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艺是在人的习惯上加强,道艺更改人的习惯。 九要,来自于形意拳,第一要点,是脊背相弓。 脊椎是一张大弓,发力奥妙尽在其中。脊背相弓,是击人的妙法,也是修道的秘诀。 脊背形成拉弓射箭之势,便可打通督脉,让“动物”由尾椎上升入脑,完成练精化气。 道家的静坐,有时要激烈调动脊背,也是为了动物上升。练拳初始,便含着道功。 骨梢:齿为骨梢,有用在骨,切齿则发,威猛如虎。牙之功用,令人胆悚; 九要四梢繁琐,很难周全做到,练形意拳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九要里下功夫。 学拳后再慢慢体会九要,先说初学的规矩: 练拳术,应循规蹈矩,不可固持己见,致有偏枯之弊。 若专从力之方面发展,则为力所拘; 专从气之方面发展,则为气所蔽; 专求沉重,则为沉重所捆,专求轻浮,则为轻浮所散。 总之气血并重,性命双修,循序渐进,自强不息,久之则神意归于丹田,灵气贯于脑海,其身体自然能轻、能重。 轻则身轻体健,行走如飞:重则屹立如山,确乎不拔。 盖练神还虚则身轻如羽,气贯涌源则重如泰山也。 从初学规矩,可看出拳理。世人练拳多是执着一项,或是求重,打沙袋、负重力,或是求轻,故弄玄虚。 薛颠则说求什么便被什么局限,拳术是无所求的。 轻与重都不是拳术,拳术是能轻则轻、能重则重的东西。以轻练轻、以重练重,就离题万里了。 有一个打了十年沙袋的朋友,感慨成了沙袋的奴隶。十年都在跟沙袋较劲,养成了恶习,与人交手,交手即败。 一个不打沙袋的朋友考他,两人在家里,说好把桌子抬到墙边,桌子一靠墙落地,两人就撒手比武。 他搬了三次,三次挨打。 他出拳很快,但放下桌子的动作不快。 打拳时的速度,不能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只有端上架势,才有速度。 练拳容易执着,练出了力度,得意于力度,会产生很多错觉,功夫不易上身了。 同样,练拳有了轻灵感,得意于轻灵,就肤浅了。 处处得意,永无进步。 练拳如参禅,对一切现象不管不顾。此时人就分了高下,有人是天生的贵族,有人是天生的市侩。 人的气量决定了人的最终所得。练拳人要高傲点。 如何得到这个能轻能重的东西? 薛颠说只要按照全书的诸项要求,循序渐进做去,当功夫做到“神意归于丹田,灵气贯于脑海”时,便能轻能重了。 神归丹田、气贯脑海,是道家“大周天”功法的效果,大周天是为了练精化气。 达到化气的道功,才能获得轻重自如的拳劲——练武与修道是同步的。 武术的真实面目:功高自返朴,一招定乾坤 过去一百年,日本的空手道已经传播到了全世界; 最近十几年,韩国的跆拳道馆在中国已遍地开花; 现在,在中国的印度瑜伽馆也会越来越多; 从建国之后,中国传统实战武术却被中国人慢慢遗忘…… 取而代之的,却是体育竞技武术和影视表演武术,也就是大家说的花架子。 大众根本无法了解真正的中国武术。 作为一个实战武术爱好者,在过去几十年,武术给了我自信,我将依据我个人经历,结合我过去的实战经验和总结感悟,与大家共同深入探讨一下关于中国武术这个话题。 习武之人必须德武双修,以修心养德为本。 在武术中武德和技击法是相矛盾的,但又必须把它们合二为一。在技击训练时强调:肯、忍、狠、谨、稳、准六字诀。 招法中含有笑里藏刀的阴险,杀人不见血的无情,声东击西的狡诈。心里要有无所畏惧的胆略,无坚不摧的信心,超越生死的勇气。 这样的训练如无德人掌握了是社会的危害,习武者必须修心养德。 真正的传统武术,返璞归真,毫无“高难美新”可言。 武术的第一基本功是放松,不是压腿、拉筋、翻跟头。 放松是训练出来的,桩法就是放松训练,这种松是相对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找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六向的临界点,就是身体力量归零,怡神达意、舒适自然。 所以站桩不但不累还是一种休息。 中国武术在国内的没落,在于当下的武术标准,“高难美新”套路技术的规范设计,是违背武术本质的。 王芗斋先生论述:人造之拳架子,为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拳混子谋生工具,毫无用处且对神经肢体脑力诸多妨碍,损害一切良能,故习此者难有智识。 武术功法是蓄养能量,反对挑战极限。 高难度的花架子即没用又不能养生,初学进入者要选择真正功夫,会真功夫的老师。 真正的传统实战武术很不具观赏性,一般只有一个回合,伸手见高低,拳打两不知。