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274节(2 / 2)

第539章 小曹你糊涂!

油棕还是棕榈?又亦或者是甘蔗?

船上的一席闲谈, 难倒的并非只是小曹和金娥,一整船的人,或多或少都被带进了这个问题里, 也都在想着自己的选择——有些有身家的富商,已经感觉自己看到了一条新的发财路子,只是细节还要斟酌, 有些人则在心底寻摸着能合作的田师傅,黄景秀一无所有,反而没有那么多杂念, 只是对这问题的答案极其好奇,设身处地的想, 倘若她是想去南洋搞种植的商人, 只怕也很难在橡胶和油中择选。

橡胶这东西, 完全是新的, 到底什么时候能进步到成为百姓人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很难说, 虽然种出来或许也不怕卖不掉,官府总是会买的——就像是橡胶工作服,用得上的农户一开始买不起, 可买地的官府,和敏朝的衙门完全不同,买地的官府可以自己出钱买下来, 给他们的水兵用呀。

如此,研究橡胶的厂家,便会感到能回本,有进一步钻研的动机,运气好的话,橡胶原料跌价了, 雨衣、工作服也越做越好,总有一天,家家户户都能负担得起,也感到不备一样十分可惜……这就是官民两便的大好事了,制造橡胶织物的工厂是官府的,做那种提取橡胶的机器的工厂也是官府的,官府虽然在一开始买橡胶工作服的时候亏了,但长期来看,可以从这些工厂中回本,还能收保护费,他们是不会亏的。

逻辑推导到这一步,她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黄景秀认为大概也只有买地的官府能做到这一点了,虽然是官民两便的大好事,但敏朝的衙门可办不到,现在她对买地逐渐熟悉起来之后,首先得出的结论就是,敏朝的衙门人实在是太少了,就那点编制,基本是什么事都办不成,买地这里,衙门的吏目虽然多,但却没有人浮于事,大家都各尽其责,就像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只有这么多的人组成这样一个衙门,才能办到这么多事情,倘若人少了,那当真是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但是,再接下去,要深入到实务中去时,黄景秀不懂的地方便很多了。吃晚饭时,她便提出了好几个有些幼稚可笑的设想:为什么不一块地种油棕,一块地种橡胶树呢?

这个想法立刻就被笑话了,考察团团长吴老八告诉她,就算是很大的农业联合社,往往也只会选择一种经济作物。“这个东西不是把苗栽下去就结束的,要养护、除虫,种树就像是绣花,一种针法有一种针法的窍门。就算是买地的农户,倘若不识字,不记笔记,在常见主粮作物之外,能种好两到三种经济作物就已经算是很聪明的了。”

田师傅和股东们当然都是识字的,但是,土人们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能让土人们掌握一种经济作物的种法,就相当不错了,还想要多种几种?那实在太为难他们了。再者说来,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种一种作物的好处还是多的,别的不说,就是商人来收购货物的时间都好安排,人家要走十天的路来你这里,那是一年来两次,每次收走50%好呢,还是一年来一次,每次收走100%好呢?

黄景秀虽然颇读了几本诗书在身上,但她确实还小,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在这时候是很露怯的,她不由得红了脸,不敢再高声说话了,但还是低声问金娥,“那为什么不把本钱分成几份,分别投资油棕和橡胶树的生意?如此,哪边赚钱,对于自己都是有利的,倘若有一边亏损了,损失也不至于过高……”

因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缘故,她的声音越来越小,但金娥却听得很认真,而隔桌的小曹,大概是耳朵很尖的缘故,还热情地主动接话,“其实这问题挺好的,说明你很聪明——这叫风险对冲,其实是很明智的投资策略,我在船上也差点就这么回答了——等等,我年糕吃一口再和你解释。”

他们这会儿已经下了船,在许县的驿站安顿下来了,从衢县上游的码头上船,顺流而下,许县上岸,入关找驿站,洗漱一番,多少也花了快一日的功夫。相逢便是有缘,一船的人,除了本来在许县就有落脚处的之外,多数都选择了官驿落脚,去买下一程的车票时,也是一起买的,如此,路上多少能有个照应。

