列装全套板甲,无疑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一点在如今板甲技术颇为成熟的欧洲也是不可能。 全套的板甲,在如今的欧洲也只有一些小贵族,还有大贵族以及其亲从可以装备。 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火器的变革使得欧洲战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十年战争的后期,板甲的数量和防护都在不断降低。 最大的原因,火器日益提升的杀伤力,以及全套板甲过于昂贵的问题。 陈望很清楚的知道板甲的优劣,因此只下令制作胸甲。 “胸甲的外形是按照总镇绘制的图纸,制作厚度约在一分半左右。” 十寸一尺,十分一寸。 一寸是差不多是三点三厘米,半分大概在两毫米左右。 如今汉中镇主要制作的明甲甲片厚度基本在两毫米左右,而这胸甲虽稍薄,但因整体锻打一体成型,加上穹状的外形能够更好地分散和吸收外来打击力,也有一定的抗穿刺和抗冲击性能 “若是蒙古骑兵的软弓,哪怕是近距离都不能破甲。”胡知礼语气笃定,“若是建奴的重弓,在三十步内还是能够破甲。” 胡知礼顿了顿,又补充道:“我军所使用的海誓铳,六十步内便可破甲。其余营镇所用的鸟铳,若是装药不足,哪怕是抵近射击也难以击穿胸甲,但若是装药充足,抵近到二三十步的距离还是能穿甲。” 汉中镇军器局所产的板甲胸甲防护力现在并不差,已经可以用于实战。 “如果是将出产明甲的工匠全部调遣去制作板胸甲,一月可以制作多少领?” 陈望在思索了片刻之后,询问道。 “今年起始,汉中镇军器局一月已经可以产明甲六百五十领。” 胡知礼略一思索,回答道。 “若是转为最基础的板胸甲,仅按工时计算,一月起码可以产三千五百领,后续工匠熟练,这个数据应该还可以多加五百领。” 胡知礼这里所说的六百五十百领明甲,是指头盔、胸甲、裙甲三件。 如今汉中镇下的正兵,制式的装备,是明盔、明甲、下挂裙甲,双臂是仍是明军制式的环铁臂缚。 如今常用的环铁臂缚都已分配到河南军器局制作。 “四千领……” 陈望低声重复这个数字,微微眯起双目。 这个产量可以说是十分的可观了,四千领一月,一年便是四万八千领。 但是相对于如今他麾下日益庞大的军队时,这个数字又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 眼下他麾下直辖的兵马,三个营一万三千人,十成的披甲率。 步队除去占了总人数一半左右的炮队和铳兵穿戴锁子甲等轻便的甲胄之外,其余俱是穿戴全套的明甲。 近卫骑兵营则是全套明甲,师中共有明甲八千领。 胡知礼统管的第二师情况更为紧张——两万人虽也是十成披甲率,明甲却只有五千领,主要集中在骑兵和精锐陷阵步队中。 其余普通的军兵都是穿戴布面甲,至于铳兵则是无甲。 现在汉中镇下的军队配比,铳兵和近战兵的比例已经差不多达到了六四比。 铳兵六,近战兵四。 汉中镇的近战兵已经做到全员披甲。 但是河南、湖广、山东三镇兵员的披甲率却仍然不足。 不过好的一点是,海誓铳的产量很高。 如今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两万两千杆每年 陈望对于军队整编的计划,所有的营镇近战兵的比例和铳兵的比例改换到一比一。 如果是之前的鸟铳,铳兵占到半数,自然是不行。 但是现在海誓铳的技术逐年的精益,威力和射程都有相应的提高,这自然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产出的海誓铳,可以全面列装铳刺,那么甚至可以全员使用海誓铳,直接将十八世纪在欧洲才成熟的线列步兵战术搬到现在。 不过铳刺的问题,在目前还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想要突破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累。 目前,山东、湖广、河南三镇都在接受改编,汉中镇下所积累的海誓铳,勉强对于三镇原有的军兵进行了改编。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山东镇一万二千余人,河南镇三万九千余人,湖广镇一万八千余人。 近战兵和铳兵各占了三万五千人。 近战兵的披甲率在八成左右,还有七千领盔甲的缺口。 左、猛、西军三部整编之后的新军,共有七万二千人,武备仍旧没有替换,很多甲胄根本就达不到合格的标准。 也就是左良玉麾下的兵马武备稍微好些,但也只是稍微好一些。 三镇也都需要武备进行换装。 按照汉中镇如今的海誓铳产量,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彻底对其完成换装。 盔甲的话,就有些遥遥无期了。 “南国如今我们实力足够,军器局制作的盔甲全都优先供应给六大宣慰司吧。” 陈望考虑了很久之后,最终做出了决定。 事有轻重缓急,四川那边的局势不稳,战事一触即发。 一线部队的装备必须优先保障,至于南国这边...... 还可以再等一等。 “河南、湖广、南直隶三处的军器局,如今的情况如何了?” 陈望做出了决定,而后继续询问道。 虽然汉中镇军器局几番扩大,但是仅靠一处军器局供应整个势力还是有些勉强。 其余三地的军器局发展也要提上日程了。 “河南军器局已经重新选址,区域内部水流稳定,已经修建了不少的水力设施,海誓铳已经开始投产,如今月产海誓铳已经可达三千杆。” “后续所有设施修建完毕,按照规划,河南军器局的产量可以达到汉中镇军器局的产量,年产两万杆。” 