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双瑶自己都很难享受这玩意儿,岛船上开空调,纯粹是因为铁皮船不开空调是没法住人的,连办公都是问题,而且各种机房也需要空调降温。她制止了大家不切实际的幻想,“想要发电机,那就要有机床,还要有橡胶——”
“吕宋就可以大量部署橡胶!”
跟随舰队,在南洋考察了整整一年的金逢春非常积极地说,大家的干劲一下就被鼓舞起来了。“实际上吕宋距离壕镜和鸡笼岛简直太近了!这里又有这么多苏丹国,起码是初步完成组织化了,不管我们打算采用什么领土策略,都可以配合政策让他们帮我们种橡胶。”
“吕宋岛的华人还是经商居多,务农的很少,毕竟美尼勒城是弗朗机人的私产,他们之前没有太大的动机发展吕宋的主粮农业,还是满足于贸易中转、黄金开采和香料、红木、宝石的买卖。”
是的,吕宋有金矿,这一点大概是它在历史上一直遭到觊觎的原因之一。不过,买活军对于黄金的重视要远低于其余政权,因为他们的货币可以说是工业品和粮食本位,黄金这种不能吃不能喝的东西,在买活军的经济体系中并不是特别重要。对买活军来说,吕宋最大的好处就是距离本土近,而且岛屿面积大,气候条件好,还有已经开采的各种矿产,采矿、橡胶林、蔗糖、水稻,前景都相当的好。
而且,由于这里已经被殖民了百余年,城建也至少有了一点雏形,基础设施要比占城港和会安强一些,这些种种因素,决定了吕宋将是未来几年内南洋战略的一个重点,本地现有的大量占人裔土著,丛林中的南岛土人部落,以及遗留的数千弗朗机俘虏,也成为了统战工作的重点。
作为一个创业狗,谢双瑶不能离开自己的老巢太远,这一次抽空赶来,就是为了用闪电战的速度拿下吕宋——虽然战争用时短,但酝酿时间实际上长达数年,夏禄带领的统战小队光是在吕宋就耗费了一年的时间,有些干部比如金逢春,也是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考察南洋的环境,亲自体会到开发中要面临的种种问题,现在大家才能坐在一起,用比较落地的态度进行这个会议,讨论接下来两到三年内,买活军对南洋区域的基本规划。
随着摊子越来越大,人是很难得凑这么齐的,谢双瑶明天就要返航去鸡笼岛了,所以大家把握时间,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推动莫祈平来质疑移鼠会对大屠杀的沉默,符合我们一贯的思路,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夏禄在吕宋统战上是有思路的,谢双瑶对夏禄的印象也很深,说实话,她不觉得夏禄有多么的信仰大同社会,但是他每次政治考分都很高,同时也非常清廉,次次工作都是合格的。哪怕是作为一个野心家,目前他也相当的好用。
“毕竟,哪怕我们逐走了弗朗机人,只要吕宋还是个开放的港口,源源不断的西方商船也会不断带来对移鼠的信仰,而且,这个信仰之前在本地是有根基的——人头可以轻松斩断,但思想的根系是难以斩断的。”
夏禄时不时还能说出些很有哲理的话来,这个人很内秀,一般人不易揣摩他的内心,譬如买活军就没想到他能想出‘抽取龙脉’这样的谣言,能给谢双瑶惊喜的人并不多,他算是一个。“思想就像是倒不完的水杯,新的信仰是往水杯里掺沙子,但水其实还在,而且会和沙子结合在一起,想要把水完全倒出来,那就只能给水染色,把水也变成沙子。”
这一点在吕宋还算是很好用的,弗朗机人在吕宋经营了一百多年,不可能只屠杀过华人,对于不服从他们的部落,弗朗机人是乐于屠杀的,而且他们还时常调拨苏丹之间的关系,让苏丹之间陷于战火。弗朗机人和吕宋的土人是有民族仇恨的,只要莫祈平能把谢双瑶宣扬的那一套发扬光大,移鼠会的影响力自然会逐渐消退。至于知识教,这些已开化的上层土人会有多少虔诚谢双瑶也不指望,只要原始社会的那些下层人民肯信,肯来开化,后续就很好说了。
“不能只推行橡胶种植,我去鸡笼岛考察过了,橡胶林中很难有别的植物生长——对采集部落来说,这是一种很坏的树,如果一个部落周围只有橡胶树的话,这个部落活不下去的。我们在未开化部落的领地里种橡胶,那就等于是断了他们的口粮,必须把橡胶种植和开智,农业教学、工业品、药物发放联系起来。”
金逢春并未卷入泉州的吏治风波,农业办作为和农民相处最多,最有条件吃拿卡要的单位,居然在情报局的调查中全身而退,身为农业办主任,她自然受到了谢双瑶的看重,这一次被抽调出来做南洋农业办的总负责人,在官位上无疑是一个大跃升。
不过,南洋农业的开发难度又不可同日而语了,她取来一张地图,介绍自己的思路,“我们在会安可以种水稻,会安的百姓除了华裔之外,完全汉化的越族占据多数,弗朗机人在安南的部队,依托的是吕宋的根据地,早前已经回到吕宋准备和我们作战。”
