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脸被打着打着就习惯了,谢双瑶也不是第一次打自己的脸了,而且可以想见未来还会不断的打下去,因为她总是在做事,在做事的人不可避免也会犯错。她还在整理思绪,【单身生育和性同意书的判断思路不一致,会否影响法规指导思想的一贯,造成法规的自相矛盾?】
【社会现象日趋复杂,新的社会结构需要诞生新的法律进行管理,不能再偷懒照搬大敏律了……绝户钻乱象,是个体的趋利性和社会的公利性矛盾之体现,社会治理就是不断的平衡野性的诉求和社会性的要求……治理可真有意思……】
和徐家父子的叹息不同,谢双瑶并不把人类的野性看做一种缺点,也不会因为混乱对于秩序的反扑而心灰意冷什么的,恰恰相反,她觉得这样的风波确实很有意思,很有启发性。与人斗其乐无穷,与野性的战斗和博弈,难道不正是社会治理的主旋律?
她沉思着又开始打字了,【所以,法律是社会性和野性的终极博弈场所,政府作为社会性的代表,通过法律限制野性,剔除野性过于旺盛的个体。法律是理性和野性斗争的全部浓缩,是统治者在教化民众时最有力的武器,买活军需要一部思想上有先进性,价值观上有独立性,结构上有前瞻性,制定程序上有容错性,落地上有实际可行性的法律……就从婚姻法开始。】
谢双瑶有些吃惊地眨了眨眼,她没有想到,兜兜转转,买地从大敏律往前一步,自行酝酿的第一部 土产法律居然还是婚姻法,可见历史固然有偶然性,但许多决策也确实有其必然性。婚姻作为家庭的手段,作为最小单位的社会组织,果然还是买活军的统治落实的第一步。
好,立法的决心下了,接下来该拉委员会了,谢双瑶转着笔,一个个的登记名单,各界人士都要有,要听到各种人的声音,此外当然所有决策人的思想都得过硬……
谢双瑶的动作微微顿了一下,拉开情报局的最新表格,键入了一个关键字进行搜索——但凡是行政职务到达一定级别,或者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都会进入这个档案,定期上报档案,这种调查是相当严密的,尤其是对于一些思想输出者,还包含了一些细致的评估。谢双瑶建立情报局之后,最优先建立的就是这种日常的情报网——不是为了防止叛变、犯法,当然这方面的作用也有,但更大的好处还是谢双瑶需要用人的时候能有个人才库来搜寻评估。
“张天如,张天如,我看看……”她嘀咕着眯眼寻找张天如的资料,“哦?经线人上报,思想似乎有一定转化,先进性增加?”
她是不会去管张天如的政治考试分数的,对于学霸来说,政治考试没有满分,那就说明他还要故意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对于大同社会的认可,主要还来自观察中的确认程度——当然了,张天如的‘真香’也不会让谢双瑶诧异,开玩笑,在买地都过了三四年了,受到先进思想如磁石般的吸引不也很正常吗?一个先进的思想体系如果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那才怪了,好东西就是得有这种自信。
“行,且不论增加多少,让小吴派人去考查一下,如果有进步的话那还真得把他给加进来。”
谢双瑶想到张天如将如何舌战同僚,忍不住幸灾乐祸地笑了起来,她很高兴具体工作不需要她来做,这一次她可以看戏了,“立法这回事,少了杠精可不行……”
第461章 严冬
“哟, 卫家大少爷回来了,这一向可好哇,吃了吗?”
“劳您惦记着, 好着那, 您老可吃了没有?”
暮色之中, 两街坊踩着雪打了个对面, 哪怕裹着厚棉袄,戴着大兜帽,手里戴了保暖的手铳子,说话都得解开兜帽上的风门, 礼数都不能缺, 卫大郎听出问话的是巷子里的耆老张大爷, 忙伸手弯腰作揖,张大爷也虚虚地弯了弯腰, 表示对卫大郎的尊重。
“吃了, 吃了, 快回家去吧, 你们家大姑娘这会儿怕正哭着那!”
