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198节(2 / 2)

“大家对开拓政策其实大致来说意见是一致的,打肯定要打,威慑性的打,但大方向来说,渗透为主。”

谢双瑶暂时搁置了对宗教政策的思考,关心起最重要的战略,“说明课都上得还不错,还是很有脑筋的。征服容易,治理难,如果只是抢劫,那当然可以打了,但要有人留在当地垦殖的话,本地人的敌意就必须列入考虑了。”

“南洋那样的自然环境,光靠杀肯定是不行的——也杀不完,要防着抽冷子放箭那。”马脸小吴主要起到一个捧哏的作用,实际上她说的都是信件中总结出来的信息,她本人没有去过南洋。如果不是来了鸡笼岛,对于南洋的环境也是很难想象出来的——

这就要说到张宗子送回的照片和徐侠客的地理游记的作用了,结合了照片和游记,才能对南洋的具体情况有个含含糊糊的想象。不过,马脸小吴还是很不能理解有些信件中的措辞,虽然谢双瑶标了红,她得抄写记录。

她大声地朗读出来,“我唯独的疑问就是,土人们是否愿意摆脱现在原始的生活,进入到文明之中,虽然在我们看来,他们的生活艰苦而悲惨,但痛苦源于要求无法被满足,而要求是否又是被文明培养出来的呢——真有人情愿生活在被蚂蚁咬一口就死的环境里吗?

这是于小月写的,她信里还提了个倒霉的侍卫,被蚂蚁咬了一口,走不了路,只能留在原地等人回来接,但他们返程时,人已经不见了,地上有蛇痕,本地人说是被大蛇卷走吃掉了,这……这样朝不保夕的环境,真有人能其乐融融吗?”

“有的。”这一点谢双瑶倒是不怀疑,“一种气候条件养成一种民族性吧,他们那样的气候,自然会偏向采集多一些,懒惰、及时行乐,没有储蓄意识……主要就是因为意外实在是太多了,而且都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努力也未必有成果的话,人就不一定会努力了。”

这一点,她在非洲是有明确感觉的,谢双瑶举例说,“就像是那个侍卫,红蚂蚁是随处可见的东西,为什么他就被蛰了一下呢?这是完全出于运气,没有解释的事情,越是这样的意外频发的地方,百姓也就越迷信,因为自身的努力和谨慎确实没什么用,一个人可以除了采芭蕉以外,什么都不干也活到四十岁,也可能很勤勉的去学习,然后十几岁就死于毒虫叮咬,远期收益无法保证的话,人群就注定是短视的,因为有远见,爱思考的人,他的基因未必能留得下来。”

“在华夏这样的地方就不一样了,无远见的懒汉,他的基因是很快就会被淘汰掉的,所以留下来的都是聪明,有远见,善于为远期利益而忍耐近期不变的人。气候形成了民族性,没什么用的知识,但是很有趣。”

确实,虽然没什么用,但马脸小吴也还是听得很入神,就连门外的秘书班子也不再说话,而是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敞开的办公室中传出的只言片语——这可是圣训!

“既然如此,那南洋土人是否可以教化呢?”马脸小吴不由得就问了起来,她本来以为于小月提出的疑问是很好解答的——谁不想要长寿安乐的活着呢,如果努力就可以办得到的话,应该所有人都会被调动起来吧?至少,这个经验在华夏是完全通用的,华夏的百姓,只要给予一点希望,他们刹那间就会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甚至于在原本敏朝的环境中,他们也还是苦苦挣扎着要活下来那。“这世上真的有完全不愿被教化,宁愿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族群吗?”

“这其实是个科学问题,即人的需求到底有多少是本能,有多少是文明的培养,”谢双瑶回答她,“不过我想,至少在南洋这一块,愿意被教化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应该没有人愿意糊里糊涂的生,糊里糊涂的死,二十几年除了吃吃喝喝,狩猎采集耕种以外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来,生的孩子三分之二没能长大,最后还要在痛苦中死于非命——不管怎么说,二十几岁的死亡基本都是非正常的,死前一段时间至少是相当的痛苦。原始社会的快乐完全是个伪命题,那不叫快乐,那叫无知。”

她的话一定是对的,不单单是因为她是神仙,而且也因为谢双瑶可以前知呀,马脸小吴于是立刻打消了自己的疑惑,转而问道,“那么,关于宗教政策的问题,秘书处该怎么回信呢?这件事的确棘手,但如果信里写的情况是真的,那或许除了宗教之外,还真没什么别的办法,他们根本不可能理解政治,那已经是宗教的下一个阶段了。”

实际上,谢双瑶认为这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那就是人类社会是否能从原始阶段直接跳过n个社会形态,一步到位,她觉得或许人力物力,生产力都足够充沛的情况下也不是不行,但很显然,买活军面临的并不是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生产力有限,人力也不足,他们要吞并的地盘相当的大,是福建道的数倍,而且上头充斥了没有华夏身份认可的异域土人,买活军的数百万军民哪怕就是都搬迁到南洋,绝对人数上依然居于劣势。

