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152节(2 / 2)

“你自个儿心里清楚,用得着我说明白么?”

十三娘冲武十三郎皱了皱鼻子,摆手道,“我走啦,你照样从西门出,那儿离医院近,我打这儿去北门,老虎灶在那里——今晚我还不回西城,后日再回去,你若要拜访邻里,可得自己注意,别老在外头乱跑,总叫人扑了个空。”

这话说起来,瞎七搭八的,前言不接后语,旁人听了,一定一头雾水,武十三郎听了,心头却是雪亮:十三娘一定是遣人登门拜访过几回,他都不在——邻居的礼数来说,拜访一回也就够了,她却派了几次人去,一定是听说了这里住了个武医生,很想要查知是不是自己的缘故。

还好戴了口罩,否则他面上的红晕,非得要被十三娘看去不可,到时候,说不定又要遭到她的嘲笑了,不过,武十三郎对她其实也不无钦佩——范十三娘一看便是豪商出身,而且极其受宠,平日起居,定然是炊金馔玉,却也能在做生意之前,定下性子,于这廉租房内一住多日,只是为了揣摩百姓生活。有这样的定力,说不定,这生意还真能给她做成了不可。

平日里他总是步履匆匆,今日和十三娘说了几句话,仿佛也不过是一瞬,但一看手表,居然已经过了半个多小时,他本来只打算停留十分钟,取了水样立刻就走的。

武十三郎也知道自己耽误不得,忙应了一声——本想要说句极俏皮的话,一定要压过她的机灵劲儿,要让她回味半日,也想出无穷的意思来,但奈何的确是忙,只好匆匆而乏味地喊了一声,“一定遵循礼数!”

十三娘似乎是听到了,又似乎是没有听到,她又远远的哼了一声,不过哼完了好像还偷笑了起来,武十三郎加快脚步,待她看不到了,这才忍不住挠挠头:虽说他很认可女娘能做大事,但有时也不禁觉得,女娘,尤其是少女,实在是很不好相处的,其喜怒无常之处,往往令人大感棘手,只能敬而远之。

大体来说,武十三郎对所有女娘,都有一种敬谢不敏的态度,尤其是这个十三娘,更是前所未见的一个刺头儿,只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在她面前,任其如何无理取闹,他总是不至于发火,今日居然还又定下了后约。

实在是想不明白!

#

武十三郎想不明白,也不会过于纠缠,他手里的事情实在是很忙的,范十三娘这里,她可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她的心情且好着呢,一路笑眯眯地走到澡堂子外,那处人正多——老虎灶一般都是搭着澡堂子开的,烧水、热饭两相宜,这会儿很多人都正把自己的饭盒递送过来,正是热闹的时候。

十三娘叫来一个伙计,脆生生地将来龙去脉,几句话便交代得清楚,那伙计忙道,“多谢你来报信,那今日是得多备些煤。”

来放饭盒的,除了附近街上的商户、住民,也有些是宿舍的住户,因为廉租房不好开火,要用炉子只能在露天,而且不许煎炸炒,宿舍里的女娘很多都买了马口铁饭盒,把米洗好泡上,多加些水,放点青菜、腊肉,蒸熟了是很可口的一餐,只需要每天早上来放饭盒便可。

天气热时,早上放的饭盒,中午必须取走,免得坏了,现在天冷下来了,有些女娘早上把饭盒一放,就去工厂了,做半日工,在厂子里吃午饭,再去上学,傍晚回来拿了饭盒,便是晚饭,花费又少,又很方便,比顿顿在街上吃要强——她们现在是做不到一日两餐了,怎么都要三餐的,不然肚子实在饿得受不了,再说,现在米也很便宜,没必要这样苦着自己省一点点钱。

这些都是在自家的宅院里住着时,很难发觉的一些生活细节,虽然和生意或许没有直接关系,但多了解总是不吃亏,十三娘从被禁闭的北方来,很珍惜现在的自由,她是什么都想要知道,什么都想要研究研究。尤其是对医学,她也有很强的兴趣——不过,十三娘自己并不想做个医生,她只是觉得有必要结交一个做医生的好朋友,这在生活中,自然是好处无穷的。