哦?卫大郎听闻这话, 自然也加快了脚步, 匆匆撂了一句‘多谢您提点’,便往家里走去, 这一路不少冰面,还好卫大郎身子强壮, 即便有些打出溜滑的意思,也还能稳住,到自家院门前了,拿手一带家门口的门当, 这就止住势头了,乘势转身上了台阶,推开院门,叫了声‘爹、娘’,卫太太忙掀帘子迎了出来,“回来了?”
往常这时候,家里有小三儿叽叽哝哝,也有卫姑娘欢声笑语,是极热闹的,今日却反常的安静,卫大郎见卫太太也是强颜欢笑的模样,便先从怀里掏出一个荷叶包来,塞给母亲道,“路上见到有卖熏肝儿的,是灶尾了,也卖得便宜,便包了一大包,给老爷下酒——”
说着,脱了兜帽,揭开外头的大棉袄,卫太太忙拿到屋外去拍雪,又拿来家中穿的便鞋,卫大郎便脱下了棉里皮面的靴子,脱了大棉裤,趿拉上千层底的便鞋,把靴子拿到窗边小煤炉边一旁去烘着,自己搓着手掀帘子进了里间,笑道,“了不得,了不得,今年是真冷,还不到大寒时候,手都伸不出来了!要不是有这煤球,真不知道要冻死多少人呢!”
屋内果然要暖和得多了——灶口里一块小铁皮门掩着,里头红彤彤烧的是木柴和碎煤块儿,因为这会儿天色入暮,刚添了一把火,里间就要比外头暖和多了,卫姑娘盘着腿沉着脸,正坐在炕头发呆呢,卫夫子也不吭声,手里拿了一张报纸,凑在蒙了白纸的窗户前,借着最后一点光亮吃力地看着,也硬是不肯点灯。小三儿最会看眼色,安安稳稳窝在炕尾,手里拿着一根芦苇,和宝贝似的,翻来覆去地打量着,似乎在沉吟要用它打几个结。
果然,卫大郎看就知道,这是卫姑娘受气摆脸色了,家里没人愿意和她别气儿,他是个憨厚人,也说不出什么花言巧语来,只是在炕上坐着,拿些淡话问卫姑娘,“妹妹棉衣可还厚实?今年过年,可要做件新棉衣?现在时常要出门走动,可别冻着了,那多少钱也是划不来的。”
卫姑娘板着脸一声不吭,看来这回是气得狠了,只听得外头锅碗响动,卫太太扬声说道,“快别说这话了,你妹妹就是因为出门惹的一场闲气,这会儿还没缓过来呢!”
卫大郎奇道,“可是出去上课受气了?”他倒是想说,若是上得不开心,那就不上了,但也说不出口,因为卫姑娘现在出去开拼音班,赚得可比他这个二把刀的木匠要多多了。
“不是。”卫太太提着大茶壶进来,给卫大郎倒了一茶碗的热水,快言快语地说,“还不是隔邻院子那杨寡妇闹的?你妹妹也是好心,说是今年冬天冷,杨寡妇烧不起炕,只能守着个火盆,那火盆白天就只有一丝热气,杨寡妇冻得那是只有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恰好,她也盘算着要出去赁房住——年纪大了,再这么一家人挤在一炕上睡也不是事,可今年又冷,烧火盆烧炉子不顶用,让她单睡在小间得睡出病来。
本来明年春天,你也出师回家住了,也可说亲了,她出去就赁在杨寡妇小院子里住,不是恰好吗?今年这么冷,你妹妹就想着要不年前就过去算了,房钱免两个月,她出钱把杨寡妇家的炕烧起来,至少白日里也比那火盆暖不是?这就去和杨寡妇商议。
皆大欢喜的事儿,可你知道杨寡妇说什么吗?那话可气人了,我都学不出来——”
卫太太总算还有些眼色,扫了卫姑娘一眼,压低声音和卫大郎学道,“我陪你妹妹去的,就看着杨寡妇那脸色,真是——酸着脸,那声音扭着,‘大姑娘,我这是苦了一辈子,可也干净了一辈子,我是宁愿冻死,可也不敢容您的大驾——’,你说这是什么话!”
