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这个要求的买活军,一下就成为他们最憎恨的敌军了,无数生吃人肉、银乱妇女之类的罪名,也都随之被附加了上来,但其实,这些骇人听闻的犯罪故事,倘若没有‘分家迁徙’这一点打底子,反而不能激起他们的愤怒,只能激起他们的恐惧,只是因为买活军一定要分家,这让他们本质上就显得极为邪恶了,农户们才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他们附加着话本里妖魔们的罪名。
“那还有假的?亲眼见着的,一个滴滴小的孩子,不过是两三岁大,拿在手里就撕成两半,分着生吃了!”
这样的故事,在庄子里是很受欢迎的,也越发激起了壮丁们对买活军的痛恨,他们已然认为壮丁们抵抗买活军的行为,是弘扬正义的善举,并且因此有了一丝为天地良心而战的使命感。他们是愿意为了天地正气献出生命的,只是着急于不知该怎么和敌军作战,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还留恋小家温暖的阿财,自然受到了兄弟们的鄙薄,大家用玩笑话来表达着真实的态度,而阿财很快也感受到了这种气氛,不得不大大咧咧地表现出‘大丈夫建功立业第一,妻子不过小事而已’的慷慨,这才让这个小队重新接纳了他,于是和谐的众人便很快汇集到了门口的队列中去,听了族老的一番训话,又发下了一些干粮作为补给,便一起往山外走去了。
“这是要去哪?”
走了大概一炷香时辰,新庄的队伍也汇集进来,队伍一下就显得很壮观了,不过大多数人还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族老没有说),并且因为逐渐离开了熟悉的地盘而有些不安,不免交头接耳,轻声地议论了起来。
“去阅兵!”
消息灵通的人总是何处都有的,很快就有人探头过来低声说,“守备和使者谈崩了,使者既不肯不分家,也不肯让他继续领军,守备说那还投降个毬?不如拼到底!但城里守卒不够,现在要把各家的儿郎都集中在一起,阅兵以后选出两千人来,进城去守城,剩下的人回各庄上去守着,守城的人可以吃皇粮,立功了还能保举出身,说守备从知府那里要了好几百份空白的保举文书来,有功的立刻保举,以后就是有散官的人了,可以不应徭役不交税赋——回乡去的,什么也没有,皇粮也没得吃!”
其实,没得吃皇粮不算什么,因为族里不会让他们饿着肚子守庄子,而且农户们还是想要守卫自己的家园——再说守庄子不耽误干农活啊!他们对敬州府是很陌生的,并不愿意浪掷鲜血,要不是有‘保举出身’这块大饼在前头,十个人里十个都想回庄子里去,但‘出身’这两个字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范举人说来不也是因为有了出身,才突然发达起来的?没考上举人以前,他家不也就是普通的族人农户么!
阿发、阿财这个小队也立刻兴奋地议论了起来,只有阿财一听这话,就想要回家去,其余人都还是想被选去城里拼一拼的,他们且还悄声议论着马守备的心理,一致认定:分家只是让范家这样的大族抵抗到底的理由,马守备肯定是因为使者不让他继续领兵,不给他封官才决定坚守到底的。甚至还有人因此嘲笑使者的愚蠢——连骗都不骗一下的吗?果然,所有的敌军都是又凶残又愚蠢,很多轻巧的道理他们好像完全都不明白。
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打了,愚蠢的敌人总比精明的敌人要好,队伍的士气虽然随着他们远离家乡而越发衰弱,但还能保持基本的平稳和乐观,大家拖拖拉拉地走了大概三四个时辰,在路边稍微歇息了一下,天色将暮时,便走到了敬州城外的一片山坳里:这里距离敬州府就只有五里路,基本算是敬州的后山了,山坳里因有一条大溪,水季有泛滥的可能,一泛滥起来,山坳所有田地都会被淹没,所以是没有田庄的,只是偶有一些附近的农户会过来撒点种子,今年这里地还硬,上头的野稻子现在都被人拔去了,山坳里处处可以见到篝火的青烟,其余庄丁们都已经到了。
今晚他们就在这里过夜了,第二日早上,马守备和庄主们、族长们会从城里过来阅兵,同时拣选人手,选中的走五里路去城里也方便些。大家对这安排并没什么异议,到划定给他们的地方,一歇脚大家就急着去上厕所,很快山坳里便处处都是便溺的臭气——这些农户哪里知道要安排厕所?
当然了,水也是没有的,很奇怪今年雨水并不少,但这条小溪却几乎是断流的了,范阿财转悠着去找水时,便听着大家议论,会不会是春天时附近山崩,影响了小溪的水流,如果以后溪水不从这里过了,山坳里或许陆续可以开发些旱地——主要看能不能打出井来。
这里距离范家田庄,已是很远了,因此阿财听得心不在焉,只是记挂着家小,此时天色已晚,原本搬在山谷里的大缸中,饮水已经见底了,阿财想要出谷去取,到了谷口却被拦下了,城里精兵把守着,把谷口用栅栏拦了起来,还呵斥阿财道,“乱跑什么?难道是要做逃兵?”
看来,这荆棘扎的拒马,是为了阻挡逃兵啊……阿财心里有些被辱的气愤,但也不敢和军爷顶嘴,只好郁郁地退了回去,却又觉得口舌发干:他们其余人出发时就灌满了水囊的,这会儿还不想喝水,但阿财素来是头水牛,这会儿已经觉得焦渴了,又因为隐约受到兄弟们的排挤,也不想去讨水喝,便索性在山坳里转悠了起来,眼珠子一转,寻思着要去小溪上游看看——就不信小溪已完全改道了,多少总有些残流可以解渴吧?
