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22节(2 / 2)

金逢春还在当她的老师,但她并不准备永远当下去,她的目标是军岗中的文职,也要受训,但平日里的工作内容适合发挥她的长处,她自认自己脑子还算灵活,在庶务后勤上是有一手的,也有相当的兴趣。金县尉对她的盘算予以默许——君不见萧何在刘邦手下都能善终呢?历来能管粮草后勤的,虽无赫赫之功,但却无不是君王的腹心人,日后也较容易有善终。

买活军拿下了许县……这件事必然又给临城县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而还会有些影响在省府泛起荡漾,在金逢春的见证下,许许多多新式的机器,许许多多的青头贼从云县,从彬山往许县去了,也有一些彬山的买活军女娘在临城县歇了歇脚,又动身启程去了,听马百户说,有些最勇敢的女娘甚至还要走出买活军的势力范围,跟着私盐贩子‘去各地看看’,这让她钦佩赞叹之余也有了一丝神往,或许有一天,她也有这样的胆量……眼下她知道自己是没有的。

更多的影响,会在后续慢慢浮现,金逢春知道自己需要的只是时间,但临城县的百姓们,尤其是向她这样有志于上进的百姓们,已感受到了不同。买活军对他们更加亲热了,他们被视为是完全消化了的领土,在许县征服战前后的表现也足以让六姐满意,并没有人借机作乱,反而个个忠心耿耿。有一些原本封闭的职位,悄然间已对他们打开了限制。

便比如金逢春,今晚竟接到了茶话会的通知,听说是六姐常开的,她有时会叫女娘,有时会叫别的男丁,按行业来,按性别来皆有,但就葛爱娣所说的,“我听云县的小红说,她最常叫的还是我们这些有点本事的女娘。”

她们三人是在路口碰到的,于小月来叫金逢春,她们两人又在葛爱娣租屋的那个巷口遇到了她,便共用起了一盏新灯笼——买活军能烧造透明度很高的玻璃,因此这灯笼也比从前更明亮了,但这些已无法让她们赞叹,这些临城县的女娘已见识过了电灯,便知道一切都不如仙灯那般的明亮,而哪怕是京城,也没有‘仙画’中的天宫美景。金县尉便是在看过仙画后彻底不再反对引兵去吴兴,金逢春还见到过父亲偷偷给六姐的生祠上香,并且不再评论那些传六姐是梨山老母再世的谣言。

“今晚我们县就这三个人么?”于小月问,她和葛爱娣说话的语气很微妙,客气中有一丝生疏,但又透着想要笼络的刻意亲近。这两个官家小姐看着葛爱娣这个前村妇的眼神是有些好奇的,早在月余以前,葛爱娣连站在她们身前的资格都没有,但现在一切已截然不同。

“我帮着写了请柬,还有王太太、徐三嫂,生药铺的董莲妹。”葛爱娣又说了几个人名,“临城县就十个,其余都是彬山和云县来的。”

十个女娘已不算少了,能被六姐看入眼的,自然是有本事的女娘,她们都在心中暗暗地记着这些名字,计算着在一些有限的岗位上,谁能和自己竞争,其实竞争关系未必存在,但这是人很本能的反应,一旦起了心,便很怕有人来抢,不过这思绪在看到了窗户里映着的人头时又很快打消了:彬山和云县的女娘们显然已都到了,她们正和谢双瑶聊天,一看就知道,她们和谢双瑶很熟悉,关系也都很好。

三个女娘彼此看了几眼,仿佛都看出了对方的想法,金逢春抿嘴笑了笑正要说话,身后脚步轻快,是王太太赶了上来,“你们走得倒快!”

其实王太太和金逢春不过是点头之交,但此时站在院子里,这几个临县女娘不论出身来历,距离似乎在瞬间就被拉得很近,她们彼此亦是交换着会意的眼光,此时此刻,她们并不只代表着她们自己,也代表了临城县所有有志上进的女娘。金逢春并不仇视外地人,但她知道只有临城县的女娘才会为临城县的女娘要好处。这一刻不论彼此的脾性是否投合,又是不是介怀对方的出身,她们便是天然的紧密同盟。

但茶话会的氛围的确比金逢春想得要更轻松,几乎是才进屋子,谢双瑶就热情地招呼她们,“快坐快坐,就等着你呢,王太太。”

她把王太太一把按在了中间的椅子上,“你们吃呀,喝呀,别客气——今晚的议题你实在很有发言权,王太太,我们准备来讨论一下当代理想的夫妻关系,这无论如何非得由你第一个发言不可。”

夫妻关系!金逢春的耳朵一下就竖了起来,但同时又不可遏制地被桌面上的东西吸引,她们在谈的话题——还有这吃的喝的,她觉得自己的注意力实在是不够用了!

