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初阳亦是将‘劣币驱逐良币’六个字,来来回回地反复咀嚼了起来,他便不必分析也知道徐子先说的是什么——不就是国朝的官么?不过国朝的官,实在是也不好当,因良币是完全生活不下去的,从一开始便没有别的路走。不知谢六姐是否是因此,才很注意给吏目们发钱……
买活军的繁荣市貌,还有与外头完全不同的规矩,是很吸引人注意的,但真正让孙初阳如痴如醉的,还是这一套完全自成体系的治政理念。他几乎是食不知味,只急切地倾着身子,听徐子先续道,“是以说,烟花业这东西,即便不去管它,由它合法了,官府也收不到多少税的,服务业的查税、收税,一向是很大的问题,也不独是烟花勾栏之地。”
“不过,此刻来说,完全单纯以服务为业的匠人,其实并不是太多,也不会总云集在一起,譬如说铁匠铺——这铁匠总不可能只是补铁锅罢?他总是要问人买铁的,这便是将零售和服务结合在一起。”
“且十里八村,大约也不过只有一两个铁匠。真正能把服务人员完全聚集在一起,只单纯提供一种服务的,如今算来,大约只有这皮肉买卖了,因此来说,说服务业的税难收,其实就是说这皮肉买卖,不论合法不合法,税总是非常难收的、”
“收不了税,对官府便没有补益,没有丝毫的好处,而但由此而生的害处却有许多,譬如传播疾病,传播赌博,传播借贷,又譬如挤占了劳力,让壮年的男女不事生产,不去做官府安排的活计,又催生了人口的买卖,这些都是要官府出钱出人去管理,去制止,未见任何进账,却全是支出,里外里这都是官府的亏损。”
“如果觉得这亏损实在是承受不了,要问他们拿些钱,便只能是靠一些特许权——譬如敏朝扑买盐票一般,以此来换取利润,但这并不是税收,而是买卖,实际上是由商户向朝廷赎买了他纳税的义务。”
徐子先喝了一口茶水,点着桌子道,“那么,最重要的一点便在这里了——这一行的人,既然不交税,而是赎买了自己的义务,那他们还可以说是买活军的人吗?”
“他们和买活军,有什么关系呢?倘若他们不和官府发生关系,而从他们那里赚钱的人——勾栏里总要有小厮,也总要有洗衣妇,要有那些依靠着勾栏吃饭的人,他们虽然生活在买活军疆域内,但俨然是从这些野人手里讨饭吃……他们组成的这个社会,和买活军官面上的社会,是一回事吗?他们还会听官府的话,听六姐的话吗?”
“这正是六姐原话,六姐以为,倘若官府既不知道他们赚了多少钱,也不能从他们身上取得足额的税收,那么对他们便完全谈不上有效的统治。”
孙初阳便说不出话来了,他此时才意识到,原来这简简单单的禁嫖,还有这样大的道理在内,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莫看此事之小,但若放任自流,等到疆域逐渐扩大,这社会背后的江湖,只怕成型速度也是极快,而这些游离于精细统治之外的三教九流,会不自觉集合在一起,动摇着官府本身的结构,与官府争利!
“先生这是又为学生拭目明智了!”他大有醍醐灌顶之感,恨不得对徐子先顶礼膜拜,以稍释心中感动,“我竟白活了这么几十年!只听先生一席话,方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种眼界去看待天下!”
因又道,“如此说来,敏朝的官府其实极小,而江湖极大——这非是敏朝天下,而是江湖的天下。敏朝的官府,不过是……不过是……”
“不过是悬浮于其上而已。”徐子先道,“他们真正能收到税的人,其实反而少数了,既然收不到税,那么便不能说是和他们真正建立什么联系,外头多数的百姓,虽然还认自己是敏朝的百姓,但实际上来说,是寄生在敏朝统治中的华夏国人——这其中的区别,是要分清的。是以,即便是将来异族入侵,他们也能毫不犹豫地立刻转投新政权,只要其确定采纳儒道文明,逐渐融入华夏,那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更换政权寄生而已,实在生活上的不同是不大的。”
这是完全进入了谢六姐那一套体系的中的思路了,孙初阳听着也微微一怔——老师这话音,说是预测,还要更肯定些,仿佛很肯定建贼将来会侵入关内似的,这又和如今的形势不符合了,听着总有些怪异。
不过,这也可能是老师在展望将来买活军取得天下时,会面临的阻力。因此孙初阳也不留心,便将其放过去了,只道,“我是茅塞顿开,难怪买活军在这件事上如此下功夫!这烟花之业,在外虽然司空见惯,却是精细统治的大敌!”