河南是中原腹地,在河南的内部,有着大量技艺纯熟的工匠,收拢的工匠人数比汉中镇几番扩编之后的工匠数量还要多。 河南矿产资源也颇为丰富,可以直接就地征集矿石,进行制作,可以有效的节省成本。 “按照总镇之前的指示,湖广军器局的武器匠都调往了汉中镇内,只留甲匠。” 湖广军器局,就是原先的郧阳军器局。 在攻下了武昌之后,郧阳军器局的名字被改成了湖广军器局。 湖广军器局的人数并不多,规模也只有汉中镇的四分之一。 “如果湖广军器局转型全力制作板胸甲,月产量可达千领。” “至于南直隶的军器局……” 胡知礼停顿了一下,说道。 “南直隶河网密布,极利水利工程的营建,但是工匠并不多,万民军占据南直隶时,到处找寻,将能够找到的工匠全都带到了南京。” “我们从山东那边,整合了部分山东的工匠,如今的人数规模和湖广军器局相仿。” “所幸武昌、庐州、安庆西军所控的地带,有不少的工匠,这一部分的工匠如果也都算上,规模应该能达到如今汉中镇军器局的一半水平。” “不过因为南直隶地理位置缘由,经由中军部方面讨论,为不泄露我军军工技术,所以并没有兴建水利工程,采用水力加工,还是依靠工匠手工,所以没有办法生产太多的甲胄和兵刃。” “目前主要还是负责甲胄的维护以及普通兵刃的制作……” 胡知礼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比较稳妥。 “不必顾虑太多。” 陈望挥了挥手,打断了胡知礼的言语。 “无妨,既然已经决定了放开了,就全部放开。” 中军部的安排很稳妥,但是很多时候稳妥并不是最好的。 在这样急需快速扩张的情况之下,眼下二十万的军队根本不够,还需要不断的扩招新军。 如果南直隶的军器局不放开制作权限,那么根本难以对眼下的部队完成换装。 明廷的覆灭已经是定局。 时间现在紧迫无比,局势的变化比预想的更快。 昨日京师传来的消息再次在陈望的脑海中浮现——崇祯开始向勋戚摊派饷银,募集粮草。 这个信号再明显不过。。 也让陈望彻底的确认。 崇祯,确实已经撑不下去了。 这一天,比历史上快了近两年的时间。 “明白。” 胡直礼干练的应下了命令,在这一方面,他并没有半点的犹豫。 “如果现在募集当地百姓,营建军器局,预计在今年年底,南直隶军器局便可以开始转型。” “十二月……” 陈望双目微眯。 现在最为紧缺的,对于他来说就是时间了。 但是时间不可能等人,很多时候的准备都不可能万全。 陈望的目光扫过舆图,唯一令人欣慰的一点的是,从眼下的局势来看,在所有的势力之中,他所拥有的军队战力仍是最为强悍的。 但是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万民军、闯军、和硕特汗国、西南的各部土司、北地的清国,都是日后将要面临的威胁。 占据中原腹地,可以让他们获取大量的良田与矿产资源以及人力资源。 但是同样也有坏处。 身处四战之地,很多时候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两线作战,乃至是三线作战的境地。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吸收了左、猛、西军三镇的兵马之后,陈望如今能够掌控的兵力大概是在二十二万六千人左右。 算上六大宣慰司的七万两千人,差不多三十万的大军。 三十万的大军,听起来虽然多。 其中的精锐超过了三成,余众也基本都是历战的老卒。 势力都远超现在的任何一方。 哪怕是虎踞北境的清国,也只能望尘莫及。 松锦一战,清军虽胜,但却是惨胜。 不过现在有一个极为不妙的可能。 李自成没有如同历史上那般同时占据中原和关中,却仍然是按照历史上的老路进军山西。 这个时空线的李自成并不是依靠着自身起兵一路席卷天下。 而是一路被明军追逐,逃入了土司的聚集地。 李自成没有原本历史上那般气吞万里如虎的心气。 此前李自成与松潘卫的羌族土司纠葛不清,又和青海蒙古,也就是和硕特汗国关系匪浅。 李自成的麾下有不少的兵马都是出身于蒙、羌两族。 西北的风闻,李自成好像在不久之后将会迎娶和硕特汗国的公主,也就是固始汗的女儿。 雪区的情报司送来的情报,也侧面佐证了这一件事。 固始汗派出了一支规模超过两千人的骑兵,携带着不少的车辆离开了首府,已经进入了青海领内。 如此以来,最坏的可能就是,李自成与和硕特汗国联合。 而和硕特汗国又对清国称臣,两者是联盟的关系。 如果这三方同时联合起来,战场的局势可能就要转变过来。 李岩看似仁义,但实际上心石如铁,他绝不会放过这一落进下石的机会。 想到这里,陈望也是沉下了心绪。 “命令。” 陈望心中思绪转动,很快便已经是有了决断。 “任陈鸣为河南镇镇守总兵官,任周遇懋为湖广镇镇守总兵官,任高杰为山东镇镇守总兵官。” “山东镇增扩一师,师长由惠登相担任。” 一直以来都是陈望直接管辖三镇兵马。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势力的发展,直接的管辖实在过于耗费心神。 在各镇设军事主官,直接对军事主官下令,可以省下很多的精力。 陈望的目光在舆图之上游走,最终落在了南直隶的位置。 南直隶的战兵早在凤阳一战损失殆尽,连各城的 “由着兵务司分遣征兵官入南直隶,与运河两岸从漕工之中管理待业漕工,分配征募新军。” “增设靖南镇,定兵额六师,练兵七万两千人。” “调陈功,为靖南镇镇守总兵官!” (本章完)喜欢风起明末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风起明末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