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192节(2 / 2)

华夏!

来自华夏的买活军!

他们在三月里驱逐了壕镜的弗朗机人, 改变了整个东南亚的□□势,随后便马不停蹄地用半年时间修葺旗舰, 招揽水手、移民、商人, 甚至还携带了如今在华夏极为稀少的探险家、旅行家, 在台风季节正式告一段落的十月,开始了南下之旅,毫无疑问, 这支舰队是华夏政权对于东南亚海域最有力的宣告:踞壕镜而虎视图南!华夏政权的南拓, 就这样不可遏制地开始了!

殖民者们, 在收到壕镜陷落的消息之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买活军要对东南亚的港口伸手了,最后的结果,到底是他们占据了东南亚全境,把欧罗巴的军队从东南亚驱逐出去,还是与欧罗巴人一起瓜分东南亚,尚有悬念,但是,对殖民者来说,近在咫尺的强盛华夏,既然已经起了占据东南亚的心思,那么至少将有一部分土地属于他们,这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帝国的海上力量,让人相当震惊,我们从来没有获得航往北部港口的许可,并不知道那些港口具体的情况,有人告诉我们,敏朝实行海禁,从逻辑出发,我们推断敏朝不具备成规模的海船力量,但是买活军的船队让我们完全打消了这个想法,跟随船队出行的商船,看上去饱经风霜,毫无疑问,羊城港北部也存在着发达的海上贸易,我们在长崎见到的走私船并不是全部……而现在,这些海上力量全都被买活军纠结到了一起。’

‘那些难缠的海盗们,走私者们,就像是我们国家的那些粗鲁人一样,都被共同的目标汇聚到了一起,现在,他们想的全是南下,南下发财,帝国的海疆前所未有的安宁,倭寇似乎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海盗们从错综复杂的群岛中走了出来,去到鸡笼岛,去到壕镜,在那里,他们得到了新的身份——光荣的帝国海军!’

‘这样老练的水手充斥着买活军的舰队,我很好奇,买活军的军官们将如何鉴别他们,如何放心与他们共事,又或者这只是我们听到的一个不可靠的传言,但不论如何,舰队从四面八方出发,汇聚在鸡笼岛进行整顿,随后通过壕镜,他们现在大占海口进行停留补给,并且和当地守军发生了不快,占婆的华人也认为买活军是乱臣贼子,他们不愿为买活军提供补给和贸易,双方发生了充分的交流……’

‘根据我的情报显示,这和流传过来的报纸有很大的关系,买活军所推动的报纸,倒成为了他们扩张的阻碍,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过,这不能阻碍结果,买活军在本地的交流持续了足足三天,他们又停留了半个月,等到他们离开时,大海口的华人已经完全更改了态度……’

正当弗朗机商人,正在自己的快船上琢磨着写下这封信件的同时,在距离他不过几百海里的地方,在那头尾能有十几海里的华夏舰队之中,附骥在船队后方的一艘小船上,也正有一个剃了寸头的青年商人,清了清嗓子,对同伴朗读起了他们在会安——大海口那是古名了,华人都叫会安——得到的新一期买活周报。

“周报编辑部亲启——一名普通的活死人敬禀,我本人的姓氏,恳请隐去,对于近日在泉州的‘宋三损毁公文案’,我有几句话想说。”

“我是从北方搬迁来的新人,我的故事,说来平常也不平常,决定搬迁到买活军这里,说实在的,除了买活军这里的好处之外,自然还是因为敏朝那里的坏处,在我原本的故乡,年年都有瘟疫,这个病熄了,那个病起,不是水灾,就是旱灾……除此以外,在故乡谋生,也是很不容易的,不想方设法地巴结一些有办法的人,哪怕是小本生意,也很容易经营不下去。”

“得罪不起的贵人,有许许多多,财离不开势,那些能把生意做大的人,背后哪一个没有贵亲呢?今日这宋三和弟媳刘女之事,在泉州闹得沸沸扬扬,众人诧异,可谁知道在咱们老家,做丈夫的为了权势,将妻子献给权贵,甚至把自己也做了个娈童,只为了做生意时能有个靠山,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便是往外说嘴了出去,旁人也只有羡慕‘你家能攀附上大官人’的,哪有一个会笑他王八呢?”