她也气得红了眼,站在地下抹泪道,“我当时就要挠她,姑娘给我拉住了,一声不吭掉头就走——全都是高四柱家那个碎嘴子婆娘在那嚼粪!自从上个月这儿有一张小报到处传,名字起得真真儿的,什么‘十夫十妻奇案’,打那以后,高四柱家的就到处说嘴,说,说……”
卫太太都说不下去了,还是卫姑娘沉着脸接口,“说买活军的婆娘全都是银娃当妇,人尽可夫,买活军的女吏目上了衙门就是乱搞——这说的是买活军,可背地里指的是谁大家心里难道不清楚?说的这就是我呢!这一年来好容易攒点银子,这不就碍着别人的眼了?好不容易有个话口子,风言风语,尽就这样编排!”
这也难怪屋内气氛如此沉闷了,自古唇枪舌剑,最是诛心,大姑娘最要紧的可不就是清清白白的名声?卫姑娘本就因为性子极为好强,在街坊这一带北人说嘴,今年以来,因为和买活军走得近,赚了一笔银子,这会儿买活军的小揭帖一出来,名声不可避免也要跟着受累。
卫家虽然家境不富裕,可卫夫子是做私塾的,一向也以书香门第自诩,一家人的清名都被卫姑娘带累了,如何能不生气?又还有一层很现实的考虑,若是卫家名声败坏了,明年起私塾收不到学生了,一家人的生计该怎么办?又或者买活军的名声也跟着败坏了,别个妇女不敢再跟着卫姑娘学拼音了,一家两口人的嚼谷岂不是都要受了影响?
这都是很现实的考量,卫大郎听了,也是忧心发怒,卫太太又喋喋不休,说那杨寡妇如何可恶,往年自家帮扶她多少云云,恨不得返回去撕了她的嘴似的,卫夫子喝道,“好了!胡说什么,老得快死了的寡妇,人家都绕着走,你还去挠她?她是巴不得你动手,这就把你给讹上了!”
别看卫夫子平时老道学,这会儿一语倒是道破了市井伎俩,卫太太不说话了,嘟着嘴去张罗晚饭,过了不久,端了一大碗稠稠的玉米碴子稀饭来,一笸箩的贴玉米面饼子,一碗里两方块豆腐乳,一碟郝嬢嬢辣酱,又有一碟带了冰渣的酸菜芯,这便是一家人的晚饭了,倒也还算体面。
卫姑娘取来碗筷,一家人便在炕上对坐了,各自舀来了稀饭,端碗的手里夹着了一张硬脆发甜的饼子,豆腐乳、辣酱、酸菜拌在稀饭里,热乎乎的稀里哗啦吃上几口,饼子再一咬,比往年吃的窝窝头要好些,肚子里吃进东西去,心情也好了些。卫大郎道,“妹妹年岁也大了,今年也比往年多结余了几个子儿,我说亲也不急于一时,不如就把小房间盘个炕出来,妹妹带着小三儿过去睡了,宁可多掏一份柴火钱,也不能叫人冻着。”
卫太太道,“我的儿,你不知道,盘炕不难,可柴火哪来呢?今年这么冷,街坊间柴火煤炭的价涨了多少!咱们这街坊还好,南城那里,那些震塌了房子的百姓,夏秋时节还能挺着住窝棚,今年这冬天可怎么过?
我们这儿,多是窘迫人家,但凡有煤核儿自己也捡了,你看不见那些可怜人,他们平时白日里,男人做活,女人带着小孩,体面也不顾了,全都去前门官衙那块扒拉煤灰,捡煤核儿回家烧,这一日日的,谁知道出门还能回来不能?要是棉袄被人扒了抢了,被人打了,孩儿被人抢走卖了,做工的男人回来又去何处寻觅?好好的一个家,冬天熬不过去也就散了。”
说着,也不由得将自己的烦恼压下,悲叹于城南百姓的不幸,按了按眼角,叹道,“要我说,咱们家能过个暖冬都不错了,还计较什么别的?还是少生事,多攒钱,今年就在一张炕上对付过去,来年开春了再说。没准明年冬天也就没这么难过了呢?烧个火盆也就满对付过去了,又或者,大姑娘到时候也说出去了,今年盘炕来年可不用不上了就?——你粥吃完了大锅里还有,自个儿盛吧。”
她本来意思,是按照木头媳妇的建议,二十三岁后再说卫姑娘亲事的,但因为近期这份小报的流传,街坊邻居的态度变化,卫太太不知不觉也就跟着改口了。
“盘了炕总是有用的。”卫大郎却颇为坚持,出去盛粥回来,还接续之前的话题,“就算妹妹出了门子,我娶妻后也不能和爹娘睡在一起吧——接着都能用!再说,买活周报不是说了吗,以后冬天会越来越冷,今年敷衍过去,那明年,后年呢?”