“基本上这一战之后,在南洋、身毒甚至是墨西哥南美的战力都被我们消耗完了,我们大可以从会安和占城港往内渗透,不断招募安南百姓前来种田,把水稻种植连成一片——凡是汉化程度高的区域,百姓一定都很有种水稻的热情,同时我们也有很便宜的纺织品——南洋气候这么好,我们还可以在安南种棉花。”
对农业的安排往往很自然地就过度到了军事与领土的扩张,毕竟,安排农业就等于是安排一块区域最根本的生产,如果连农业都能随便布局了,别的事情还用说吗?金逢春是个有大局观的官员,在她的规划中,水稻、棉花属于安南,橡胶这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消化得最好的占城港大量部署,“占城港附近能腾出的林地多啊,刀耕火种的地方,本来人口密度就低,稍微进行一下产业升级就有大片的空地余出来,而且土人的抵触心理小,照顾橡胶林的热情也会更高。”
吕宋这里,她认为可以做佐料生产基地,吕宋本就盛产油棕——棕榈油呀,这下炸鸡店终于可以到处开了,不再会被油料卡脖子。
蕉麻——上好的麻制品,也是纺织业重要的原料来源,当然,橡胶就不必说了,此外,金逢春认为因为吕宋本地产铁也产锡,可以大量种植蔬菜,生产蔬菜罐头,让吕宋成为一个食材贸易中心,把罐头卖到世界各地去,又收割一大波财富——当然,罐头对内供应和对外卖可不会是一个价钱。
“嗯……罐头外流会不会促进欧罗巴人远航技术的发展呢?”
她的这个提议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有些顾虑是很实际的,毫无疑问,现在西洋的航海依旧是走在了华夏前头,还有很多地方是华夏舰队没有去到的,南北美洲,甚至是欧罗巴本土,非洲,还有南方大陆,这些地方对现在的华夏船队来说,都还是一片迷雾中陌生的领土。这种时候,对外贩卖罐头,给欧罗巴人带来的好处,会不会是利润所弥补不了的呢?
“归根到底,这是个数学问题,”统计专员王冲说,他同时也是南洋统计小组的负责人,许多和开发南洋有关的数学问题——尤其是物资运输方面的东西,都由王冲带领手下的干事进行计算,鸡笼岛、云县调派装运。“罐头帮助的是运输,它不能帮助生产和消费,我从吕宋的华人这里得到消息,阿卡普尔科和美尼勒城的贸易是单艘船进行的——两年往返一次,载重三百吨的大帆船,这是马德里的命令,因为从亚洲过去的货物过多,会阻碍到欧洲货物在南美的销售。”
这说明,南美的消费市场非常狭小,当生产的产品不会变多,市场也没有变大时,昂贵的罐头并不会立刻扩大船运的规模,它只会让达官贵人在船上的日子过得更体面一些。大家便若有所思地点起头来了,谢双瑶说,“卖点罐头问题应该是不大的,西洋人还不至于缺铁到要熔炼马口铁的地步,技术的扩散基本上是无法制止的,要做的是在扩散前攫取利润,帮我们摊薄研发的成本。”
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个决策,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地方会因此发生相应的改变,譬如说,此后买活军的刑徒,又多了一个发配海外的去处,而对本地土人的开化也会增加矿产有关的内容,会有许多人被高薪吸引,来到吕宋建设铁厂,还有不少田师傅也会到吕宋这里,收下本地土人作为徒弟,发下菜种,教他们沤肥种菜——
当然,随着罐头业的发展,最终买活军的船队也能因此受益,总有一天,罐头将会成为他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而不是现在的奢侈品。不过,买活军的高层是不会就此满足的,自从登上岛船之后,现在许多人的愿望已经从‘罐头随便吃’,变成了‘淡水随便喝’,他们最大的梦想则是在海上也能洗澡,到了炎热的地方,还能和现在一样,开起清凉至极的‘空调’法宝。
“农业是根本,农业一定,之后的配套小工业就很好布局了。”南洋工业小组主任谢大方高兴地说,这个孤儿是买活军最早一个工程师楚大财的徒弟,最擅长新产业落地,主持建设了不少纺织厂、洗衣厂、龙门吊等等,他正在占城港主持兴建南洋第一个龙门吊。“有棉花我们就开纺织厂、梳棉厂,有蔗糖我们就开制糖厂,南洋的太阳这么好,海港这么多,雪花盐自产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只要把控了水泥粉和蒸汽机,我们不必担心核心技术外泄,可以放心地在本地设厂。”
“那些土人也根本没法偷学啊,想要偷学至少得开化,得先学会算数……”
“配合扫盲、开化、文宣,可以在土人中制造出对雪花盐糖、纺织物和娱乐品的消费需求——庞大的市场啊!”