当然了,除此之外,大家也都是自由活动,只有小曹、小曲二人,因为已经说定了和考察团同行,现在更俨然成了半个编外成员,小曲欣然依从了金娥的邀请,和她们一起上街逛了逛(小曹要继续写报告),晚饭也就顺理成章地一起吃了。小曹从房间里出来之后,恰好和考察团的男吏目们一桌,晚饭很丰盛,有炸年糕、炸花菜,似乎佐证了他们下午谈到的文章——官驿的晚餐,小曹小曲花钱吃,回去厂里报销,考察团的人则是免费吃的供给,这种福利型的餐点,规格肯定是有限的,如此都出现了炸物,可见油确实是越来越便宜了。

炸年糕上洒了桂花糖,红红的桂花粒,白白的糖粉,炸得微黄的年糕,用牙齿一咬,便拉出老长来——已经着急地去澡堂子里搓了一把泥的小曹,本来又清爽自信了起来,但他刚吃一口年糕就想插话,这年糕咬不断也咽不下去,这会儿形象又有些狼狈了,他气急败坏地和年糕缠斗了好一会儿,勉强咽了一大口下去,又噎住了,只能猛捶胸口,小曲几乎快笑死,忙从女桌这里赶去,要让他站起来,“卡住了吗?不行就找个椅背顶出来!”

“呼……不,不必了!”小曹猛地一吞,终于把年糕吞下去了,他不由得迁怒于食物,“许县的年糕也太黏了!会出事情的!”

这会儿,他不敢看小黄了,倒是在金娥和小曲面前还算自然,小曹解释说,“主要是农业合作社的盈亏是无法审计的,投资得太多,地点太分散的话,很难确保正常结算利润。这些小商户大概也没有太多人手可用——”

说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过来了,吴老八也笑着说,“其实,今日这些船客,也没有余钱多投的,现在的农业合作社,多数都是本地的商帮牵头,有一两个能人居中联系——他们要有人脉也有手腕,才能满足衙门对于南洋农业开发设下的种种限制——倒不是故意卡脖子,而是怕几个人热血上头就冲进南洋丛林,这样容易出事。

是以,挑头的队长,先要有人望,能拉得起一支好身手的队伍,能保证自己人在南洋的安全。还要有人脉,能找得到有真本事的田师傅,最好还要有语言天赋,教土人种田,如果会说他们的话,那就事半功倍了。还要再找到有语言天赋,能教书的先生——每年衙门都会来人检查的,农业合作社招聘的土人,要给他们开工资,给他们吃饱饭,不能过分虐待,而且要在五年内让他们通过扫盲班,建立起对华夏的认同……不是说自己考过了扫盲班就能教人,能办到这些的老师可不多呢!你请人家离开买地下南洋,不多给薪酬,他们为什么要来呢?”

如此一一说来,简直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赚钱的事情还没影子,本钱已经是如水般投进去了,黄景秀听得如痴如醉不说,便连小曹也不禁点头称是,感到自己的视野又打开了一些,“这么说的话,医生最好也要请一个,不然,本地的人更不愿意过去了。”

“是了,倘若没有医生,条件又艰苦,那就一定要有一个挣大钱的前景,在前头吊着大家,所以这些商人对于作物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甚至会反复摇摆。因为一旦损失,那是真的惨重。也因为投资大,一股占去的银钱很多,今日我们遇到的旅伴,大概是只够投一股的,他们问种什么好,其实是在问,他们该投资哪个合作社好。”

“当然了,如曹小兄弟所说,投进去钱还要保证能结算分红啊,所以他们投钱之后,也会自然地加入进去,承担一个职务,这也就是农业合作社的意思了。里头的管事多数都是带了股进来的,自己就是股东,干活自然卖力。”

这种新兴的海外开拓商业模式,在买地也是很新的东西,而且距离百姓生活相当远,就像是小曹,这种东西,和他完全没有关系,反倒是吏目们,将来或许会被调去南洋,为官者要和百业打交道,因此都听得很认真。黄景秀微微红了脸,又低声问小曹道,“若是你,你选哪一种作物呢?”

