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241节(2 / 2)

“我们的最大敌人,则是朝中诸公,”王良妃一边写也是一边在整理自己的思绪,“因为我们的存在并不消耗他们一点银子,全是内库掏钱养着的,是以他们肯定倾向于维持我们的现状,按照旧式的道德规矩来约束我们,这样一来,旧式的氛围仍在,天家的三纲五常仍然和从前无异,也就能系统性地影响着、维系着敏地所有家庭的稳定。”

“否则,若天家的纲常都已崩坏,那么其余百姓官宦的家庭,岂不是更要上行下效起来了?因此他们决计是会激烈反对宫妃的任何一点变化的,不论是宫妃开考女特科,宫妃出去为官,还是宫妃离婚,都让他们担忧着,这会极大地动摇天下间所有家庭的安稳,让社会更加纷乱。开女特科之举,对他们来说本就是无奈从事,内部一定有极大的反对声浪,女特科已是如此,宫妃离婚,这等于是一步踩在了他们头顶,他们是绝不会许可的,口诛笔伐者不必说,甚至或许还会因此变本加厉地约束家中女眷,乃至找人来攻讦、殴打我等,都未可知……”

翠儿闻言,立刻色变,显然很认可王良妃的想法,“我等绝不可停留在敏地,娘娘,是否改做两手准备,让小福子私下物色一艘小船,倘若事有不谐,不能带走全部人,那我们三人……”

很显然,她一点都不看好一宫人一起离去的未来,刚才说着要走,这股热血上头了,谁都想带走,这会儿意识到现实的艰难,便立刻来了个急转弯,想着就身边这个小团体立刻离去。王良妃道,“先不急,我还没说完。”

她提笔又开了新的一行,“现在是帝后一人,我们若是离去,对他们有什么坏处呢?坏处自然是天家颜面受损,更显得虚弱。而且皇帝的尊严,或许也受到了影响,同时纲常沦陷,敏地将会更加混乱,这是坏处。”

“对他们的好处,则是内库能省下一笔钱,同时宫中人手更加精简,浪费也更加减少。”

翠儿不免嘀咕道,“这点好处,实在是微不足道……”

“确实,尤其是这几年买活军的海关每年都给内库送来大笔银两,内库似乎并不缺钱——但也要看到,外臣向内库要钱的次数比以前多得多了,皇帝也都愿意支给,为何?因为现在各地的农税和商税,收入都极为微薄,朝廷的财政收入除了各地富商自愿捐纳之外,农税的那点银子根本不够打仗,不够赈灾的。”

“但,今时不同往日了,有买活军在,朝廷加农税,就要激起民变,若不想加税,就只能依赖海关税银。所以朝廷的支出越发靠着内库,厂卫说话越来越管用,也正是因此,如今虽然内库收入多了,但花钱的地方也更多,再加上皇帝并不在宫中居住,和我们见面时间极少,那么养着我们,除了花钱以外还有什么用呢?又无法帮忙,又不能以肉身娱乐皇帝。裁撤后宫对皇帝来说,私人感情上未必是不能接受的,省钱的好处,也并没有那么微不足道。”

“反而是对皇后来说,妃嫔出事,说明她的工作不够到位,她或许会更加沮丧。”王良妃思忖片刻,在帝后之间画了一条分割线,“所以,最好还是要把帝后一人分开看待,而且应该在皇帝身上发力,而不是去走皇后的门路。”

翠儿到这里,已经有点跟不上了,因为良妃的结论实在是太反直觉,天下所有妇女要离婚,似乎本能都是寻找买活军的庇护,良妃却反其道而行之,去找夫主谈话?“可……可若娘娘觉得皇爷不会反对,又何须如此畏惧呢?直接去找皇爷谈话不就是了?又,又何必找使团备案呢?”