第50章 不婚的潮流

买活军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虽然用词不同, 带有特定的时代痕迹,但只要和他们打久了交道,或迟或早心里都会有这样的明悟。买活军教育百姓, 是因为活死人懂得读书懂得道理,才能更好地为六姐做活,买活军让那些高门大户家的太太小姐们出来做事, 是因为大家都是六姐的活死人,都要给六姐做事, 不想做事那就只有买活,没钱买活又不想做事,那……你对六姐就没有用了。

在买活军治下, 这是一个很不祥的征兆, 无用的活死人可能会被处死,也可能会被‘送入彬山为奴’, 临城县去年就送走了几十人,都是没有病又不愿意为买活军做事的人。即便是病人, 只要不是起不来床,照旧要为六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死人心中很快就建立起了这样的认识:买活军心中没有宽仁孝悌, 只有六姐的利益。

买活军自己也不避讳这一点,他们的作风和眼下的王师形成了鲜明对比——王师主帅满口的仁义道德, 但百姓避兵如避贼。买活军满口言利,但所做的事大多都对百姓有好处, 便是最出格的那些条例, 到最后也总有一批人从中受惠。

这也让反对者很难从他们的体系中找到漏洞, 批评他们是乡野村夫——他们本来就是, 批评他们不知教化, 心无王道——人家本来就是反贼,人们很快发觉,买活军的体系非常圆融自洽,反对者从中找到的最大的破绽,还是大年夜谢六姐让买活军唱的那首歌,“从来就没有神仙皇帝”……这个人反贼当出瘾头了,反皇帝是可以预见的,但居然还要求别人唱歌反自己。

不让缠足是这样,赎买田地也是这样,买活军每做一件事,必定都是对他们有利的,虽然他们的态度倒很开放,并不禁止对自己政策的批评,但在这样健全的思想体系下,反对者却发现很难找到恰当的论点来说服身边的人。譬如剃头,从古至今,披发左衽那都是蛮族的象征,光头的是和尚,青头的是刚还俗的和尚,要求所有男女都剃头这成何体统!礼法人伦岂不是都要败坏了去?

但哪怕是私下,那些有学问的老先生也驳不倒买活军的道理:头发要藏虱子,虱子是害虫,会散播多种疾病,消灭虱子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而保留头发则完全没有什么好处。保留头发就要保留虱子,剃光头至少有虱子的人会因此受惠。

至于礼法人伦,很显然,在六姐看来,身上还养着虱子的人是不配讲究这些的。这些老先生身上多少都有虱子,所以他们也只能在这一步讪然地放弃争辩,继续去刮腋毛——是的,一般人头上有虱子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头上有虱子的人,身上的体毛处多少都会有,而且腋毛和胯毛多数是不能篦的。

让少女们来畅想自己心中的美满婚姻,便是又一桩非常有实用主义色彩的决策,金逢春现在逐渐能理解谢双瑶行动背后的逻辑了,当然,她受了十四年的闺秀教育,所以此时本能地羞红了脸,油然滋生出了强烈的罪恶感,因为身为女娘,议论并向往自己未来的婚姻,是非常轻浮非常不道德的行为,但另一面她又能理解谢双瑶这么问的用意——彬山和云县应该已有一批女娘到结婚年龄了,这些女娘也出来工作,也为谢双瑶创造价值,也是她最坚定的拥护者,谢双瑶照顾她们的需求就是在维护自身的统治。买活军一向遵行一个准则,跟着买活军干的人,总是能得到最多的好处,谢双瑶是不会让这些拥戴她的女娘吃亏的。

金逢春能不能接受旧式的婚姻呢?说实话,最近她不像是买活军没来之前那样频繁地想着自己的婚事了,因为买活军来了,这又变成了几年后的事情,没那样急迫,而且金逢春隐隐也觉得,或许她到了二十二岁也不会立刻结婚——这当然是一种极其大逆不道的念头,但她有一种感觉,她绝不是厅里唯一一个有这种想法的女娘。

彬山和云县的女娘要比她更直白得多,也更坦率,更健谈,她们的风度在外人来看和淑女两字自然相去甚远,甚至会让人觉得咄咄逼人。但她们其实并不性急,对王太太结结巴巴的叙述听得很仔细,看得出来,这是她们中许多人头回接触到‘外面’的家庭生活。

“平时出去工作么?如果不出去,在家里都做些什么呢?家里的事情都是谁在做主?”