他心潮澎湃,不由便失口说出了一个使团成员不该有的口吻,“即便此行无法全然禁止,也唯有禁了此业,方能真正将这社会之内的法外江湖,全然消弭,使种种不法,不至于寄生官府之上,磨牙吮血,来坏我买活军的根基!”
第206章 法之疏漏
还好是师生二人共餐, 孙初阳一时失言,徐子先便仿若未闻,二人不过各自用几口茶, 便又行若无事, 继续议论起来,既然论证了禁烟花业的合理性和紧迫性,接下来自然便是论证如今这些手段的可行性。天下政事, 无论如何总是要遵循这几个道理,若是在合理性、紧迫性和可行性上,无法达成统一, 那么政令的执行自然也是不会彻底的。
孙初阳也是刚刚学会了一点买活军的新道法,正是技痒,便不等老师开口,自己先试着分析,“即便如此,禁嫖的难度也依然是极大的, 因这是普天下最隐蔽的事情,更难以和交往分开, 这便譬如是吃饭, 我做了饭, 叫朋友来吃一碗,这是交际, 还是生意?他给我些钱财,谁说得清是上门的表礼, 还是报酬?”
“是了, 要抓, 难度是极大的, 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抓不了,任何两个人——不分男女,只要是一个人以上,在任何处所都能达成交易,便是此刻,云县内外也一定还有这样的买卖,这种事若只是靠抓,是无法彻底禁绝的。”
以买活军的政务执行,这种事是不可能有一处完整的住所供给的,也便不会有公然成形的体系与行业,没了老鸨、龟公,那些零碎买卖便很难抓了,尤其是买活军这里强制女娘出去做工,百姓每天都要外出,行踪繁杂,也有许多因公产生的男女交集,因此便更难分辨其中的性质。孙初阳不免道,“因难抓,所以要提高买方的风险……是因为只要有人买,便一定会有人卖,因此提高卖方的风险,用处并不大?”
“不错,”徐子先笑道,“初阳果然奇才,一通百通,这买卖买卖,买在卖前,若没有人买,又卖给谁去?尤其是这样的交易,只要买卖双方同心协力,实在很难定罪,哪怕捉奸成双,在屋里把他们抓到了,只要预先将钱给了别人,屋内没有钱——那你能说什么?”
这是确然的道理,孙初阳沉吟许久,也赞成道,“若要真正禁绝此事,便只能宣布婚外的亲密关系,均为违法。不过……”
按道理说,敏朝律令中,非婚的身体关系本就是伤风败俗的事情,但民间又何曾有什么用?敏朝的律法本就和实际关系不太大,徐子先摇头道,“制定这样的办法,便等于是没有制定,不说别的,买活军这里只许一夫一妻,那么便有许多妾侍,名义上未婚,却依旧和原本的夫主居住在一起,若颁发如此条令,双方必然违法,而人数之多,便连买活军的吏目也将难以处置。如此将百姓置于普遍违法的状态,只会降低法规本身的威信。”
除此之外,偷情也罢,典妻、共妻也罢,在民间实在屡见不鲜,孙初阳也觉得,针对床笫之私的管理,往往是官府最为薄弱的一环,因为压根就管不了,按敏朝法规,男子四十无子方可纳一妾,这法规几乎从制定开始便形同虚设,有大把办法绕过,这就可见一斑了。
“既然此法不行,那便只能是离间买卖双方的关系。尤其是要降低买方的购买意愿,那自然是要去提高他的风险,”徐子先笑道,“又要去煽动卖方的贪欲——须知道,现在是没有勾栏了,我们这里也不允许活死人之间互相买卖,又有大把的岗位,不分男女,只要肯花力气,至少都有一口饭吃。如此还要来做这一行的,自然是好吃懒做、贪得无厌之辈,你想,他们若是真正做买卖,被人举报了抓走,反而也要跟着去做苦役,对这等好吃懒做的人,几乎便是要去了半条命!”
“反而是傍个打手‘扎火囤’,能得的利又多,便是对方嚷到官府去了,只要咬死了是被强迫,也不会被罚苦役,如此,他们还会安心做那点零碎的买卖吗?怕不是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来做局了?”