“南洋反哺给老华夏的是廉价的蔗糖和油料,有了棕榈油,华夏的烹饪用油价格很快就会打下来,炸物会比以前要便宜得多了。馋鬼听了要开心啊!”
“纺织物也可以更便宜——我们一向困扰的是棉花的产地问题,这下几年后就不会是困扰了,不过要注意对华夏棉农的冲击啊……”
“确实是,跨境贸易带来副作用啊……”
规划一个全新的生产基地,这是一件很辛苦也很带劲的事,这个会开到半夜,大家都还在兴头上,一时半会似乎也没有结束的征兆,不免就有人询问谢双瑶,能否多待几天,等到大家都达成共识了再回鸡笼岛。“横竖华夏最近无事,多留几天应该也无妨吧?您只去了吕宋本岛一次,还没领略过美尼勒城的风光呢。”
“领略个……”屁啊,谢双瑶只想多享受点岛船的空调,不过,如果她动身返回鸡笼岛,岛船肯定也是要收起来的,哪怕在船上多住个几天确实也算是度假了——还能让郑地虎多玩玩无人机,制造点笑料……啊不,素材呢。
“如果是别的时间,多住几天其实问题也不大。”
但最终,谢双瑶还是遗憾地表示,会议必须争分夺秒地开完,因为她要尽快赶回鸡笼岛——“现在已经是华夏历1847年5月末了,京城很可能会有事故,我人不能离开基地太远,要预防应对一切变化。”
事故?什么事故?
人们面面相觑,不少人虽然政治能考高分,表面上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不信神佛,但这时候胳膊上的汗毛也已经站起来了:是什么样的大事,让六姐只是来南洋打个转,就一定要匆匆赶回华夏处理呢?
第414章 京城大事
华夏历五月下旬, 敏朝甲子元历五月上旬,京城的天气也已经相当热了,端午正是大暑之日, 从端午往后两个月内,北方的气温将干旱而炎热,今年也不例外,五六日以前, 到了晚上还要穿夹袄呢,这会儿早上起来便觉得连长袖都穿不住了。
皇帝锻炼时, 也已经穿起了买活军赠送给他的速干衣,早起先打一套拳,打得浑身透汗,再去浴室洗个温水淋浴——这也就是早上, 水还凉, 要兑锅炉房烧出的热水,若是在晚上,那水塔中的水都被晒得温热了,根本不必开热水龙头,冷水龙头一开,就是恰好的淋浴温度。
“皇爷, 今儿娘娘那里的早膳已经齐备了,您是用些膳房自进的呢,还是差遣小的上外头买去?”
皇帝这几年来十分得用的心腹小太监王志忠也早候在了浴房外头, 一见皇帝从浴房出来, 立刻接过皇帝手中的浴巾,又轻轻地为他披上了一件绸衣——上午不再运动了,便穿这绸做的短衫, 倒也还算是透气,一会若是出汗了,再换吸汗易干的棉质短衫,又或者麻葛衣衫也是不迟。
这些衣服,除了速干衣之外,倒都是自造的,敏朝这里,如今已能制出和买活军处售卖的圆领衫相差不多的衣衫,只是因为领口采取螺纹,工艺更麻烦些,成本要比买活军的售价都高昂不少,只是两江织造必须以此进上,表明自己仍在用心做事,不算尸位素餐罢了。
皇帝身穿的衣物,是如今保守派最后的遮羞布了,造不出自来水的管道,也无法自制水泥粉做污水池,上下水系统是无法避免只能采用买物了,但吃穿之上,若全盘都是买化了,朝廷的颜面又将何存呢?
自然了,在皇帝来说,这些不过都是细枝末节而已,朝廷的特科已经开了一届了,而且,这几年间会年年都开,这是过去几年里,完全由朝廷主导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这件事落实了,皇帝也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了几番效果。
至于各地的丰产——这是买活军的田师傅和粮种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朝廷来说,属于双刃剑,就连皇帝也不想揽成自己的功劳,他准备让田任丘做负责人,是功,那便是田氏的福分,若是成了祸,那也是田氏的罪责。
“今日咱们自个都备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