她们多数更关心婚后的相处,而非是婚前的相识,这是让王太太很松了一口气的,她刚才面色通红,尽量婉转地表示了自己和王举人在定亲前已彼此熟识,虽然交谈次数不多,但通过一道推演习题,笔谈了数月之久。也因为有这么一段故事在,二人志趣相投,婚后方才情投意合,她的确对王举人这个丈夫很满意。虽然王太太的变化也很大,但显然在这种事上还有些过往教育的余痕难以跨越。

一旦话题来到婚后,她就没那样羞涩了,而且尽力回答得很详尽,看得出来,王太太也很聪慧,能充分领悟到谢双瑶的用意,并且积极配合——这种积极性恐怕就是她脱颖而出,被邀来茶话会的原因。

“平时自然是不出门去做事的,因为族中是书香门第,门风较为严谨的关系,即便是家用艰难的人家,女眷也多是在家中织布,很少有人去缫丝作坊、绣房里做活。像是我们家境况稍好一些,便不用夜以继日的在织布机上忙活,但也不得闲。平日早起,要去问候婆母,之后回房用早饭,用完早饭,如果没有应酬,便要回房去做绣活了,家下丈夫子女身上的针线,总要打点妥当,还有长辈处也要有心意不时奉上,像我们家,因为大嫂早早去了,大伯不愿续娶,留下一个小侄儿,自然是我们几房共同照管,那边还要留心他身上的衣裳。”王太太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光绣活便已经不轻了,丫鬟是做不完的,需要各房的太太也带着做一点。”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哪怕买活军来了以后,她们接收了海量的新知识,诸暨那里的民生风俗还是让金逢春耳目一新,王太太的门第是要比金家高一点的,因为王举人的功名是自家考来的,还有考进士的机会,但他们家的日子听起来比金家清苦些,金家多数都是到成衣铺子里去买,或者请绣娘上门,哪怕是这些年民生凋敝,金太太也是横针不动竖线不拈,最多只是给金逢春做做小衣裳。

——这恐怕是因为浙江一带文墨风流,进士辈出,书香门第也没有那样值钱的缘故,金逢春心里这样想着,王太太紧跟着就说了出来,“虽然我们老家家家户户都闻织机之声,也一向是出名的富庶,但浙江道和福建道一样,山重水复,耕田利薄,只有从商是最赚钱的。但商为贱业,再者风险也大,此处的书香人家或以耕读为业,或有世代为幕的,我们家就以耕读为主,家风简朴,便是用度宽绰,也不愿事事加以外求,总是节流为上。”

不少女娘脸上顿时露.出了不以为然之色,王太太也不无为婆母辩解的意思,忙道,“其实婆母并无苛待之意,反而多加宽容,譬如我能随相公到此,也是婆母首肯。一般人家的女眷出嫁后,也就是一年回娘家探望两次而已,平日往来过多,都要遭到婆母的非议。我家则无此限制,平时相公闲来在内院与我一起钻研算学,婆母也从不多嘴。”

云县小红的眼睛便瞪大了,“难道婆婆连房内事都管的吗?”

王太太含蓄地笑了,“倒不是说钻研算学有错,但许多规矩更板正的人家,老爷少爷们成年之后,白日里在内闺多加逗留,也是要招来教训的。如此便仿佛是沉溺于妇人温柔之乡,耽误了外出的正事。”

屋内顿时响起一片嘘声,彬山来的一个勇武女娘——她虽是女娘,但却和男丁一样都留着青头,身上肌肉虬劲,自有一番英雄气概——不屑地道,“这都什么臭鱼烂虾的规矩!除了显摆长辈的威风,还有什么用!”