小曹在船上,其实没说准话,他的答案是,“求稳,就种甘蔗,对自己管理水平有信心,愿意承担风险,种橡胶。能力有一点又怕亏,种油棕不会错。”仔细琢磨下来,其中的道理也的确如此,大家可以自行衡量自身的财力、性格、人脉再决定。此时黄景秀这样问他,似乎是在刺探他的性格,小曹却根本没有想到这些,而是毫不考虑地说,“我选橡胶!”

随即嘿嘿一笑,摸了摸后脑勺,“虽然橡胶也存在需求不旺的风险,但我就是做这行的啊——我这是在给我自己的能力下本!人活着得有这股劲儿!”

他这话说得好,正符合买地尚武、好豪杰的风气,不少人都是跟着叫好,吴老八也叫了一声好,笑着拿茶碗来敬他,小曹在他面前,当然全无在老刘面前的傲气了。作为一个旅行过的人,他不能不敬佩私盐队队长的能耐,“吴团长,说起来我们也还算是有些瓜葛——之前到许县来公干,还结识了你太太周主任……”

“原来是自己人啊!”

考察团众人都不知道吴老八老家就在本地,完全是为了照应团里,这才没有回家吃晚饭,当下都是连忙埋怨吴老八见外,金娥忙和黄景秀低语几句,溜出去买表礼了,一时间众人更加热络——小曲也是从许县纺织厂调去的,只是不知道周主任的丈夫是吴团长罢了。

小曹之所以知道这点,还是因为他也是外地人,那时候刚从鸡笼岛出来,谈到旅途上的事情,周主任说起的缘故。这么盘下来,大家全都是自己人,于是饭后众人坚持要去吴家拜访,并且各备了薄礼——其实吴老八下午已经抽空回家看过了,本来打算去完云县再回家好好休息的,被小曹这么一说,也就只能从命,打算带众人去自家坐坐,他自己顺便住上一夜,第二日早点起身来驿站便是了。

这个人情,小曹是卖得大家都开心,一时间不免受到各方的嘉许,正是洋洋得意的时候,见只有黄景秀踌躇,心道,“咦?她怎么不去买礼物?是了,这姑娘是叙州吏目,该不会还没来得及换钱吧,一点零钞,在衢县买橙子吃光啦?”

因为黄景秀和金娥形容亲密,从表现和口音来看又实在是外地人,小曹自然以为她是叙州来的吏目,毕竟是千里之外,叙州的女吏目,和买地女吏目不同,这是很可以理解的。他身上倒是有多的钞票,可以借给黄景秀一些,恰好黄景秀目光也是瞟了过来,小曹对她友善地一笑,当下便要踱过去询问她是否身上没带钞票,又忘记请托谢金娥为她买一份,或者是自己不敢单独出去买东西——

总之,他是要过去问问她的,但,就在这时,小曲眼疾手快,一把从背后揪住了小曹的衣服,用力之大,几乎把小曹的衣服揪得变形了,用不容违逆的语气低声喝道,“闭嘴!不许说话!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就站在这里!我过去!”

第540章 新时代男德!

这个短暂的插曲, 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考察团这会儿的情绪, 还集中在前往吴家拜访的兴奋中, 小曹一头雾水,看着小曲前去和黄景秀密话了几句,两人相视一笑,便窃窃私语了起来, 黄景秀的神色逐渐放松, 又不断点头, 就知道小曲大概已经解决了她的问题。于是他便抓紧了专心吃饭——这几日他忙于工作, 饮食都是应付了事, 到今天把报告彻底写完了, 放松下来, 就觉得怎么也吃不饱似的, 对于炸年糕固然敬谢不敏了,但他认为炸花菜还是相当好吃的, 撒上辣椒粉之后, 格外增色, 一串烤花菜, 便可配一整碗饭呢!

