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

第203章 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1 / 1)

然而出乎老太监意料的是,刘彻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如同夏日骤然而至的暴雨云层,令人窒息。 "你以为治国如同儿戏过家家吗?这是关乎天下苍生的大业!他是皇帝!"刘彻的声音低沉而危险,如同蓄势待发的猛兽。 "天子之位,岂容心慈手软、妇人之仁?!" "辞退几个老臣算什么大事?当年朕初登大宝之时,杀戮的老臣难道还少吗?!" "你这狗东西,竟敢在朕面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刘彻的每一个字都如同淬了毒的匕首,直刺人心。 此刻的太上皇眼神如寒潭深处的冰刀,周身杀气弥漫,哪还有半分退休老者的和蔼可亲? 老太监如同被雷击中一般,浑身剧烈地颤抖起来,冷汗如同泉水般从额头涌出。 恍然大悟之际,他终于想起眼前这位看似温和的老者曾是那个铁血治国、威震四方的大汉雄主! 那位能将权谋算计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绝世帝王! 自己竟然天真地以为可以在他面前玩弄计谋,实在是愚蠢至极,简直是自寻死路! 老太监刚要跪地求饶,刘彻却已经不耐烦地一甩衣袖,冷声下令:"拖出去,剁了!" 太监的瞳孔在恐惧中剧烈扩张,如同黑夜中惊恐的猎物,他刚张开嘴想要挤出几句哀求,便被涌上来的禁卫强行捂住嘴巴,拖出宫门。 望着老太监被拖走的方向,刘彻眼中闪过一抹冷酷的幽光,如同深夜中的狼眼,令人不寒而栗。 "去彻查,这老狗收了谁的好处,竟敢在朕面前为那群老臣说话!"他的声音轻如鬼魅,却充满不容质疑的威严。 "哼!朕连皇位都已让出,那群老家伙竟还贪恋着手中权位不放,真是不知死活!"刘彻的怒火如同烈日当空,灼烧着周围的空气。 显然,朝中留恋权位、不愿告老的臣子远比想象中更多,而试图利用太上皇来保住自己位子的人也不在少数。 被悬挂在宫门前的太常只是其中最为显眼的一个,冰山之下还有无数暗流涌动。 明的施压行不通,他们便转向暗中操作,如同黑夜中的毒蛇,悄无声息却致命异常。 无风不起浪,那位老太监突然进谏必有人在背后指使,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政治把戏。 至于究竟是哪些人在背后操纵这一切,宫中并未透露任何消息,外界也无从得知真相。 然而,自那日之后,朝堂上下刚刚平息的"告老风潮"未及结束,一阵更为猛烈的"下狱风暴"便席卷而来,摧枯拉朽般地洗刷着整个官场。 一桩桩罪证如雪片般飞向皇帝的案头,每一份都铁证如山,无可辩驳,触目惊心。 陛下雷霆震怒,下令彻查到底,决不姑息,震慑朝野。 那些先前有先见之明、主动告老的臣子此刻只能在一旁冷眼旁观这场风暴,暗自庆幸自己脱身及时。 那些心存侥幸、贪恋权位的官员却在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苦不堪言,如同秋风中摇摇欲坠的落叶。 此次大案波及极广,从地方上的县令、郡守,直至朝堂上的九卿重臣,无一幸免,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所有不法之徒一网打尽。 朝廷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审理了数百起案件,审判之快令人咋舌,显示出朝廷整治官场的决心之坚。 最终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只有极少数罪大恶极者被处以极刑,绝大多数官员都被发配至西域、漠北等边远之地任职。 这一特殊的处理结果引发了官场内外的诸多猜测,不少明眼人暗中议论,是否因为新开拓的西域与漠北地区急需大量官员治理。 陛下是否故意借机掀起这场大案,既清理了朝堂,又解决了边疆缺官的燃眉之急? 这种大胆的猜测自然只能在私下低声交流,无人敢在公开场合明目张胆地议论国策。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肃清行动中,有一个人物迅速崛起,成为舆论焦点,引人瞩目。 