王太太并不否认这些规矩的确让人不适,她尽量详尽地回答女娘们的问题,“除了绣活以外有甚么娱乐?做算学题就是娱乐……偶尔也听戏,因为在本地三亲六戚很多,每月总有三五场酒,随婆婆出去赴宴便可松散个半日,听听戏,和姐妹妯娌们闲话片刻,便是娱乐了。家风正的人家,除了过年以外,平日在家是不许饮酒赌博的,出门赴宴也不敢多饮,唯有婆婆能有偶尔抹牌打马吊的资格,我们在旁帮着看看牌已经是难得的放松了。”

“纳妾的人家颇多,不过书香门第倒不常见,多个姨娘便是多一份使费,像我们家,也便是大伯因为无意续娶,由婆婆做主抬举了一个姨娘,但容色也颇为平常,只是善于育儿罢了。不过即便不纳妾,也不出去吃那种荤酒……染指家下的丫头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

众女交头接耳,有人问,“家务事都是谁做主呢?”

这自然是婆婆了,“外务一开始则是老太爷,我们夫妻能做主的只有屋里的一些小事,但若要人事任免——”这是个买活军内部的新词儿。“那也还要老太太做主。这是由于老太爷还在的缘故,老太爷过世之后,如果兄弟分家,那就自己能做自己的主,我们没有分家,因此还是老太太做主——老太太还年轻呢,不过五十岁不到,精明强干,家中都是她在管事。若是分了家,也不会轻松到哪儿去,除了接手家务之外,还要时不时去给老太太问安,一日里应当也是忙忙碌碌的,少有空闲的时光。”

又是一阵低声议论,还有人问,“若没有分家,那些在外做活的女娘,她们的所得要交公吗?”

“这自然是要的,”王太太忙说,“没有分家,收入便都是归公,这一点不分男女,都由婆婆拿在手里,再往下分配。”

平心而论,王太太的日子在此时绝算不上辛苦了,至少她不必做饭洗衣,这四个字在大敏朝代表的工作量半点儿不轻。这是个做什么都不方便的年代,体力活比想得多多了。只是没事时候绣绣花而已,还有余裕发展个人的爱好——平民百姓哪有什么爱好呀?从早到晚,不都得为自己的生活奔波?

若在从前,王太太过的是让人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她也不是没有盼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嘛,家婆手中握有最宝贵的权力便是财产权,儿子媳妇所有的收入都将由她来支配。但如今她的叙述,显然不能令买活军的女娘们满意,她们对于熬上许多年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所得毫无兴趣,云县小红皱了皱鼻子,开始问些负面的问题了。“听说富贵人家是有和离这么一说的,若是日子过不下去,该怎么和离呢?”

她这么问,是因为如今的底层人家,很多婚姻连婚书都没有,不论是共妻、典妻、租妻,又或是另娶另嫁,都没有任何文书,完全由邻里长辈居中做保作证,当然也就没有和离一说了,小红出身底层,但现在有了身份,自然便关心起了有身份人家的习俗。王太太回答道,“和离很少,但也不是没有,只是多数不是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和离。”

那是因为什么呢?“许多时候是因为两家发生了争执,要断这门亲,妻家抢在夫家休妻之前上门和离,又或是女家势大,男家衰微,娘家兄弟上门强令和离,将女方另嫁等等。”

“因为两人实在不喜欢对方而和离的很少就是了。”小红总结。

王太太点头称是,厅内顿时骂声一片,而她似乎已预料到许多女娘的反应,并不吃惊。谢双瑶趴在讲台上认真地听着,不时招呼女娘们吃喝,“吃呀,吃呀,尝尝这巧克力,一人只有两块呢!”

这茶话会是私人聚会性质更强一些的密会,气氛终究比会议要随意放松,金逢春知道自己猜得不错,这是只有谢双瑶看好的近人才会被邀请参与的私宴,她们因此得了一些明显是仙宫体己的供给,瓜子花生是随便吃的,一人还有一盒白生生闪亮亮,说不出是什么材质,上头印着怪字,令人目眩神迷的东西——谢双瑶说是喝的,而且不禁止她们带回家去,金逢春当即就没有动。而另发了两个小小的薄片,是她口中说的巧克力,金逢春也不准备现在品味,她更多的心思已不自觉被谈话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