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如何区分表演和实战武术,很简单两只手合在中线上护住从鼻尖至心窝一线的为实战,两手分开敞开中线摆泡斯的为表演武术。 你不会看到任何食肉动物,在攻击猎物时把两只前爪打开。 武术是上天赐给中国人特殊的礼物,是智者的修为。 真正的(非表演)武术动作朴实而简单,运动中所包含着东方人体学、宗教修持法与人文关怀,是一个以身体运动为载体的大文化,从中获得难以言表的身心愉悦。 传统国术注重练功蓄养,首重呼吸,极反对以毁坏人类健康为代价的运动。 从中国武术运动养生理论的角度,绝大部分奥林匹克的运动都是毁坏人类健康的运动。挑战极限使肢体内藏承受超负荷的压力。 争强好斗培养出贪婪功利的心理意识。金牌奖金都是牺牲健康去换取的。 我们看看那些无论获冠军的还是没拿过奖的退役运动员有几个是健康的。 工作事业和他们年轻时的付出也不成正比。 而中国武术家运动寿命很长,到老年身体非常好,是平时注重练功的蓄养。 武术内功主要指的是呼吸方式,在横隔膜以下呼吸叫腹式呼吸,也就是气沉丹田。 内功修炼立要来源于道家的炼养法中的:存思术、内观术、导引术。 太极拳主要来源于导引术,以呼吸引动肢体运动,用一些太极桩法先找到横隔膜以下的感觉。 呼吸分三个过程:吸、止吸、呼。止吸时隔膜肌一圈用手按是硬的就对了。 武术站静桩是修炼身心的重要基本功,它是一个把精神意识在身体上物质体现的过程,在不动的状态下能让四肢麻胀身体出汗。 思维要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虚灵独存,周身内外激荡回旋、悠扬相依,其乐无穷。 练功与练拳是一体两面,功和拳两者皆不可偏废。 功和拳实际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有些拳法是偏重功法,有些偏重打法。 一般所指的功都是注重呼吸的基础功法,蓄力不发,反复梳理筋骨,使之通达安徐,身心得到合谐律动,并能瞬间调动一切能量。 只练功不练拳,不能使功力得到调动发挥是死功,最后不会应用,就象天龙八部电影里小和尚被强迫注入了北冥神功,但不懂拳法不会使用。 武术是具体的操作,必然以技术形式完成,不能有一点虚的东西,江湖骗子会把它神秘化,艺术作品会把它夸张化,院校学者会把它高深化。 虽然武术最终追求的是道,但没有一个拳种是有道无术的。 在具体的技术中达到高境界,体悟道的智慧。 中国传统实战武术的复兴,要紧抓继承和创新两个要义。 中国传统实战武术在近现代不得不提武术家孙禄堂,他把形意、八卦、太极融为一体。 孙禄堂晚年正值国力衰败,外国列强肆意欺侮的民族危亡之时,他年近半百击昏挑战的俄国着名格斗家彼得洛夫。 年逾花甲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 古稀之年一举击败日本五名空手道高手的联合挑战。只有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方式,才能在古稀之年仍然雄风不减。他还写了很多拳学着作。 但凡称为“博大精深”的事物,都难以把握全面的精准。 所以中国武术绝不是标准化的体育项目,而是一个庞大的身体运动的文化载体。 传统武术在当今是一个落破的行业,大部分武者不是在公园小树林教拳,就是在娱乐界做武替,生活并不乐观。 但是却有一批执着于传统武术传承的人,坚守着这一片小小的阵地,靠的是一种超越金钱名利的尚武精神。 随着文化的回归,真正传统武术会有其应有的地位。 很多从事传统文化的人对时尚都不屑一顾,认为浮浅是外国人和年轻人的东西,比不了国粹有深度。 但为什么国粹都要振兴?时尚的东西浮浅却有这么多人热捧?时尚就是生命力创造了这个时代的文化。 要振兴了就是要淘汰了,想保留就要用时尚化的形式改造它,没有割裂传统的绝对时尚,也没有不可改造的传统文化。 中国武术是传统文化里的精华,我们要树立自信心,挖掘改造我们所拥有的世界一流文化,但必须承认近一百年世界的话语权在西方,高喊振兴盲目自信只能葬送国粹。 世界上真正的武术,第一基本功都是放松和安静——即松静力——其目的是运动高速度、聚集暴发力。 近代李小龙是把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结合非常成功的武术家,他创立的截拳道从发力原理到运动曲线,都把东方哲学理念发挥到极至。 可惜英年早逝,传统武术中蓄养与现代竞技训练这一课题未能完成。 中国传统武术之理论依据,源于道家和中医思想理论。 道家所研究的是对生命的养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炼养技术体系。