那就是新任廷尉——上官桀,这位突然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辅政大臣。 作为此次大案的主要审判者,经他之手判决处死、抄家、流放的人数多达数千,罕见地展现出一位酷吏的狠辣手段。 朝野上下一致认为,上官桀注定将成为继张汤之后,大汉史册上又一位声名狼藉的酷吏,为后世唾弃。 面对外界纷纷扰扰的质疑与指责,上官桀却表现得异常冷漠,对一切谴责充耳不闻,视若无睹。 他仿佛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彻底摒弃了往日趋炎附势的态度,决意要做一名铁面无私的孤臣,令人费解。 然而,这一切惊人变化的真相只有他自己心中最为清楚:"他上官桀,真是苦啊!" 因为此前墙头草的行径,若不主动做个孤臣,陛下随时可能给他穿小鞋,这是张让那个狡猾的太监曾经暗示过的。 更令人绝望的是,若不甘心做个冷血酷吏,太上皇也会毫不犹豫地整死他,这同样是那该死的张让传达的旨意。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次大规模的官员清洗,这种声势浩大的酷吏作风,实际上是太上皇一手策划的! "操!"上官桀在内心无数次地痛骂自己的愚蠢,肠子都悔青了。 做了墙头草,结果两头不讨好,进退维谷,陷入死局。 得罪了陛下,被迫做个孤臣,勉强还能接受,至少能保住性命。 但得罪了太上皇,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那位老狐狸下手狠辣无情,直接让他承接张汤的衣钵,成为一个注定不得善终的酷吏! 这简直比要他的命还要难受,是要让他遗臭万年啊! 外人不知内情,但亲自执掌大案的上官桀却清楚得很,这场看似由陛下发起的官场清洗,其实从头到尾都是太上皇在幕后主导。 想到这一点,上官桀又忍不住在心中怒骂连连,天理何在? 一个已经退位的太上皇,竟然堂而皇之地进驻宣室殿,成为陛下的辅政大臣,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荒谬局面! 还让不让其他大臣活命了? 事实上,此次官场大清洗确实让许多官员无路可逃,在权力的绞杀中颓然倒下。 外界从来都低估了太上皇的狠辣决断和无情铁腕,这是一位永远将大汉江山社稷置于首位的真正帝王。 为了使大汉无外敌,他能主动充当诱饵,身陷险境而不改其志! 为了防止自己年老昏聩,误国害民,他能毅然决然地传位禅让! 甚至为了确保皇位传承不受阻碍,无论是后宫妃嫔,还是朝廷重臣,抑或刘氏宗亲,他都能毫不犹豫地除之而后快! 更何况是那些心怀不轨、留恋权位的臣子,又算得了什么? 如今才看清这一切的上官桀只能苦笑自嘲,悔之晚矣。 太上皇向来不喜欢亲自动手杀人,所以当年才有了酷吏张汤作为他清洗政敌的工具。 而如今到了新皇的时代,这位年轻帝王似乎也继承了父亲的这一"优良传统",不愿弄脏自己的手。 所以,现在才有了上官桀这个新时代的酷吏,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 "呵!福祸无门,唯人自召,一切都是咎由自取啊!"上官桀只能在心中如此安慰自己,接受这无可更改的命运。 宣室殿内,刚刚结束的小朝会让上官桀精神恍惚,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力中心。 其他几位重臣也陆续告退,却都刻意与上官桀保持着安全距离,仿佛他身患瘟疫一般不可接近。 如今朝中上下无人不知上官大人被迫成为了"孤臣",谁还敢与他过分接近,徒增麻烦? 众臣离席后,宣室殿内只余刘旦与刘彻父子二人,这一幕与往昔无数次朝会后的场景如出一辙。 唯一不同的是,如今他们的身份地位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宛如命运的巨轮转了一圈,回到起点却已物是人非。 刘旦也不必再谦让龙椅,而是正大光明地端坐其上,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如今外界流言四起,都在传言你掀起这场大案是为了给边疆输送官员,加强对新土的控制。"刘彻坐在侧案后,一脸严肃地分析道。 "这种传言有损你的帝王威严,必须尽早消弭!"老者的语气中透着几十年执政的丰富经验。 君王之忧,永远是天下大局,而非一两个臣子的生死荣辱。 