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旦深知六弟的顾虑,无非是担心自己会因"胶东王"这个特殊称号而心生猜忌。 当时看到老六的请求,刘旦却毫不在意,区区一个称号,怎可能撼动他的皇位? 既然不足挂齿,那就留着又何妨! 不仅如此,其他诸侯王的封号也全部保持原样,并未因迁徙边疆而改变。 按照常理,诸侯王更换封地,封号理应随之变更。 然而这次情况特殊,诸侯王们的新封地要么是漠北广袤的草原,要么是西域的车迟、龟兹等异域之地。 一来这些地名不便用作王号,二来改换后的封号听来颇为怪异。 比如原本威风凛凛的胶东王刘弗陵,若更名为"车迟王",岂不是瞬间变得像个异族首领? 这显然不妥,不利于大汉在边疆地区的文化统治。 治理西域和漠北,不仅要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更要在文化上取得主导权。 那些原有的异族地名,刘旦都已命人更换为富有汉家特色的新名称。 例如单于庭、龙城等匈奴旧地,都将改名为武威、张掖这类充满汉家气息的地名。 未来还将派遣儒学官员,向当地居民教授汉家礼仪,改变他们的服饰习惯,同化他们的风俗文化。 如此循序渐进,不出两代人的时间,这些边疆地区必将深深烙上大汉的印记,永远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样的治国方略,远比后世那西域都护府的管理模式高明百倍! 不过这些渐进式的同化手段需要时间积累,正如烹制美味佳肴一般,急不得,慢慢来。 回到眼前,刘旦与几位兄弟寒暄完毕,注意到周围的诸侯王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表现出迫不及待的神情。 就连刚才还与自己交谈的广陵王刘胥,此刻也一脸急切之色,仿佛恨不得立即上马远行,驰骋疆场。 见此情形,刘旦微微一笑,也不再多言,转身准备挥手告别。 诸侯王们看到这一幕,连忙摆出或惆怅或不舍的神情,等待着完成这最后一场告别的戏码。 他们的心早已飞向远方,迫不及待地想要远走高飞!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旦似乎突然想起什么重要事项,皱眉转身,再次面向赵王刘据,语带犹疑地问道:"兄长,你的长子刘进,今年已满十五岁了吧?" 此言一出,场内气氛骤然凝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忙着演戏的诸侯王们面面相觑,后方一直默默观礼的文武百官们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纷纷低头避开皇帝的目光,装作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而当事人赵王刘据,脸色已经瞬间煞白,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 陛下为何突然询问赵王的长子? 答案呼之欲出——留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互相派遣"质子"就是惯常之事,历史上屡见不鲜。 这些诸侯王虽然不比当年的诸侯国强盛,但同样的道理依然适用。 想要远离中央,前往边疆自由发展? 没问题,但必须留下把柄在朝廷手中! 诸侯王们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顿时心领神会。 在他们即将启程之际,陛下突然提及赵王的长子,这暗示再明显不过—— "你们可以走,但得把儿子留下来作为人质!" 这点心机手段,这些老谋深算的王爷们岂会看不穿? 诸侯王们暗自思忖,朝廷大臣们也心知肚明,就连赵王刘据本人也是这样理解的。 难怪大家的脸色骤然大变,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场中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一位年迈的老者——济北王。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早在等候陛下到来之际,这位老王爷就已经提醒过大家这个可能性。 想要安然离开长安,前往边疆就国,不留下点什么是绝不可能的。 如今预言成真了——陛下确实要求诸侯王们留下质子! 表面上看,刘旦刚才的问话只是针对赵王一人,实则是对所有诸侯王的暗示。 他们心领神会,心中暗想:为了能够顺利离开长安,这点代价还是值得付出的。 不等脸色惨白的刘据开口回应,一众诸侯王已经争先恐后地主动请缨。 年逾六旬的济北王向后一挥手,立刻有人将一位神情沮丧的中年男子带到前方。 他指着那人,谄媚地对刘旦说道:"陛下,这是济北国太子,老臣担心他远赴漠北会水土不服。" "所以想请求将他留在长安,一来可以聆听陛下教诲,二来也能让小儿免受长途跋涉之苦。" 衰老的济北王说得冠冕堂皇,却是睁眼说瞎话。 一个健壮的中年男子居然会水土不服,而他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却能安然无恙? 还能承受千里跋涉的艰辛? 这话说出来连他自己都不信! 所有人都知道济北王在满口胡言,但没人揭穿,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为了能够获得自由自在的生活,说些违心之言又算得了什么?牺牲一个儿子更是小事一桩。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济北王刚一表态,其他诸侯王纷纷效仿,争先恐后地献上自己的儿子。 梁国太子、清河国太子、广陵国太子……一大批"太子"们被推到前面来,场面一度非常壮观。 这突如其来的阵仗,把刘旦看得目瞪口呆,完全摸不着头脑。 他只是随口问了赵王长子的情况,怎么一下子变成了"质子大会"? 诸侯王们如此积极主动,就连他的亲弟弟广陵王刘胥也迫不及待地表态要留下太子。 而刘旦本意询问的对象——赵王刘据,此时也终于反应过来,连忙慌乱应答:"陛下,赵国太子就在队伍后方,臣这就去将他带来!" 刘据说完便要转身离去,忽又想起陛下问的是自己的长子,急忙停下脚步解释道:"陛下,当初外戚作乱时,鲁国史氏犯上作乱,事后臣便废黜了赵王妃,另立新妃。" "如今的赵国太子,乃是臣的第二子。" 