卫大郎虽然读书不成,但那是说他学不会四书五经,考不了童生,读书识字这还是能办到的,又跟着妹妹学了拼音、算数,不能说他脑子不清楚,说到这里,想到接下来的连年严寒,京中必然上升的燃料价格,卫大郎的眉头也不由得皱了起来。
两席炕每年冬天的燃料需求,不是个小数目,卫家空间不大,存储也受到限制:夏秋两季,燃料便宜,当然可以多存一些,但院子就这么大,存不够两席炕一冬的用量,还是必须在冬日最贵的时候进行数次补给,这样看,每年的取暖费将会是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哎!”他也忍不住叹了口气,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道,“那些南城的百姓,也是些短见的,要我说,五月里这案子一出来,那些家被震没了的人,就该赶紧南下,走都要走去福建买地那里——买地那里冬天再冷,冻不死人吧?若是自家没有能力重建房子的,那时不走,可想过如何过冬没有?拖拉磨蹭到现在,煤贵柴贵,南下的船票也涨价,一点积蓄都耗没了,去南面也去不起,只能苦熬着慢慢冻死!”
这话是感慨城南的可怜人,又何尝不是在旁敲侧击,说着自家的事情。卫夫子沉着脸不说话,卫太太先还没品出味,跟着附和,过一会想明白了,忍不住横了卫大郎一眼:他们倒是不反对亲朋好友南下,但自家的日子还过得去时,对卫太太来说,离开故土就是一件打从内心非常抵触的事情,除非是走投无路了,否则她是绝不想离开京城一步的。
天色完全黑了下来,一盏油灯光芒如豆,煤油灯这不是卫家能承受得起的 ,这条巷子也就只有木头家能搞到一点煤油,卫太太点燃蜡烛,摸黑把碗筷收拾了,撂在盆子里搁去井边,这些碗其实很好洗,没半点油星子,第二日早晨拿雪一擦就行了。灶里最后添一次火,把门封好,舀一锅热水出来,换冷水进去,大家就着热水洗脸洗脚上炕。
这盘大炕,睡五个人倒也还不算拥挤,老规矩,卫大郎、小三儿、卫夫子,在一边,卫太太在卫夫子旁边,卫姑娘在炕头——卫大郎年轻力壮睡炕尾,其实炕头炕尾都不舒坦,炕头热得浑身冒汗,燥热口干,炕尾则只有一丝微温,还得在脚底塞个铁做的汤婆子暖着,被子都要比别人多一床。这条胡同的人家,凡是能盘炕的,这样的天气也都是一家对付着睡一张炕,大姑娘和父母兄弟在一炕那都还算好了,新婚夫妻也得同炕,那才叫尴尬呢。
乘着卫太太夫妻洗脚,卫姑娘就站在炕边开始扫炕了:每天晨起,要把床褥收好,大家起居饮食都在炕上,在晚上铺床以前,得把白天不可避免制造的一些粉尘扫掉,卫大郎过去帮把手拿畚箕,低声问妹妹,“妮儿,你可想去南面?哥没说谎,北边的日子,眼见着一日比一日难过,到南面至少冻不死人!”
今年的取暖,的确是老百姓肩上一道很沉重的压力,卫姑娘没有吭声,卫大郎也看不清她的脸色——什么脸色啊,就这蜡烛,这油灯,晚上屋里能见到的就是一幢幢影子,压根没有人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