因着这样的理由,她便大可以理直气壮地和武十三郎来往,哪怕是对家下人也没什么交代不过去的,不过十三娘现在不去想武十三郎的事情,她只提醒自己要请他好好吃顿饭,让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别吃着医院那猪食一样的面条,还稀里呼噜的仿佛很美味——若不是他生得实在好,难以想象这样的郎君怎会有小娘子愿要,一定是个老大难,离了敏朝那盲婚哑嫁的环境,他必定是讨不到老婆的。

她现在还是一心在想,该做什么生意——十三娘带来了两万两银子的本钱,还有一帮人马,但她知道自己贸然是不好做粮食煤铁的生意的,在这门生意上,两万两银子实在是手笔很小,掀不起风浪不说,来往的利润也很薄,必须是大本钱投进去才合适。

大本钱有大本钱的生意,小本也有小本的生意,有些生意利润很高,譬如餐饮,做得好也是日进斗金,但能容纳的本钱很小,而有些生意看着利润薄,但很长远,而且能容纳很多本金,这种生意是专给范家本家这样的大商家做的,他们的钱很多,小本生意利润虽高,但容纳不了那么多本钱,整体来看完全是浪费了操持这门生意的掌柜,大生意看似利润薄,可本在这里,做一手就是成千上万两的利润,这要开多少餐馆才能赚得回来呢?

要做大生意,需要家里出本钱,那她就要做出一些成绩,才能说服族里,甚至必要的时候需要借买活军的势,十三娘想的是乘买活军这里商业昌盛,至少要从两万两翻出个十万两的身家来,才好向家里开口,如今在云县这里也住了半个多月了,她这样乱走乱问,不知会不会引起更士的注意,十三娘准备先在云县做一两手生意,有了经验,再往各处去行走,寻找商机。

一上午的课程,对十三娘来说是很轻易的,她各门功课毫无疑问都是独占鳌头,可惜的是,武十三郎早从扫盲班毕业了,现在去读医生的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的学生,是不太有课程和十三娘这些通科的学生交叉的,否则十三娘定能压他一筹。

十三娘还是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寻摸生意上,下课之后,她买了份报纸,走到海边的小食店里,要了一碗炖罐面,加一碟青菜、一个荷包蛋,乘着等上菜的功夫,又抖开报纸仔细地看着广告页面,认真地思考起了自己的生意。

遍地都是商机,云县这里,钱何止是淹了脚面,感觉都快把人给淹没了,想要赚钱实在再轻易不过,但是……什么生意最适合自己起步呢?

第303章 新生活带来新生意

云县这里的生意, 的确和外头是不同的,在十三娘的观察里,许多在京城和老家普遍的工作,在这里却根本就不存在, 就好比说仆人——仆人原本是所有城市中占比甚多的人群呢, 但在买活军这里,便完全是不存在的。

在京城也好, 老家也罢, 只要一次性能拿出十两银子, 一个月能给上二三百文的零花,再管上一个人的饭, 那么, 这样的家庭就有了买个仆人的条件。仆人可以睡在箱笼上,睡在桌上、凳子上, 到了夏天能睡在庭院的竹床上, 又或者是月门洞里, 墙上开凿出的一个小楼梯间里,大体的说来, 住不会是很大的问题, 实在不行, 找个地面给他们睡也是常有的,每个仆人都能有自己的床铺,这连宫里都办不到,宫里的低等宫人睡的也都是大通铺。

吃的话,再简单不过了, 吃主人家的剩饭就是了, 穿主人家的旧衣——财势人家一年会给家里的丫头小子们裁一两套新衣, 让他们跟从出门时穿,这大概就是仆人最贵重的财产了,若是无缘无故地污损了新衣,是要遭罚的。