对南洋土人的消化和吸纳是必然之举,移民的来源也要重视,精神上的统御似乎只能仰仗于六姐信仰了,谢双瑶是个很务实的人,她不会因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就认为和迷信的斗争已经完全告一段落了,这种斗争实际上在买活军的疆域中也还在继续,而且谢双瑶不能说科学居于上风,她只能保证吏目群体至少都能学明白那篇文章的内核精神。

这个标准,在新征服的异域似乎也可以适当的放宽,不过,谢双瑶对于大多数来信都不太满意,因为他们只是在阐明困难,阐明宗教必要性的同时,为了表示自己的周到,提出了宗教政策和谢双瑶思想的矛盾,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案,甚至很多人比如郑地虎,连宗教政策和谢双瑶思想的矛盾都完全没提,看看,这就是带资入局的必然结果啊,虽然已经在努力融入,且大多数时候都做得不错,但这种时候就看出成色了,走海的汉子普遍迷信,郑地虎一定也在偷偷的参拜少女神像。

——而且清净长寿促进会还把王太监塑得那么好看!她的神像却一片模糊!真是过分!

思维突然间愤怒地走岔了一会,不过谢双瑶还是收摄回来了,她说,“办法很可能是有限的,不过,怎么说呢,工作确实是试金石啊,人才总会脱颖而出的。”

她拿起了一封信件,意味深长地点了点上头被圈起的话语,“于小月这个姑娘,我对她是有印象的,厚积薄发,不错,很不错,她和她闺蜜金逢春的才具都很好,金逢春起步得早,现在,她也开始成熟了。”

马脸小吴定睛看去,只见娟秀的字迹流畅的写道:

“但也要注意到,宗教流行之后必然的反噬,六姐在《迷信、恐惧》文中讨论过巫觋阶层,如何避免新巫觋在南洋攫取权力,甚至倒逼华夏呢?我的想法或许是不仁慈的,但我认为它很有效——过河拆桥即可。官方永远不该正面承认宗教的存在,但是,可以让充满了科学规矩的六姐宗教在南洋悄然流行,等到下一代百姓成长起来之后,再通过对六姐宗教大巫觋的驳斥和批判,来进行宗教的瓦解,同时也要严防六姐宗教倒灌入华夏的基本盘……

这个大巫觋一定要对六姐忠心耿耿,又善于传教,对宗教有深厚的了解,富有牺牲精神,可以舍身取义——可以在泉州一带寻找因大族挤压被迫遁于山林的年轻僧道,在其中筛选、转化……

也不必遮遮掩掩,其实,用六姐的话简单的说,就是到了该找白手套的时候了……”

第397章 白面包!白面包!(上)

“罗保禄, 九十六分——你的最后一个大题又没写‘解’,扣了一分,这很不应该哦。”

“莫祈平, 一百分,很好, 你差不多可以准备进高级班了, 说起来,莫祈平, 你现在在做什么工作?有没有打算考算学专门学校?”

“回老师的话,我现在在做通译。”

两个弗朗机汉子出现在班级里倒也并不显得突兀, 事实上,算学中级班的教室主要还是以成年人为多,大部分孩童从扫盲班毕业后,要一步步地考出初级班, 考入中级班,至少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只有已有一定基础,头脑又足够灵活的成年人,才能在几个月内学完方程、几何、数列等一系列知识, 并最终掌握简单的立体几何——大部分百姓只要在中级班考了一定的分数也就足够了, 没有打算去读专门学校的人,可以不必继续上高级班。

目前来说, 只有那些想当吏目, 想做账房, 想做工程师的百姓,他们是热衷于来上数学课的,大部分人学会九九乘法表, 能够计算百位数的加减乘除,也就足够日常生活使用了。像是莫祈平和罗保禄一样,几个月内就从初级班一直上到中级班几乎毕业的学生,已经足够吸引老师的注意力了,年轻的老师手里拿着试卷,饶有兴致地翻动着,和他们闲聊了起来,“也是,现在云县这里的外番,十个里有十个,不是在做通译,就是在做翻译!怎么样,你们的语文学得如何?通译可没有翻译赚钱呢。”

“语文还可以,也进入中级班了,但还没有毕业——我的目标就是做个好翻译,所以我打算集中精力把我的语文成绩再好好的提一提。”

“那你的政审分可是低不了了,如果你会说南洋话,那更不得了,我们现在倒不太缺会说弗朗机语的人,但是,我们很缺会说南洋话的通译。”

确实,这可都是写在买活军的报纸上的。

通译指的是口译,翻译指的是书面翻译,这二者约定俗成有些不同——通译管的主要是商务、外交上的事情,譬如说弗朗机人、红毛番来做生意时,通译可以帮助他们学习买活军港口的规矩,教他们如何通过考试,同时也为他们撰写双语的合同和文书。而翻译呢,则主要是指翻译买活军这里的科学著作,同时也把一些海外的图书、故事翻译成汉语,进行故事、文章的转译。

