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过是一两年的功夫,但这般习练下来,这些年纪不大的情报员,对人情世故、世间百态,无不是老练到了极处,更是眼见了敏朝治下,吏治如何败坏,吏目如何鱼肉勒逼百姓,有志者反受排挤冤屈,无良者昂然高位的种种怪现象,所写的笔记,亦不无发人深省之处,若不是事涉机密,几乎可以出版一本官场观察小说了!
因为并不曾刺探要紧军机,这些探子,在北方是如入无人之境的,除了少数几个害时疫,个个都顺当,结束了在北方的习练之后,他们平安回返,第一件事倒不是散入各地去刺探本地的吏治,而是自己充当起教官来。
结合了对实务的认识,对民情的了解,对于前辈经验的传承,这群情报尖子,又与原来的老师们一起,群策群力,编写了第一版《买活情报员教材》,至此,情报局才彻底从更士局的系统中脱离了出来,虽然其中人员,还算在更士系统里,但平时两个衙门各自独立,有了自己的职责——对外,刺探敌情,知己知彼,功自战前始;对内,监督不法,查缺补漏,与更士局、纪律委员会彼此制衡。
按照谢六姐的吩咐,第一任情报局长是她亲自兼任,这本身已经体现了军主对这个单位的重视,大多新衙门设立时,若是其事关重大,六姐都会兼任局长,一来是体现重视,有问题可以及时上报解决,二来也起到一个压阵的作用,给出时间,让符合条件的主事者浮现出来,就像是《买活周报》,到现在都没有正儿八经的主编人选,就是一个轮值常务副主编,可见六姐心中合适的掌门人,还没有出现那。
情报局这里,情况也差不多,奠基人黄谨,他因是过了明路的双面间谍,在敏朝和买活军中起到润滑、斡旋的作用,不可能公然担任局长,只能发挥顾问作用,第一任常务副局长便是出身彬山的孤儿谢要好,这些在六姐的恩德之下长大的彬山孤儿,于实务中得到的机会是其余人难以比较的。
因为他们对六姐的忠心,自然也是丝毫没有保留。谢要好在第一批情报小队中的表现,也的确让人心服口服,他本就是更士出身,极擅长侦查,曾参与《侦查学第一版》的编写,由他来主持日常工作,众人都是心服口服。而小王这样的资深情报员,便立刻在谢要好的安排下,开始巡查各地,检举不法,按照六姐的安排,为更士局和纪律委员会查缺补漏——也是为了如今还在培训班的学员们打个样子,累积经验,言传身教,将情报员的规范淬炼得再精到一些。
而情报局如今主要的工作重点,就放在吏治这一块,巡视之处,将所遇到的不平事、违法事,悉数记录调查——情报员的权力是很大的,像是今日秦老汉所遇到的不平,没有任何凭据,悉数都在吏目规范之内,除了写信向纪律委员会举报之外,便是更士局都管不了,更士办案,要有人证物证,最重要的是要有物证,最好还要有实在的损失,譬如说财物、人身的损害,这才好往下办去,若是贪污大案,那不消说了,更士出面梳理,自然有他们的一套,可就如同昨日那样的小事,什么都没有,红口白牙的一句话,他们实在没法管。
以六姐的习惯,任何事情她是不喜欢一家独大的,大概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是如此。纪律会既然是一般地方吏治唯一的监督渠道,是以情报员就要隐姓埋名,四处游走过问,巡查纪律会自身的懈怠、不法。就譬如昨日那女吏目,她若是初犯,倒也罢了,若是偶犯,都还不算什么,小王只会建议秦老汉写信去纪律会。但既然已是累犯、多犯,而且同事视若无睹甚至还偶然分润好处,往上的举报信还石沉大海,此事便势必要引起注意了,纪律会至少也是个懈怠,若是往下深挖,说不得就是从上到下连成一线,一窝子纪律败坏的‘窝案’!
【人都需要管的!】在撰写今日工作日志时,小王不由得就在一旁的稿纸上,用铿锵的字迹写了几遍——这句话也是情报局的座右铭,人是需要管的,不但要管理自己,还要管好那些没有自觉的人。
尤其是吏目这个群体,对于百姓来说,与猛兽无异,那女吏目只占了一朵花的便宜,自以为细枝末节,殊不知百姓感受到的压力,是何等巨大,因此所产生的,对政权的疏离和怨恨,又是何等深刻!
——吏目在百姓面前,代表的便是衙门的权威,百姓就犹如手无寸铁的婴儿,毫无还手之力,莫要看是几朵花的小事,今日一朵花,明日一个馒头,后日呢?私下收受一百文,是不是就能把人头税的章给盖了,衙门里平白就损失了两百文?这条红线一跨,来日会走到哪一步,谁都说不好!