养上这样一个仆人,一年的成本实在是不高的,便是慷慨的主家,也就花销个二到三两,一般一年收入能有个二十两左右的人家,家里养上一两个仆人,那是有必要的,仆人能帮着做些粗活,把主母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不然,家里的女主人要照管子女那就做不了饭升不了火,洗晒被套就要花一天的功夫,无人帮忙的话,会形成一个悖论,那就是对于一个稍微讲究一点干净,也不愿老吃夹生饭,手脚还比较慢的人来说,哪怕是不去想吃的穿的从哪来,只是说生活起居的话,一个人的劳动力,甚至也并不很足以解决她自己当天的衣食住行。

这就是穷人为何总是想成亲,女娘也多数都要嫁人的缘故了,两个人合成一家,首先在家务上,一个人也是做,两个人也是做,三、四个人,差得都不是很多。那么,一两个人的劳动,可以解决三到四个人的衣食住行,余下的人便可以出去做工,换来柴米油盐,让生活得以运转起来。穷得买不起仆人的,就要通过婚嫁来解决这个问题,而那些稍微有些家产的人,他们便可以雇仆人来做。

十三娘来到买活军这里之后,因为买活军这里的缺失,这才回头去审视京城的人口构成,她发现仆人的人数,其实要比平民还多些,一百个人口里,若说十个是富贵人家的话,为他们服务的仆人至少要有五十个——这还是往少了算了,实际上,大户人家仆从过千的也很多,常驻府内的便有数百人了,还有在庄子上的管事、奴仆们,这些都还没有算佃户,如果算上佃户的话,在人身上依附富贵人家的人口,甚至有可能过万呢。

按照她学来的阶级论,这些人口,十三娘觉得都可以算是奴隶阶级,平民大概只占了四层,而且随时都会跌落到奴隶阶级里去,或者,他们为了攀附贵人,有时候还会主动放弃良籍,只是为了成为大官人的心腹。

这样看的话,在买活军这里,大概有一半的人口,是忽然间被释放出来,成为平民的——买活军这里,目前可以分辨的人群只有三种,由于十三娘还没有观察到任何一种人,能凭借自己的身份享受什么特权,所以她还没有给他们划分阶级。

这三种人群,其实也是从职业来划分,第一种,农民,第二种,商户,第三种便是买活军的雇工——虽然说士农工商,但买活军这里,工户一般受聘于官府,或者是被商户聘请,十三娘便没算他们。

农民的日子,千百年来都差不多,如今有了高产稻,是他们最好过的一段时间,这个且就暂不说了,和农民是没有什么大生意好做的,多数都是规模很小的零售生意,一个货郎大概就能走遍好几个村子了,十三娘先不去考虑他们,农户一般都和县城里的老商户做细水长流的买卖。

城里的商户和雇工呢,他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变化的,因为买活军几乎已经在事实上完全消灭了奴隶——首先,谢六姐作为买活军的最高首脑,她本人很长一段时间,生活是完全自理的,现在她也不过只有两个勤务兵而已,这一点曾登上过报纸,买活军这里是人尽皆知的,这就带来了一个结果,那就是买活军这里的住民都明白,如果你没有比谢六姐更有身份,那么你就不该收用两个以上的仆人,说难听点,你算老几,能越过了六姐去?

其次,对一般的百姓人家来说,仆人的成本要比以前高——不说发给仆人的钱财,你占用了买活军的人口,那就要给买活军交钱,一日十文,一个月三百文的成本,这是逃不掉的。然后还要按25文的最低价来付给仆人工资,要给他们准备住处,否则,他们凭什么跟你干?钱不如外头的多,连一张床都没有!别说你有身份文书,这里是买活军的地界了!大家都是活死人,敏朝的文书可管不着!