翻译的难度,肯定要远远高于通译,通译大多数都是口语,而现在大部分通译,不论是华人也好,洋人也罢,都是能说不能写的,像莫祈平这样能够书写一手流利汉字的传教士,已经是非常少见了,但是他也还不能夸口说自己能做汉语和弗朗机语的书籍翻译,这在移鼠会也只有一两个传教士能够做到。

利师傅可以,现在京城的汤师傅也可以,但是他们翻译的速度也很慢,而这还是把西洋的书籍翻译成浅显的汉语,文字可以由华夏教友润色,但是,把深奥的汉语典籍翻译成拉丁文、弗朗机文,移鼠会的教士们几乎没有人能做到,莫祈平正从买活军的教材着手,不过光是算学课本就已经够他喝一壶的了,有些东西他可以理解——通过阿拉伯数字和算学符号,数学的语言就写在公式中,哪怕没有文字,只要能看懂公式的原理就能理解,汉字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但是,怎么把这些汉字的意思解释给傻瓜们听,这就有点难了。

不过,哪怕他还不算是个好翻译,莫祈平这样会说会写,熟练掌握红毛番语、弗朗机语——不过现在红毛番和弗朗机这个词已经有点不够用了,因为在敏朝,红毛番指代了荷兰人,也指代了英吉利人,弗朗机也指代了两个国家,虽然现在合二为一,但语言还是有些不同的。

弗朗机人已经不再封锁华夏海域了!壕镜成为了所有国家的商船都能靠岸贸易的自由港!

这个消息正在往外传递,盘踞在巴达维亚的红毛番因此非常的喜欢,而英吉利人一收到信件,也立刻从天竺扬帆东来,他们是真的一刻都没有耽搁,壕镜在买活军手里封闭了半年,刚一开港,英吉利人的商船便抵达壕镜,进行了规模不大但却意义重大的交易——这是英吉利和华夏贸易之始,那一天还有人来拍照纪念呢!这些有幸被拍到仙镜里去的活死人们,无不荣耀非凡,倒是英吉利商人,虽然已经经过解释,却还是战战兢兢,满头冷汗,显出了他们没有见识的乡下岛民的一面。

莫祈平虽然没有入镜,但实际上,他也是那时被邀请过去的通译之一,他对汉语也很熟悉,这于云县是很宝贵的资源,在这个壕镜大开关,四方蛮夷商船齐至的时候,他想要挣钱那可太容易不过了。莫祈平之所以还回到云县来学习,只是因为壕镜的学校还没有开设起来,而且,壕镜有许多他的老相识,现在都还没有从囚禁状态中解脱——

譬如主教菲力佩,他现在几乎是个很熟练的面包工了,还发明了一款脚踏揉面机,因此受到了买活军的奖赏,但是,还没有商船敢于把他从壕镜带走,莫祈平也不愿帮这个忙,所以,他回壕镜是很低调的,连所谓照片都没有去拍,有意从镜头前溜走了,活儿一完,就立刻回到云县来继续他的学业。

“会说南洋话的华人倒是很多的。”莫祈平他们曾去过南洋,对于现在报纸上的热点是很能和老师聊一聊的,这会儿已经是下课时间了——分数公布完了,学生们自然知道自己是要留班还是可以去进修下一阶段的课程,因此,老师的时间是很充裕的,莫祈平提议请他去校外吃顿海鲜,老师犹豫了一下还是含笑拒绝了。

“师道尊严!”他对两个洋人说,“本该是我来请你们吃,但我确实囊中羞涩——刚凑钱买了一套房,现在一屁股的债,既然还不起情,那我还是老实吃食堂去吧。”

于是莫祈平和保禄就跟老师一起去吃食堂,他们是很热衷于在云县这里结交朋友的,由于他们成绩优异,而且绝口不提传教的事情,不像是一般的传教士那样惹人讨厌,所以半年间已经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子,认识了不少洋番通译——徐子先大人也介绍了一些曾经的教友给他们认识,不过现在大家不太说信仰的事情了,一个个都在努力的学习,莫祈平还和使团的孙初阳大人一起上过算学提高班,这个是私人开设,精讲数学的收费补习班。

算学这一块,他和保禄的成绩是很不错的,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家庭教师教过不少,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语文、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吸引了莫祈平近乎所有注意力,原本他也得到了扫盲班和初级班的教材,但是,自学汉语教材,总没有听人上课来得生动有趣。

而且,在云县人们还可以做化学实验——莫祈平和所有传教人士一样,对神奇的化学试验非常着迷,这在宗教里可以不叫做化学,叫做神迹制造法,而且他很快也得知,在华夏,有些化学知识也确实是江湖骗子的把戏:这种时候,两个弗朗机人就会心地笑起来了,他们感觉到虽然隔了千山万水,有不同的肤色和长相,但是华夏和西洋之间也有许多东西是完全一样的。

“听说云县食堂是整个云县最好的饭店。”

既然说到吃食,当然免不得谈到云县的县衙食堂了,正是饭点,三个人进食堂时门口已排了长龙,有许多小食量的学生便选择去门外的打包窗口,现在云县这里一份饭两人吃的情形,比以前要少见了,有人在打包时还会专门吩咐一句——“少饭,多了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