【吏目触法,为害比百姓要大得多,更是比百姓更可恨,一个百姓能触到多少人?一个吏目一天就要接待多少人?一线人员的违法,必须更严厉地处罚,更广泛的宣传,如此才能在他们心中种下畏惧的种子……】
王无名之父,便死于和小吏的口角,他本是货郎,因路过拐角,撞了衙役一下,争了几句闲气,便被这衙役联合一群帮闲栽赃坐罪,在公堂上乱棍子敲死,当时他不过是六岁,亲眼见到父亲被打得没了气息,被母亲一把抱走,抛家舍业,连夜逃往乡下,又辗转投亲来到衢县,母亲含辛茹苦做了洗衣妇,王无名七八岁便在乡下捡鸡毛换糖,又把糖卖了,换点钱来做口粮。
母子俩在窝棚中相依为命,过了五六年的苦日子——买活军来了!王无名是第一批从衢县去许县讨生活的汉子,在许县,他上学识字,并因为出类拔萃的表现,苦大仇深的身世,很快考入更士局,把母亲接到了许县,母子俩在十年后,终于又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
而王无名平生的志愿,就是将所有横行不法的吏目极刑处死,若是其余人,或许会对谢要好上位做了局长有些耿耿,认为谢要好是占了出身的便宜云云,王无名却是暗自庆幸不已——他连教官都不是特别爱当,所爱者,便是如今这般,一个个地将这些臭虫挑出来掐死——哪怕只是想象着这幅画面,他也感受到一阵爽快。
水至清则无鱼,情报局能消灭世间所有的勒花犯吗?不能,王无名对这一点是认识得很清楚的,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没有一劳永逸,只有永远的对峙,永远的博弈,人性就如同水中的沙滩,总会泛起烟尘——但他们去了一个地方,便有一个地方的吏目战战兢兢,就有一方水土数年的清廉平安,若说贪腐是人性难免的泥沼,那么,便总有人一生的职业,就是扬清弃浊,将人心中的阴暗镇压管束。王无名心中甚至遗憾于死后确然没有一个新的世界,他从这种斗争中得到的是极大的乐趣,若有阴世,他还想当个伏魔地藏,当个鬼界判官——善恶有报,到了死后,他还要给那些污浊之辈永远的恐惧和教训那!
【下午的工作计划:摸清嫌犯家中谱系。明日乔装去纪律会询问告发事宜,盘一盘本地纪律会的架构和办事流程……】
他在灯下继续书写着自己的安排,【找接头人调调总结卷宗,检查本地纪律会的工作成色……这件事颇有些疑点:我记得泉州的纪律会表现得还算出色,为何会刻意袒护这个小奸小恶的小办事员,却没有把她调离岗位,晋升上去的能量。】
【感觉还是机制和结构上存在了漏洞……有点意思,得好好琢磨琢磨……】
王无名写完工作日志,便忙给自己换了一身装束:上午是卖馒头的小贩,到了下午,把粉一上,义髻一戴,又借着义髻的遮掩,将眉毛往上贴得提了起来,再穿了塞棉花的背心,换一件碎花上衣,走路姿势忽然也有些扭捏,便活脱脱是个买活军这里常见的女娘了。他因小时候最关键那几年忍饥挨饿,身量不太高,瞧着几乎毫无破绽,瞅准了吏目下值的时点,在衙门外候着,一路上不远不近,跟着那女吏目回到家中,女吏目丝毫都没有发觉。
“依姆,可给碗水喝?”
天色还未全黑,王无名见那女吏目进了家门,转身便是一口流利的闽南土话,“大太阳走了一下午,晕乎得厉害,来这里找亲戚——找了两日都没有音信……”
以他的口才,不多时便将巷口纳鞋底的老依姆哄得眉开眼笑,当真帮他盘算起了巷子里的人家,把那女吏目一家的来龙去脉漏了个底儿掉:本地人,亲戚多,买活军来之前早已破落了,如今倒是过得都还不错……
王无名笑眯眯将一应事宜全都记在心里,谢过老依姆,回身找了个井口,见井边黑暗无人,恰好低头洗去化妆,摘掉义髻,把那碎花上衣一脱,做个包袱甩在身后,只穿了背心,一摇一摇的,走到两条街口以外的澡堂子里去。
——福建本地人都是爱洗澡的,恰好投合了买活军的性子,泉州平时也不缺水,澡堂开得遍地都是,这几条街的百姓吃了晚饭,陆续都往澡堂子里汇聚。王无名早相中了女吏目家里出来的年轻汉子,进去冲个凉出来,见他正在躺椅上眯着喝茶,便也大喇喇地走过去,往椅子上一躺,“兄弟,喝茶?”
这么着,不过是半日功夫,可谓是知己知彼,家里家外都照问到了——从澡堂子里出来,王无名才觉得肚子饿,便摸着肚子,于路边馄饨挑子上连吃三碗馄饨面,鼓腹而归,心满意足地往床上一倒,不片刻便鼾声大作:平生不做心虚事,夜半不怕鬼敲门,王无名的睡眠质量一向很好,不像是许多官吏,他从来不做噩梦。
第380章 下南洋的理由
“更士办案, 闲杂回避!”