原本的刘据长子,是由先前的太子妃史氏所生。 然而由于史氏牵涉刺杀刘旦的阴谋,被太上皇刘彻赐予一杯毒酒,就此命丧黄泉。 官方的对外说法是,史氏因参与外戚之乱而伏诛,这才有了刘据方才的解释。 不过这些掩人耳目的说辞,无非是为了避免皇家丑闻外泄罢了。 原太子妃史氏被废后,刘据从民间选拔了一位新的太子妃,也就是现在的赵王妃。 如今的赵国太子,正是这位新王妃所生。 而原来的长子刘进,则沦为了一个没有地位的庶子。 而且因为其生母史氏的种种过激行为,导致他在赵王府中备受冷落。 无论是刘据真的迁怒于他,还是担心陛下因想起当年的刺杀事件而迁怒于他,刘据都必须有所表示。 冷落长子,甚至是苛责训斥,这都是常有的事。 总之这些年来,刘据的长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虽然出身王侯之家,却过着近乎贫寒交迫的生活,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这些家事,刘旦其实早有耳闻,但他从未干预过,毕竟这是赵王的家务事,外人不便多言。 赵王如何对待自己的儿子,是他自己的选择与责任。 至于今日突然问起刘据长子的情况,可不是为了什么可笑的"留质"计划!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刘旦已经看穿了诸侯王们的误会与盘算。 刘旦询问刘据长子的情况,完全是出于另一个目的,与所谓的"质子"毫无关系! 严格来说,这个问题与刘据的长子关系也不大,真正的关键人物是刘据的长孙! 见刘据转身要去召唤自己的太子,准备献出投名状,刘旦连忙出声阻止:"且慢!" "朕并非询问你的太子,而是特意问你的长子。" 我的长子?究竟有何贵干?难道不是要我的嫡子当质子? 面对刘据疑惑不解的神情,刘旦也不多做解释,继续追问道:"你的长子今年具体多大了?他是否已经成婚生子?" "呃……妻子倒是娶了,但是否已有子嗣,臣实在不甚清楚。"刘据尴尬地回答道。 他的长子多年来被自己冷落在外,自从当年那场刺杀事件后,长子就被安置在了府邸外的偏远住所。 这是刘据刻意为之,以示与长子及其母家划清界限。 因此长子近年来的生活状况如何,刘据确实知之甚少,无法详细回答。 看到刘据这般窘迫的表情,刘旦已经猜到了事情的大致情况。 他只是轻轻摇头,随即示意张让前往队伍后方,将赵王的长子带到面前来。 这一举动更是让众人困惑不解,满腹疑问。 陛下到底要做什么?若是要留质子,应该选取嫡子才对。 为何非要见这位早已失宠的庶长子?这其中有何深意? 诸侯王们百思不得其解,百官们也是一头雾水,唯有刘据本人,此刻已是冷汗直流,如坐针毡! 刘据心中惶恐不安,思绪万千:"难道老三还记得当年的血海深仇?史氏曾试图刺杀他,后被老爷子赐死。" "如今我带着长子即将远行,莫非老三担心我们父子日后回来复仇?" "所以今日将人叫来,是要斩草除根吗?" 刘据心乱如麻,既担忧老三心怀旧恨,又庆幸自己早已与长子疏远。 好在这些年自己对长子多有冷落,想必今日的灾祸不会牵连到自己身上吧? 就在刘据胡思乱想之际,张让已经带着人回来了。 令人意外的是,来人不止一个,而是一家三口——一个十六七岁的清瘦少年,一个同龄的少妇,以及她怀中抱着的一个婴儿! 看着这对年轻夫妇,刘旦不禁摇头感慨,古代人婚育确实早得惊人。 内心吐槽归吐槽,眼前两人已经恭敬行礼完毕。 正是刘据的长子刘进和他的妻子王氏。 然而刘旦的目光越过这对年轻夫妇,直接落在那襁褓中的婴儿身上,那才是他真正关心的对象! "这孩子叫什么名字?"刘旦语气柔和地询问道。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心翼翼候着的王氏怯生生地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两人脸色苍白如纸。 他们不明白陛下为何突然召见,又为何对一个婴儿的名字如此关心。 但此刻容不得他们多想,面对皇权威严,只能老老实实回答。 王氏迟疑片刻,才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回陛下的话,犬子年幼体弱,常有疾病缠身,所以民妇给他取名为刘病已。" 刘病已!历史上的汉宣帝! 唉!听到这个名字,刘旦忍不住轻叹一声,感慨命运的神奇安排。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因为"巫蛊之祸",刘据被诛杀,他的长孙刘病已流落民间。 那孩子生活艰辛,体弱多病,因此被取名为"病已",寓意病痛早日离去。 没想到如今因为"外戚之祸",虽然刘据幸免于难,但他们一家仍过着相对贫苦的生活,依然出现了同名的刘病已! 真是造化弄人,历史的轨迹虽然改变,某些细节却依然惊人地相似。 原本历史上的这位刘病已可是一位不平凡的帝王。 他是第一个将西域正式纳入大汉版图的皇帝! 在汉武帝奠定的基础上,他彻底击溃了匈奴的残余势力!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被大汉打败的匈奴本应西逃,去祸害中亚和欧洲那些不堪一击的弱小国家。 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被彻底改写,因为这个时空的匈奴已经灭族,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了! 他们已不复存在于这个世界! 纵观历史长河,汉宣帝无疑堪称一位才干卓绝、智慧超群的帝王人物,即使在千古帝王谱系中也足以占据一席之地。 虽然眼前这个刘病已尚且年幼,襁褓中的稚嫩面庞上还带着婴儿特有的红润,但刘旦的目光中却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与欣赏之情。 在这个风云变幻、天下初定的时代,刘旦内心暗自揣测着,这个与历史上同名的孩童,是否同样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若将其留在长安精心培养,或许能亲眼见证一代明君的成长历程,这般想法在刘旦心中愈发清晰。喜欢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