“小老儿在此敢问诸位,买活军入城以前,这样的事在泉州难道就稀奇了吗?《金梅词话》中韩道国与那王六儿,怎是小说家言呢?倒不妨把它当了世情写照来看。这些百姓为了做一门生意,要这样去巴结了大老官人们,是天生自甘下贱么?无非是,‘财无势、不得存,势无财,不得立’,这么四句话罢了!”

这几句话一出,船上听众,顿时都轰然笑了起来,叫道,“可是真知灼见!这几句话有意思!”

“小老儿一家,虽也生有些儿女,但不曾做了这行当去,不过是仗着祖上的颜面,一些天定的缘分,娶了个大家婢,又有几门还体面的老亲,平日殷勤巴结着,又得天侥幸,没有引来什么风浪,于是太太平平,做些小本生意,倒也积攒了少许钱财——只是北面天灾人祸,存身不住,不得不动身南来,到了泉州安顿下来,也不敢将钱财露白,依旧做些小生意,这是为何?”

“因在此地,犹如漂萍,不比本地大族,叶茂根深,生怕不知哪里,惹来了大族招眼,要谋夺了这份小小家业去,因此只得做个勉强糊口的样子来,说到要闯出一番事业,虽也有些雄心,却只不知此处吏治、民情为何,便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慢慢思量。却不料,第一个月去交人头税时,便被那刘女为难,要叫了专管员去查我的账,叫我在家等候。于是心中壮志,便凉了一半,暗道原来天下乌鸦一般黑,买活军这里,说是吏治清明,吃拿卡要却还是少不得。”

“既是如此,又哪敢冒头?说不得只有小本生意继续做着,每个月将些便宜来,把她打发了去。将儿女拉扯大了,若是能和本地显赫人家结亲,再看下一代罢。”

那商人读到这里,众人也都不说话了——这都是极老成的见解,可见这写信人是个有成算的,确实,初来乍到,倘若是在敏朝,若没个做大官的亲友,那不得先蛰伏个两三代人的?多少也要等到自家的血脉繁衍开了,有个百多自家姓,才有资本经营些大生意,否则,便是宰相亲眷,在本地也难和大族争锋!有什么俏式生意,你先做起来了,那就等着大族来夺罢!

“到底是买活军这里吏治清明。”

这封信所说的案件,众人其实早已听说,在他们从壕镜出发以前,就已经办结登报了,对于买活军的做法,众人是看法不一的,也有些觉得解气,有些大族出身的商户,自然物伤其类,感到买活军未免也过于严苛了些,此时听了这封信,因信写得好,朴实贴切,倒不由得都代入了那写信人的角度,纷纷说道,“此人如今该可放心了吧?便连几个馒头,都是追究到底的,刘女这一倒,税务所全换了人,他的胆子可大起来了!”

可不是?青年商人便又读了下去,“但是,在宋三刘女案之后,小老儿的心思,便有了转变。如今,坊间稍有些言论,意指衙门办案,会否过苛,为了宋、刘二人的缘故,连累了所有宗族子弟。”

“在小老儿看来,这却不是苛刻,若不是这样辣手,将他们的胆量吓破了,这一个刘女去了,下一个刘女,随时又来,他们在本地联络有亲,手眼通天,多得是办法为难小老儿这样的外来人。有理无处评,有冤无处诉——这不就是敏朝的乡情么?乡里乡亲,乡愿最重,外乡人怎么和本地人争?做吏目的,手偏一偏,就够我们这些外乡人消受的了!”

“正是因衙门的果断整肃,如今也叫小老儿有了一点信心,敢将存银拿出,往外去闯一闯、搏一搏,在本地多添了几个雇工,若是经营中有了什么纠纷,小老儿也敢信衙门能秉公执法,从中评理明断。本地大族,能有几个?不过三四姓而已,待几姓严,得万民心,这怎么是苛刻呢?分明是大大的仁德!”