“走开,走开!更士办案, 闲杂回避!——说你那!钻什么!你是同伙?”
人群中顿时响起了一阵刺耳的公鸭嗓子哀嚎, 一个刚十二三岁的男孩儿被更士提着衣领提溜了起来,往外一扔,“穷钻!再赶过来, 牢里大刑伺候!”
自古以来,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衙役、捕快虽然在上官面前不过是是卑微小吏,但哪怕在秀才跟前, 都是横行霸道, 更不说百姓眼里了, 虽说有破家县令,灭门府尹的说法,但这针对的都是本地的殷实人家, 一般的百姓,一辈子能接触到最大的官, 便是从前的捕快、门子、帮闲、文书, 以及如今买活军的更士了。
但凡是做这种活计的人,平时对百姓的脸色都不会太好,买活军的更士们也不例外,所谓亲民如子,那针对的都是文官, 武官是要讲兵威的, 如此才能镇压千奇百怪的刁钻百姓, 譬如此刻, 更士们将一户宅院团团围住时,便少不得有些爱看热闹的轻浮少年,没头没脑地往里混钻,你说他是犯人的党羽么,却也未必,就是到了这个年纪,跳脱不服管教,遇事爱蹭热闹,‘飞扬跋扈为谁雄’这句诗,送给他们是最恰当的。
“惹事!”
虽然买活军的更士们,平日里做事也算公道,从不曾勒逼百姓、索要钱财,更不会动用私刑。但身份放在这里,一般人家哪敢招惹?这少年本也是街坊,忙有人去告诉他父母,他父亲飞奔出来,二话不说,照脸狠抽了两个巴掌,顿时将他面上打得高高肿起,喝道,“下贱的孽畜!有你什么事?没听老爷们说的——穷钻?钻不死你?”
发落了不肖子,忙又做出笑脸来,上前要代儿子赔罪,更士们哪里理会得这个?见有人从屋内出来,便吩咐了声,“都让开,别挡路!”
此时只见屋内一阵啼哭声中,一个二十多岁的汉子,双手被反剪在身后,脸上罩了个口袋子,被人从屋里牵了出来,身前身后都有更士护卫,又跟出了若干亲友,都是面如死灰,垂着头被更士们领到马车之前,陆续上车,如此一家人走了一干二净,好事者等马车一走,便立刻聚拢过来,虽然不敢靠近,但也踮着脚张望着敞开大门内的景象,还有些人已经趴到了院墙另一头,窥视着那两层小楼,叫道,“哎哟,哎哟,柜子都被打开了,可是被翻得清清爽爽那!这到底是犯了什么事儿?”
“得了得了!”
居委会主任——迄今还是很多人习惯叫他里长,这边刚把嫌犯一家都送入马车,回头便连忙来清场,喊道,“都是没事做了怎么?不上班了?不上课了?闲着在家可交了人头税没有?游手好闲、嗅探邻里,这是好日子不过想去矿山了?”
买活军的百姓们,一向是习惯生活在严密而且精细的管理下的,不论怎么说,这也比敏朝严酷而莫测的管理要来得好,里长的权威起到了作用,人群逐渐散去了,但仍是兴奋地谈论着今日这出好戏的前因后果。“——怎么是他们家!”
“也不知道是他们家哪个犯了事!说起来原也是煊煊赫赫,难得泉州城破了,他们阖家都没有折进去的,还出了许多吏目,眼看着就要兴旺起来,谁知道又有了这么一劫!”
“刚才推出来的是他们家老三还是老四?”
“却都是吏目不成?”
“我刚才做饭时,贴着墙根听了一会,好像里头还有他们家堂侄媳妇的事呢——说是和她有私情,好像是老三吧?老三媳妇一听,跳起来就要打人……在屋里颇是扰乱了一番,你们在外头可听到了没有?框cei一声,那是他们家大饭盆给老三媳妇砸了!”
“听到了听到了!就说呢,怎么才进去就砸东西,原来是自己手里的家伙事给砸了!堂侄媳妇——哪家的呢?他们家堂亲可是不少!”
原来这犯事的一家姓宋,说起来,宋姓也算是泉州的大姓了,数百年繁衍生息下来,各分了堂号——泉州这一支姓宋的血脉,对外都可以说自己是泉州宋,这是他们的郡望,若是出门在外,遇到了泉州宋的子弟,那么也会互相照拂,至少比陌生人多了点人情在。
而在泉州内部,因为亲戚关系实在太多太混乱了,又多次分家,便不再按族谱来论亲戚,而是分出了堂号来,各修族谱,如今在泉州最出息的自然是宋玉亭为首的大海商顺风堂宋。还有许多支脉,难以一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