“赚小钱,担的是大风险,赚大钱,反而风险更小……”孙初阳喃喃道,“不错了,自然众人多选后者……而本地这一行的风气坏了,那些有钱的客商,何不多走几步,到别处去,或者自己带个娈童小厮,也免去了其中的顾虑。”
“正是如此了,没了客人,这买卖双方之间彼此猜忌得厉害了,买卖也就做不下去了。这时候若是再返回去做那好卖好买的买卖,便觉得利太少,又看不上眼——按城内更士衙门的报告,此事有明显的周期性,往往是秋后,外来做工的人多了,便形成一个案发的高峰,又酿出不少轶闻事故之后,港口这里,台风季后新来的客商吃足亏了,被送去做苦役了,风声传扬出去,知道在这里喝不得花酒了,便陷入低潮。而此时便可从容收拾那些仙人跳的行家了——难道还真能让他们把这个生意永远经营下去?”
“收拾……怎么——”孙初阳看着老师神色,恍然大悟,“啊,是了!仙人跳的做局人,他也不纳税!一样不算是六姐的子民,自然是要收拾……不过这收拾,只能收拾那些报官了的人,那些没报官,给了钱自认倒霉的呢?又如何得知?”
二人议论时,声音原本不大,此时说到这里,徐子先更是将语调放低,微笑道,“初阳,你有所不知,凡是外地来港做生意的商户,都喜欢把银子存在我们买活军开的钱庄柜上,他们买货卖货是要写支票交割的,这云县看似繁华无比,谁也不能将其完全掌控,其实大额银钱的往来,全在柜上。这些做局的人,只能是当场拿钱,否则一旦客人过夜走人,脱离出去,他们也就没凭据去告官了。”
“因此,必须是当场就开出支票来,第二天一早立刻兑现,数百两银子,没有附带货物交割单,实在非常少见,为仙人跳无疑,这支票是必须实名给付的,在买活军治下要有住址,有户口,倒查过去再简单不过,秋收时放他们撒野,过上十天半个月,便要来拿问了,这么多银钱,是怎么来的?你是六姐的活死人,做的什么职业,六姐再清楚不过,你如何能赚这么多钱?可是偷来的,盗来了,亏损了六姐的利益?”
“你若说是客商给的,那客商缘何给你?这时候再调头去问那客商,死无对证的东西,客商难道还照实说不成?只说是自己在他家喝了酒,又或是如何了,被他讹诈,那转头就是个讹诈罪。若说是自己做买卖得的,做的什么买卖?可有账本?这么大的买卖,没有账本可是不行,一样是触犯了六姐的规矩。”
实际上,仙人跳做局的人,消失得也是快,不可能留在当地被苦主查问,如此在买活军这里,便形成一个闭环:仙人跳的人,做成了一单便立刻要迁移而去,不可能在云县,甚至是在买活军治下停留。因为买活军这里出行虽然不收过税,但是要看户口登记的,按道理来说,他们在买活军治下,走到哪里都会被抓住,对买活军来说,付出的成本是很少的,只需要钱庄收到支票时,暗地里通知更士,而更士衙门出一两个人盯着银箱便得了,即便是被他们跑了,买活军损失的税收也不会太多。而这些人也无法在买活军境内再存身得住了,总是要远走高飞心里才能安稳。
“真正要过日子的人家,谁愿意如此颠沛流离?他们要走,必定是要逃出买活军的地盘,几个外乡人,搬着银箱,在这样的时势里到外地去……”
连孙初阳都能推出这些发展,说得笑了起来,直道,“是学生想当然了,只要还有一道收割仙人跳庄家的手段在,这做庄的人便不会多,会去做庄的,原也不是老实人,如此把他们打发出去,也好!”