“我只是在说,我们若要做,对皇爷来说,感情上无动于衷、不关痛痒,经济上有一定的好处,但并没有说政治上的危险,政治上,皇爷一样是亏损方。”

王良妃的思绪,倒是在梳理中逐渐明确,她解释着,“实际上,倘若容妃真的逃跑了,我们也没有去备案,皇爷就一定会杀了我们,或者重罚吗?这也并不一定,或许他会高抬贵手呢?但是,若什么都不做,我们将失去所有主动,完全只能任人宰割,找使团备案就是为了避免最坏的结果,握有最低的主动权——再怎么样不至于被杀,而且为了面上好看,最多也就是幽禁失宠而已,并不会有更多的虐待。”

“这是一种弱势方的博弈策略,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就是保证自己的性命,付出的代价则是必定失宠,而且从宫中正常的社交中离去。而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惧怕容妃逃走后景仁宫的命运呢?其实便是直觉地判断,皇爷虽然私人感情上未必一定要我们死,但政治上一定会受到强烈的压力,必须对我们做出处置。”

“否则,宫妃公然逃走,其余人安然无恙,宫中秩序岂不是荡然无存了?如此宫人逃走成风,外朝大臣岂能坐视?必定会对帝后大加攻讦,因此,帝后哪怕情感上有所不忍,从大局出发,为了自保也很可能必须‘挥泪斩马谡’。”

“同样的,我等想要离宫,私人感情上,没有阻碍,经济利益上有一定好处,但不足以抵过政治利益的亏损,如此我们便要把我等离宫之举,和皇爷的政治利益统一起来,至少要寻到一处共同点,让帝后看到在政治上的好处。如此,方才能有一线生机,或许能把这件事给办成。”

“政治上的好处?可娘娘刚才已经分析过了,我等离宫去买,会影响敏地和买地之间勉强和睦的关系,对买活军、对外臣等,在政治上都毫无好处,那么此事又如何能够让皇爷在政治上能汲取到好处,让皇爷能冒着外臣的压力点头许可,甚至让您把小公主给带走呢?”

“那自然是因为,天家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是完全不一致了。”王良妃已胸有成竹地笑了起来,她的思绪已经彻底清晰了。“尤其是此刻,天家和朝廷——和朝中众大臣的利益已经完全渐行渐远,否则,开女特科这个提议,就绝不会是从上而下,反而早该从下而上了,这绝不是一两句‘泥古不化’可以解释的。 ”

翠儿是什么都不明白的,但她捕捉到了一个关键词,“女特科?”

“难道,娘娘是想把离宫一事,和女特科联系到一次,促成两件事在政治利益上的统一,获取皇爷的支持?”

“然也!”

王良妃取来信纸,几乎是笔不加点地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是写给皇后的,其上如实叙述了任妃出走归来的来龙去脉,第一封信,则是给皇帝上的《携女出宫离婚表》,开头第一句话便是,“今日此表,已得到买活军支持,在买活军处备案,买活军对一切妇女争取权益之举,素来不遗余力地支持,两个皇妃以及景仁宫上下的宫人性命,都得到买活军担保,皇帝倘若要因言治罪,将景仁宫众人处死责罚,便要面对将来买活军的清算。”

翠儿在旁,刚看到这里便是一阵眩晕,差点没摔在地上:就没见这身在屋檐下,还如此嚣张跋扈,公然威胁夫主的。再往下看,更是心惊肉跳,王良妃细数了敏地妇女,在权利上和买地的不同,“人身权、财产权、工作权无法得到保障,政治前景为零,无女子科举,无女子官吏……”

“同时,又因为皇帝勤政,几乎无法见面,没有婚姻中的一丝乐趣,因此,尽管感情尚在,但还是要以一个受到严格限制的敏地妇女名义,要求离婚!同时要求妇女脱离原本种种落后的规定,不受外臣官府欺压,否则,便要求离敏去买,永不回来!”

任容妃被人从西暖房提溜过来时,先读了这封信便已经是吓得快晕倒了,见下方落款写了自己名字,而且还在王良妃之前,更是魂飞魄散,挣扎着叫道,“我不按手印,我不按!良妃你疯了!你不想活了可别赖上我——”

王良妃瞥了她一眼,话都懒得说,翠儿自然上前,拿着任容妃的手,强着按了手印。任容妃怕得大哭起来,直叫道,“哪有这般自寻死路的!去了买地你怎么养活自己——”

她的这些话,此时已无人在意了,经过今早之事,别府上下已唯王良妃马首是瞻,王良妃将府中宫人都召集在一起,说明原委,阐清利弊,众人虽然并不都懂,但只需要明白王良妃是要把大家伙都带走,这才如此费心,便已经足够,纷纷都写了名字,按了手印,甚至连小寿子都没有例外——他知道王良妃备案时把他的名字都写上去了,感动得痛哭流涕,连朱砂都不用,咬破自己的手指,摁了血手印。

王良妃这才将这份奏表收好,“备车——看管好容妃,我这就去别宫,给帝后递表!”