这么算来,一个月就要一两银子了,成本和以前比要高得多,买活军来了以后,大部分人家的收入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他们只能放走仆人,最多留下一个帮忙家务,对他也要比从前客气得多。那么,这里就有许多的家务需求需要填补了——甚至于,因为买活军要求所有人都要出去工作,不出去的话就得给买活军交钱,在家务上,这些百姓们的余地还比从前更小,从前还能让女主人多做一些,现在女主人也要出门去工作了,时间更加有限,于是很多商机也就跟着应运而生了。

譬如老虎灶——一两文钱便可买热水,他们还一桶一桶地装在水车里,走街串巷地去卖,一文钱一小桶,两文钱一大桶,这就完全是买活军这里特有的一种生意,别处当然也不是没有老虎灶,只是不叫这个名字,一般澡堂都捎带手卖点热水,买活军这里叫它老虎灶,也不知道是什么来由,总之朗朗上口,一下就传遍了。

十三娘也问了家下人,外头的热水灶,很多是宽裕些的百姓买回家给女眷洗澡的,还有小孩儿,也免去了自己一锅一锅烧水的麻烦,买活军这里,男女都能去澡堂,但老虎灶的生意反而更好了——主要是因为买活军这里提倡喝熟水,百姓们都深信不疑,认为这个能治百病,但自家烧水又麻烦,他们便很习惯于一清早买一小桶热水,大家各自喝了许多之后,余下的再灌到自家的大茶壶里,用棉茶壶套包好,这样中午回到家里,茶水还有一点点余温。

老虎灶的出现,就把一大部分家务活取代了,砍柴、点火、烧水,别看是做熟的事情,一套下来,一天没有小半个时辰也是难以解决的。洗衣厂的出现,又把衣物的洗涤给完全地包揽了过去,百姓们再也不用蹲在井边,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回去还要晾晒、折叠……

洗衣厂,还有买活军这里特殊的社会环境,都决定了绫罗绸缎在生活中的退场,十三娘意识到棉布将成为以后所有衣物的主流——以如今百姓们一天的运动量,绫罗之类是很不合适的,这东西本来就下不了几次水,但就这人人天天至少出一身汗的生活节奏,一件衣服几天不洗,别人都觉得你邋遢。而且,能穿得起这样衣裳的人家,怎么会每一件都自己手洗呢?送到洗衣房去,再拿回来时,这衣服也就别要了。

服装的生意,大概是做不成了,十三娘也听说有个很有本事的某将军如夫人,想要自己做服装厂,她不太赞同,做生意和做如夫人并不是一回事,那位或许有些太想当然了,买活军这里的服装生意,做法和外头是不一样的。

外头都追求花色、裁剪,在买活军这里,第一就是要能经得住洗衣厂的捶打和频繁的洗涤,那就要求你家生产的布料,质量要能和买活军的新式棉布比,裁剪也不能复杂……门槛太高了,若是家里在江南有地,做棉花供货商倒可以。

这些买活军这里新兴的生意,热水、洗衣,还有托儿、清扫,都是因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群的形成,而显得热火朝天。而这些新的人群,他们出去做活,做的又是什么活呢?扫盲、算账、工厂做工,甚至有些就做托儿和清扫的活计,去澡堂、洗衣厂和食堂上班。

新的岗位是数不胜数的,改变是如此的巨大,不免让很多初来乍到的人,都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他们完全不知道这样一个社会是如何运转起来的——农民的人数,没有太多的改变,甚至也许还比别处要少了一点,这和重农抑商的观念完全背道而驰,农民太少,粮食如何够吃?社会为什么如此稳定,毫不动荡?即便有仙器镇压,他们也感到很难解释其中的道理。

而对十三娘来说,她已意识到,前所未有的事情正在买活军这里发生,一群完全脱离了土地,在城市和城市的周边,从事各种工业生产,以及服务于这些生产者的人群,正在成型,他们中有许许多多的特性,都是敏朝的百姓全不具备的——他们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拥有很强的‘组织性’,又都识文断字,而且生活在一个物价较低的环境里,粮食的价格一向稳定低廉,所以,他们有底气去消费一些从前的奢侈品,譬如餐馆、服饰,还有甚至是一些娱乐性的活动,在云县这里,都非常的昌盛。

自然,云县这里大商贾多,所以很多人会以为云县花样百出的商业,完全是服务于大商贾们,但十三娘住在廉租房的这几日,便发觉事情实在不是这个样子。对于单身的女娘来说,廉租房的环境——不是很好,却也不算太差,不管再狭小,至少是水泥房,这就比她们从前住得要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