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武术是把这种炼养法植入为训练方式,成为它的技术特色。太极主要应用的是导引术,用肢体运动与呼呼吐纳相配合的内家拳种。 中国这些文化都不能速成,这就是在当今快餐时代,很难传播的社会原因。 否定中医是愚昧的,武术中很多功法就来源于经络学。 我亲眼见到脑血栓患者西医束手无策,中医针灸扎好了。 但是中国的中医武术等文化很难标准化,让很多江湖骗子钻空子,造成了不好的影,引起非议是正常的。 所以需要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精髓的学者,用现代科学语汇传播传授,使好的中国文化得以保留。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无论学习什么,领进门的老师很重要,老师都没进门学生就更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中国实战武术大分类为两种:一种将门武术,一种宗门武术。 将门武术: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撕杀格斗用的,多为器械。 只允许一些将军家族或地方团练和孝武科举的少数人习练,战时国家征用。历史记载有戚继光的戚家军、岳飞的岳家军、杨家将等。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宗门武术:只有中国的武术来源于道观和庙宇,是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总结出来了。 在深山老林闭关修炼时,即要保持体能又要防御野兽的攻击,长期观察野兽动态,以炼养法、禅定、丹道术等修行手段,融合出一种阴性的武术体系。 一开始这种武术就是对抗野兽的。 所以凶残程度可想而知,只有中国武术有仿生机制。 由于和宗教有关后人相对将门武术命名为宗门武术。 泰拳和中国的宗门武术同出一辙,泰国是巴利语系的小乘佛教,分为田园派和山林派,泰拳起源于山林派,是修行者在热带雨林里对抗野兽的。 泰国人把它用于战场和竞技格斗,一直延用宗教手法训练拳手。 在泰国泰拳的普及率就象巴西足球,打拳是男人改变命运的最好手段。 而中国人是养生和实战双收,渐渐淡化了武术的凶残,而玩味其中理趣。 就象中国人把文字这种工具上升为书法,即有可读功能又是艺术。 武术修炼一定要入对门,习对法,不然很难纠正。 很多武术大家都是因为体弱才习武。中国武术不是让你练成彪悍粗壮的武夫,练功主要是提升原动力,使身体通达。 孙禄堂、叶问、王乡斋等大师,从照片上看都是精干、硬朗偏瘦的老头。 不是去作职业拳手,无所谓年龄多大,养生、体会武术习练理趣、对抗乐趣是一般人习武的目的。 公园里找老师,看上去气质不张扬,祥和淡定、武人文相这是好拳师的特征。 好的武术看上去不好看,动作有些怪异,持重内敛。 初学要面对面和明白老师学,开始和老师多聊聊,了解他修养。 这不是不尊重,双向选择,初学者如一张白纸,如果学了错误的习惯,究正很难。 武术修炼中有个概念叫小周天。什么是小周天呢? 小周天是道家内丹修炼的第二个程序。 第一步筑基:使精、气、神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状态。 第二步炼精化气:贯通任、督二脉打通小周天。注意是"贯通"二脉。 反复使气自会阴、尾闾上达泥丸,再下降丹田,反复运转叫河车通、坎离交媾。 所说的气是受意识控制,通过内观产生,并不是具体的空气,是一种能量的运行,提升人体本身的原动力。 武术里常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灵。 练了很多功夫招式最后到了运用,就是一两下,但是这一两下绝对是最适合自己的。 比如从上小学开始就学知识,走向社会练本事,这么多知识本事哪个适合自己,就要从中精选出简单实用有效的那一招。 找到这一招并不容易,一旦找到就会通达顺畅。 现在分不清武术和娱乐,社会上认为的武术家都在娱乐圈,导致练武术的年轻人成功标准就是成为影视武打明星。 其实与真正武术背道而驰。 当今武术的出路从生存、出名、发财的角度看确实是影视,所以武术当前要思考探讨的是真正武者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本章完)喜欢开局签到刑警队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开局签到刑警队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