她未将此事推诿给太监,而是决定自行登门,这份担当也不由得让人又是感动又是担忧,翠儿为良妃换衣时早已泪流满面,王顺儿却是沉着无比,情绪半点都没有波澜——实际上,在此事之前,她自己都压根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一面呢。

“你放心,必会无事的。”她耐心吩咐翠儿,“一会你去找花儿他们时,记得要把事情说清楚,让他们都快些收好衣服,来别府集合……”

她将奏表纳入怀中,轻轻地拍了拍,嘴角不由扬起一缕笑意——表递上去,不把孩子接走她也是不会离开的。接下来,就看帝后一人,会作何反应了……

第477章 皇帝很欣赏王顺儿!

“听说了吗?”

“人还在偏厅, 怎么能没听说!难道竟全是真的啊?这也太、太……太……”

“嗐,这才哪到哪呢, 景仁宫那位平日素来稳重妥帖, 最是能沉得住气的,也是往别处少了走动,消息不够灵通——您知道翊坤宫的事儿吗?说是宫女和民男勾兑, 今年夏天在别府发作了好几个,其实不止宫女, 听说也有主子扯在里头呢……只不知道是哪位姐姐了,我猜啊,不是慧姐姐就是成姐姐。”

“您还说良姐姐消息不灵通, 这一听也是个没耳目的, 良姐姐能不着急吗?你不知道, 这里还有买活军的事, 她上午以为容姐姐跑了, 为求活命,也是怕娘娘责罚,恰好买活军又在附近发煤,一时鬼迷心窍竟去做了备案, 说是自个儿若出事了, 就是皇爷和娘娘做的主……”

“什么?!还有这样的事儿?”

“更还有别的你不知道呢,良姐姐这次觐见,还要把公主和景仁宫人全数带走, 又要内阁老大人们联合具名担保,倘有不愿离去,留在宫中的,不可受到丝毫冷待, 一应供给还要如前呢!”

“啊,这?!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良姐姐哪来的胆子——倒是个有担当的,都这会儿了,还不忘底下人,也合该她能办成这样的事。”

“嘘——这话可是随便能说出口的?你这丫头,有话可往心里藏罢!”

“是是,打嘴打嘴——只这下为难了呀,她是胆大包天了,皇爷该如何处置呢?难道,难道还真让她走了?”

“那自然不行!如此规矩颜面何存!”

“可若不让她走,又关得住吗?”

“这……”

两个小宫人,并肩立在叽叽喳喳挂满了鸟笼的鹦鹉房里,借用鸟儿的叫声遮掩着自个儿的谈话,交头接耳时,彼此脸上都是诡秘而又兴奋的神色,似乎也有着一丝隐约的憧憬和羡慕,她们所羡慕的,或许是景仁宫人拥有的新可能,也或许是良妃这么一个好主子,在这一刻,她们心中想的当然并不是皇爷可能的严酷处置,而是倘若良妃的要求都一一成真,届时景仁宫的宫女太监们,离开了这看不到尽头的宫闱生活,又该如何开展自己的人生——

在宫中服役,可没有定时放归的说法,想起来了就放一次,倘若几十年不放,也就一直只能在宫中苦熬着,究竟能做到一宫‘管家婆’的宫女,又有多少?原本,一入宫门深似海,此生也难有再出去的念头,病了死了,尸首往城外静乐堂一送,好歹还算是出了宫,若是有些脸面的,还能混个坟头,若无脸面,火化后骨灰撒入静乐堂中的深井,就是了却了一生。

哪怕是帝后身边的宫人,其一生的轨迹也大抵如此,倘不是买活军崛起,规矩也不会有丝毫的改易,若是在数年前,宫中还是奉圣夫人和九千岁做主时,宫人们过得还更战战兢兢的,奉圣妇人在宫中一手遮天,哪怕是妃嫔都能收拾得在宫中待不下去,更遑论宫女子了,不论多有脸面,也是随手打杀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