等到众人饭毕,吴老八便带着他们去许县纺织厂——周主任今晚值班呢,今晚吴家家里是没有人的,也是吴老八回来得仓促, 路上的日程是不好算准的,他太太既然有正经工作,也不可能因为丈夫这一周内可能回家便拒绝调班,是以, 她今晚也没有过来用饭。

既然众人叫着要见嫂子,便只能把她带到纺织厂,在会客区稍微认识一下:这样,大家买的表礼倒是派不上用场了,这要是去家里登门拜访,放下表礼就走,吴家人难道还叫住他们吗?这会儿把礼撂在纺织厂办公室,反倒是让周主任为难了。倒是免去了吴老八这里欠团员们的一个小人情。

因周主任毕竟是在当班,众人只是来认认人,不久也就识趣地告辞离去。反倒是小曹、小曲和周主任等一帮同事攀谈了起来,许县纺织厂的技术员,已经启程去云县开会了,大家又说了些生产上的事情,这才散去,留下吴老八和周主任说话。小曹和小曲一路在谈着许县这里的纺织行情——虽然只是一江之隔,但两地热卖的款式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很明显,衢县这里的顾客,对于厚衣服的热情要胜过薄衣服,可见浙北山区,往往要比闽北冷上一层。

“你跟我来。”

他们在谈业务,都是说一些什么‘品类’、‘开版’之类的话,考察团的人听不太懂,但也知道是厂里的公事,便各自离去,有些张罗着去逛夜市看戏——许县的戏台来了一支唱采茶调的江阴戏班子,刚才就有人提到了。有些则是要回去再洗一个澡,便早点安歇了。

小曹和小曲因此顺理成章地落了单,今夜月色明亮,许县码头边上,颇有一些年轻男女正在徘徊——现在,许县的城关早就延伸到码头边了。这一路都是城区,虽然没有城墙,但买地的活死人,对于城市的安全还是很有信心的。就算不是上元节,也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小曲便随意指了一处月色明亮的地方,让小曹和她一起走过去,语气严肃地道,“曹技术员,虽然你是借调来的,从组织关系来说,不归我管,不过,这一次出差,我们应该也是有共识的——技术上,我不说话,你来发言,除此之外还是我来做负责人,你有意见吗?”

小曹自然没有丝毫意见——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钱都在小曲那捏着呢,他就是去做防水雨布报告的,什么住宿、差旅,到了当地后和兄弟单位的应酬……这些他才不要操心呢!他有些不可思议地问,“不是吧,难道我刚才若是去和黄姑娘搭话,就会对厂子不利了不成?”他又感到有些弄不懂女人的逻辑了——没想到连小曲这样我行我素的买式女娘,都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时候。

“好,既然你没有异议,那我现在完全从公事角度出发,问你一个问题——金娥姑娘和黄姑娘,这两个姑娘,你到底喜欢哪一个?”

所有人都叫谢金娥为金娥,这是因为现在买地姓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许多人对于直呼‘国姓’还是心存敬畏,小曲的语气仍是极严肃的,但小曹已经完全迷糊了,“什么?啊?我喜欢哪一个?”

若是要他在两人中选一个更有好感的,那当然不是选不出来——就是两只猫都能说出比较喜欢哪一只呢,但要说小曹对这两个姑娘有什么更进一步的心思,那他可完全没想那么多!小曹今年才十九岁,距离婚龄还有六年,而且,和所有十九岁又痴迷于技术的少年一样,他完全看不出自己有什么必要成亲——成亲有什么好的?

在买地这里,要成亲,首先要把自己的条件写在一张纸上,贴到婚介所去,接受万千人的审视,还要一个个地和婚介所介绍来的女娘见面,彼此讨价还价地写婚书,婚书往往有一本书厚,而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只是为了有个人一起躺在一张床上睡觉吗?小曹是有些不以为然的,固然,他也能从女子的交往中感到愉悦,但这愉悦恐怕未必能比得上攻克技术难题的刺激,因为难题固然难,但它不会改变,只需要不断去学习和挑战就行了,解开之后还能获得极丰厚的回报,而女人——女人实在是很难理解的,就算理解了,又有什么报酬呢?

再说,和女人的交往还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没到年龄之前,发生关系实在是很有风险的,到了年龄之后,哪怕是结婚之后,发生关系也依然是危险的——发生关系会生产孩子,生产孩子就意味着六个月的缺勤,既然如此,那小曹短期内就不想要孩子,他也当然不想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