“这里还有许多关节,是你还不知道的,总之以买活军的精细统治手段,想要远走高飞,祸乱法纪,远没有那么容易。”徐子先颇有些炫耀的味道,“日后你住得久了,慢慢便能体会,以六姐的说法,买活军这里要调理治安,不怕大匪大盗,只怕什么?只怕民不聊生,不做这些皮肉买卖活不下去,只怕法不责众,做的人太多了,形成了许多暗地里的规矩,利益链条链到官府里,扎下根了,实在是管不过来,只怕买家云集,那就终有人动心想卖。这三点,实则是互相促进,民不聊生,也就只能法不责众,既然已经法不责众,则必定形成链条。”
“因此,要从根子上断了这样的事,使其始终只是少数,归根到底,还是民生,民生好了,百姓们不做这些事,也有饭吃了。那么好吃懒做,只愿做这些事来谋生的人;贪得无厌,有了工作还不够,还要零碎做这些来攒钱的人,自然也就成了少数。”
“不错,不错!”这几个论断,在孙初阳来看,极为扎实,尤其是和民生有关的几句,更是说到心底,让他对谢六姐心驰神往,几乎五体投地,“打掉了这两点,再以邪道手段吓阻了买家,以精细统治佐之,不说将此事完全杜绝,但也至少能将其遏制在一个极低的程度,至少……至少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对税收的损失,是要小得多了。”
“自是如此了,此事,就不能给它成了气候,一旦成了气候,有了帮会,如此发展起来,便是不断在官府身上吸血,更不知要因此滋生出多少弊病,养出多少脱离社会的江湖人。”徐子先对于云县的治安显然还算满意,“实际上自从传出了本地的规矩,又闹出几桩案子之后,外来客商几乎就绝迹声色,如今云县城里的风气,和外头比起来,实在极为清朗,便是有真正下了狠心,一定要做实在买卖,高张艳帜的奇男女,也只能做本地的熟生意,是揽不到外来的客人的,如此也常常被邻居写信举报。”
“——若信中实名举报成了,能分得赏钱,便是匿名举报,至少也能肃清街坊妖氛,少些被传染疾病的机会。实在来说,打痛了买家,吓阻了他们,效果便是不差的,我听闻更士衙门甚至还有‘钓鱼’的行家,扮作清俊小倌,无事便去街头巷尾招引生意,若是上钩的,便通通送到彬山去,内里传言,尤其是各地矿产缺人时,钓鱼最凶。如此将水搅浑,则本地人也战战兢兢,纷纷自危呢。”
此时天下间做皮肉生意的,本就是男女各半,那烟花勾栏的龟公,有许多不是从前的小倌,便是因太丑,买来后不让他做小倌,让他做个杂役,这样一步步爬上来的。小倌的市场实在是不小的,因此孙初阳并不觉得异想天开、惊世骇俗,不过付诸一笑。
将这番对话仔细品味了许久,一面叹服谢六姐见事之独到,一面也是还有些疑虑——他倒不是疑虑这一策的效果,实际上,一听说原来买活军并非不追究仙人跳的庄家,孙初阳便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已经圆满,真正胆大包天,天生下来就不喜欢遵纪守法的人,便都被买活军的政策鼓舞着,咬一口肉便设法逃走,而胆子小一些,想做细水长流生意的,却也被连累着扰乱了市场。从消灭皮肉买卖来说,这一策是确然有效的。
只是,这一策中,还有不少细节,让孙初阳感觉不是那么光明正大,仿佛只算透了人心之恶,而少了劝谕向善、弘扬正气的味道,长此以往,似乎会让民风变得更为冷酷,百姓间彼此提防算计、尔虞我诈——倒不是说这政策本身有什么问题,只是觉得规矩中还有许多不到之处,又或者很需要当权者的把握,一旦当权者的心歪了,这规矩便极易发酵为恶法冗规,反而让百姓们人人自危了。
这里头的顾虑,一时间尚且还无法说得仔细,孙初阳沉吟许久,又觉得老师未必看不出来,便试探着问道,“听先生分说,此策果然有奇效,学生如今倒也明白其必行之理,不过似乎其为规矩,还有些破绽,不知道先生是怎么看的呢?”
徐子先此时已经吃尽了饭,正在品茶休憩,闻言也是点了点头,露.出一丝苦笑,道,“破绽自然是有,而且很显然——也并不独你我二人,有这样的感觉。正好,我身上带了一封读者来信,是沈编辑转给我的,六姐不在,她不知应不应该刊登,便转给我来斟酌,说的就是这件事。”
说着,便从包里掏出了一叠誊写好的稿子,递给孙初阳,孙初阳心中也暗暗好奇,暗道果然买活军这里已经是藏龙卧虎,不知又是哪来的饱学之士,能看出政策的不全。要知道一般的诸生,根本没眼界来议论政策的得失,便是他自己,也是经由徐子先亲自指点,才能将政策的三昧品出。此人不知是谁,竟能写出让周报编辑都另眼相看,认为有刊登水平的时评,可见政治眼光之毒辣,实在不逊色于自己。就不知是哪家退休致仕,又或者辞官隐逸的高人,化名云游至此,发出不平之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