“只是有一点,是为小老儿担忧的,那便是这些宗族子弟,多数能说会道,要比百姓们更会写写说说,小老儿只怕,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此事到了末了,反倒被钉死成了苛政,因此写下此信,恳请天下如小老儿这般,艰难求生、辗转于高门之外,汲汲营营,备受吏治世道之苦的百姓,都写出信来,都发出赞颂来,都将勇气拿出,创下基业来,叫衙门,叫天下都知道——一丝不苟严治罪,百业兴旺人心齐,吏治更从小处起,人谓苛政我谓仁!”

“好!”

“好!!”

这四句下场诗一出,船舱内顿时响起响雷般的叫好声,“说得好!此人胸中有丘壑,有文章!”

“到底是买活军治下,虽说也有些古怪规矩,叫人难受,但这老先生说得好,做生意不怕规矩严,只怕没规矩!没有规矩,人人都来谋夺你,你如何抵挡得住?有规矩,哪怕规矩严厉,人人守规矩,自有得一份该挣的钱!是赚是赔,都是心甘情愿!”

又有一个年轻人对青年商人道,“杨老大,我是懂了,还是你有远见,小弟佩服!看来这南洋船队,确实是不能错过的机会——买活军连刘女多拿了一朵花都管,倘若闽商他们合伙欺负我们浙商,想必也没有拉偏架的道理!”

这些商户,个个都是灵敏之辈,被他点醒,忙都来谢过杨老大带挈他们发财——原来这帮浙商,出身之江道北,原本都是在武林一带走私,据点在周山附近,也是一帮不纳粮、不纳税的强横船家。待买活军崛起之后,便常常来云县这里,贩货回武林一带发卖。

这一次乘船过来时,恰好遇到买活军招募船家下南洋去,杨老大便很是心动,只是众人多有顾虑:这时候,各家有各家的地盘,商户按地理各自抱团是很紧的,譬如说晋商,他们包了的就是去陆上各关卡的边贸生意,在买活军介入以前,别家休想插手。江淮盐商包的是盐,浙商原本走的是那霸、长崎、高丽港口,南洋生意,是闽商和广商的地盘,如此浙商贸然进入,哪怕只是一艘小船,也怕被闽商视为‘捞过界’的眼中钉。

固然,买活军的公告上,明确说了,不限商户籍贯,只要有船,愿意出海,都能加入,但外地商人,怎么不忌惮人数众多的闽商呢?毕竟买活军占据闽地,闽商自然是他们的嫡系,人数又多,若是合伙欺负浙商,茫茫大海上,那真是有苦说不出,赚不赚得到钱,那都是其次了,就怕不能活着回来,连性命都要丢在外头了!

如此犹豫不决之时,泉州恰好又闹出了这个新闻,杨老大便力排众议,招呼了自己素来亲厚的兄弟们,弄了三条船,到底是加入了买活军的船队,众人心中原本都十分忧虑,如今读了这篇来信,倒觉得心胸为之一阔,豪气顿生,都叫道,“这一个小小行商,不拘他做什么,盘子总是比不上咱们,他都有这般见解魄力,咱们如何还忧虑这些?只管放胆做去,若是遇到事,只管请海军衙门做主!不信那些闽商还有敢放肆的!”

“哈哈!闽商多出泉州,恰在出航以前,来了这么一套,他们如何能不心惊胆战?难怪出海后如此老实!要行便行,要停便停,半点不敢自专!”

“按时日推算,这报纸发行到现在,已是又过去一个月了,不知那老先生的生意做起来了没有,倒是盼着他一路顺心!”

这是好心的,因一封来信,倒祝愿了起来。大多数人的心思,倒还在自己的生意上,如此纷纷议论了一番,因心胸阔大了不少,便又请杨老大取出海图来,计较着前路港口,如今走到了哪一处,前方又有什么生意可做——“咱们到底是在哪处港口回返,可是有了定论?”