上官桀那副精神恍惚的模样自然落入刘彻眼中,但在帝王心中,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不值一提。 忠臣事主,自当肝脑涂地;臣子不忠,则休怪君王无情。 一切都是咎由自取,若能老老实实做好分内之事,兴许还能像当年的张汤一样得个善终。 或许吧。 刘彻收回思绪,将注意力重新放在眼前的政事上,今日最紧要的是处理这些不利传言。 流言虽小,却能如蚁噬木,不知不觉间便能动摇国本,不可不防。 龙椅上的刘旦轻轻颔首,对父亲的忧虑表示认同,这类传言确实不利于朝廷形象。 特别是因为……这些传言竟然猜中了真相! 大汉版图在短时间内扩张了一倍有余,即使已经将诸侯王们派往边疆镇守,但仍有大片新土无人管理,亟需官员填补。 此时,那些贪官污吏们便成了最好的"资源",一道圣旨发下,直接发配边疆! 既清除了国内的蠹虫,又解决了边疆缺官的困境,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妙策。 唯一的遗憾是手段太过明显,被精明的朝臣们看出了端倪,不够高明。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刘旦早有对策,胸有成竹。 "父皇请放宽心,大案刚刚结束,官员们人心惶惶,此时只需再掀起一件更为震撼的大事,足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消弭流言蜚语。" "正好,清理了这么多蛀虫,朝中也空出许多位置,正是推行新政的大好时机。"刘旦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 他从龙案上抽出一份早已拟好的圣旨,缓缓展开,如同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彻带着几分好奇与疑虑,凑上前去,定睛一看,圣旨顶端赫然写着几个气势恢宏的大字:"大汉开元元年,兴科举!!" 这六个字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千年来的门阀世袭黑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经过十余年的精心栽培与默默耕耘,大汉各地皇家学院的学子们已经成长为堪当大任的人才储备。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新皇登基后真正具有开创性的第一项重大政策改革! 直到今年初,陛下才正式将太上皇时期的年号"太初"更改为"开元",寓意开创崭新纪元。 如今这项兴科举的决策,确实名副其实地体现了"开元"的精神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在民间百姓心中,科举制度的创立无异于一场开天辟地的伟大革命! 从此以后,做官不再拘泥于门第出身,而是唯才是举,平民子弟也能通过自身才学登上仕途,改变命运。 这如何不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端? 官场对此震动非常,先前一大批同僚被发配边疆,空出大量职位,本是各派系争夺的大好机会。 孰料半路杀出一群程咬金——那些从皇家学院走出来的新贵们,让传统官僚阶层措手不及。 为了与这些新晋之士竞争有限的官位,朝中大臣们哪还有闲心传播什么流言蜚语? 人人都在奔走活动,拉关系走门路,忙得不亦乐乎。 官场忙碌,民间更是沸腾! 历朝历代以来,这是第一次学子们大规模进京赶考,也是平民百姓第一次有机会通过正当途径踏入仕途大门。 这样的历史性盛事,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在父母亲友的殷切期盼中,在乡邻们的艳羡目光下,大汉各州的莘莘学子们陆续启程赶往长安,追逐那个改变命运的梦想。 数千名学子同时赴京赶考,这场景简直壮观无比,宛如千年一遇的奇观! 朝廷对此次科举考试做了万全准备,沿途各州驿站早已备好充足的食宿供应,运河水道上也有官船免费护送考生。喜欢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剧透大汉未来,汉武帝连夜削外戚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