杨老大见军心可用,也是欣然,咳嗽一声,待众人安静了下来,这才取出海图,用铁石吸好了,指点着说了起来,“我们如今离了会安,下一步应该是停靠去占城港,就不知道,占城港的土著、华人,对我们买活军的看法究竟是如何了……”

第385章 会安的抵触

此时的海图, 自然也不是传统的牛皮纸彩绘版本了,而是用买活军这里特有的一种滑溜溜的高级纸张,印刷而成的彩色画卷——只是一张就要卖到百两银子, 而且还是有价无市,只有加入了这一次的南洋开拓, 才有资格购买。据说原本根本就没有得卖的, 因这纸张只在这几个月内才仿制出来,虽然成本高昂, 但到底有了对外售卖的货源。

比这种地图更高档的,是船队前头的旗舰所用的地图, 那是在一张极大的马口铁板上用油彩绘画出来的世界地图,反面是各大洲的港口示意图,可以前后翻动,并且用吸铁棋子在上头进行标注, 此物和买活军这里特产的山水沙盘一样, 都是令豪商大贾趋之若鹜, 让文官武将极为眼馋的好东西,尤其是这在铁板上绘图而不褪色的油彩, 给铁板镀锡,使其不生锈的技术——到现在敏朝都还没有跟上, 买活军若是肯把这样的地图往外卖,一幅千两怕都不是问题, 那起子欧罗巴人也要抢着来买呢。

不过, 不管载体如何,地图上的内容也都是一样的, 每日里, 旗舰都会用大喇叭向船队广而告之昨夜所处的经纬度, 因此,即便大家是第一次走到这样远的外海,还是可以通过船只每日的移动来描绘出航线,以及每日的风向、水文,撰写出一本属于自己的航海笔记来。

可不要小看航海笔记,在这个年代,一本航海笔记,有时就是一艘上船平安归来的希望,海商有时非常大胆,有时又非常迷信,就以这艘‘发财号’为例,发财号第一次下水去南洋,就是十月出发的话,如果第二次出海不再有如此庞大的舰队领航,发财号会严格的按照上一次的出航时间出发,在上一次的返回时间启程回返,直到这样的航程走了五次以上,他们才会冒着风险,提心吊胆地更改航海的时间。

所以说,哪怕这一次没有赚到什么钱,开拓一条新航线的经历也是非常宝贵的,凡是大的海商家族,族中必须有经验老道的船长,船长在,财富就在,海商家族不怕一次两次的生意亏损,只要有船、有人,钱终究能够再来。但经验老道、阅历丰富,有过航行经验的船长和水手,哪怕栽了一个,都是叫人心痛的损失。

也是因此,这批之江道的商人们,非常积极地学习着用六分仪来分辨经纬度的知识,只要是有星星的夜晚,他们都试着用罗盘和六分仪来计算自己所处的经纬度,并且第二天根据大喇叭的通报来进行验算,除此以外,他们也根据买活军的习惯,做每日的水文、风向登记。

不得不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老海狼从前有许多是不识字的,他们是到买活军这里开始做生意以后,才跟着被迫去上了扫盲班,并且在贸易大厅充分的练习数学——如果数学不好,不能认字,就算是载货到了云县,也往往要把一大部分利润被贸易所那些狡猾的投机者赚走,而之江人做生意,不但很讲信用,而且很反感被赚走了不该赚的钱。

之江海狼们也是如此,一想到他们要因为脑子不好,看不懂贸易所的规矩、举牌和拍卖规则,因此不能去贸易所买到便宜货,他们便感觉嘴里的肉饼汤委实不香了,从杨老大开始,个个发奋,特意在夏日台风季不好行船之时,在云县多住了两个月,把拼音都学会了,算数更是学得透透的,还花钱买了十几套教材回来,扔在船舱里,哪个水手想看都能来借——教材在买活军这里实在是不贵,也说不上重金,便是损毁了也不心疼的,而哪怕有一个水手学会了,那都是赚的,立刻就可提拔起来,作为自己的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