他们这样靠山长大的农户,爬陡坡是在行的,眼下暮色已深,山谷里乱糟糟的,到处都是庄丁说话走动,也无人留意阿财,他三两下便爬到了山坡密林后方,循着水道的痕迹往上走去,不多时就听到水声潺潺,当下立刻跟着声音而去,在密林中攀缘躲避,很快便绕到林子后方,却是乍然见到水光粼粼:原来这小溪根本没有改道,只是山崩时大概这里也崩落了石块,巧合下竟然形成了一个堰塞潭。
阿财见有如此多水,一时根本没有多想,只是大喜,正要上前取水时,却忽见火光点点,似乎有人从远处执着火把走来,他毕竟是个农户,胆子也小,当下立刻就缩到了树后头,想道,“我可不能让人逮着了乱跑。”
到了此刻,他还是没有悟到这帮人要做什么,甚至都不敢往外看,只是等候了许久,听到那里悉悉索索,不知在做什么事,后又听到有人用官话交谈——偏偏阿财却听不懂官话,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如此细碎折腾了大概一盏茶的功夫,只见得远方火光乍亮,好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接着便是闷雷一样‘轰’的一声,哗啦啦的水声随之响起,紧接着越来越大——直到这一刻,阿财才逐渐明白过来,大张着嘴说不出话,心头一遍遍地喊道。“中计了!中计了!”
“一山谷的人,大几千人——阿发、阿忠他们,全都要被淹死了!”
第616章 惨案之后(上)
“大几千人, 全都淹死了?!买活军天命若此?!”
虽然是六月天,正是最炎热时候,但林老爷浑身上下还是一片恶寒,还没等家丁回答, 便立刻双手合十, 虚空祝祷起了自己常拜的南极真仙, “真仙保佑哦, 万邪不侵身——全都死在那个大溪坳里了?”
“死了九成有的!也逃了一些回来, 还好千户老爷和几个族中的大老爷都不在, 但城里的府上也颇有些丧事的,这会儿都赶着去棺材铺预备丧事——小人从城门口回来的时候, 知府正派人到各府去召唤, 应该一会也要来咱们府上了——这么多人都死在大溪坳里,得埋了啊,不埋出了瘟疫, 城里可没有好的!距城也就五里多的路呢!”
这倒是真的, 林老爷原本对于这惨事的畏惧,立刻转化为了非常现实的担忧, 他点了点头,忽然一迭声地说,“那草药也得涨价吧!林三,林三, 你赶紧的去生药铺说一声,把门板给下了,草药先别卖,等我从府衙回来了再说!”
自从潮州方向以及各县治的消息传来,敬州府的米价第一个就应声上涨, 百姓们中有储存的还好,家无隔夜粮的苦哈哈,嚷着日子过不下去已经不止一天了,还好这里是岭南,如今天气又渥热,穷人还能砍芭蕉裹腹。城中米铺后头的大姓赚得盆满钵满——其中就有死在大溪坳的那几家大姓,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大姓必定有大量土地,他们也就能开得起最大的粮铺,并且有资本来确定城内的粮价。
就像是范举人,他族里家里加在一起,百顷地那都是往少了说的,仅仅是范家一家的出产,就可以给敬州府吃上一两个月的,他又是官身,不自己开个粮铺,消化每年多余的出产,难道把这钱给别处去赚?自从买活军的使者入城,半个月以来少说就多赚了二三百银子,粮铺嘛,旱涝保收的事情。像是林老爷府上,他们族里主要还是经商,就开不起粮铺,只能去开生药铺、凉茶铺,赚些辛苦钱,所以城外的消息传来之后,林老爷是一惊、二惧、三忧、四——
四也不敢立刻就喜,但还是做好了发一笔小财的准备,若真有了瘟疫,那就要看风色了,倘若城内局势还可以,马守备等人脸色还算是好看,那他就准备蹭局势发发财,事后孝敬一笔钱财给上头即可——倘若没有大溪坳的事情,这笔钱多少得给范家、吴家等大户送点,但大溪坳一事过后,这五户人家可说是元气大伤,敬州府唯一的武力就在马千户手上,那他就准备把这笔钱送给马千户,免得自己被治个‘囤积居奇’之罪。
怀着这样隐秘而不可告人的企图,他很快去了府衙议事,并且没有回家,而是被素来友善的友人,请到自己家后院的凉亭中,大家都宽了外袍,只穿着心衣,一边挥舞着蒲扇,一边喝着苦涩而有回甘的凉茶议事:敬州这里六月就是这样,热起来让人恨不得扒了皮,林家这样惯做生意的人家,都是入乡随俗,除非面见知府,不然也是和街边汉子一样,袒胸露乳的,这里又无冰,只能通过如此来解暑,能喝点井水里吊着的凉茶,已是富裕的表现了。
“诸位,如今城中局势如此,且先不去计较大溪坳一事了,只往前看,都是心腹弟兄,大家说说,咱们敬州这里,前路究竟该当如何?”
先开腔的老爷也姓林,是林老爷的远亲族兄,在座七八人里,有许、陈、张、郭各姓的,却偏偏没有大溪坳受损严重的当头五家,范、吴、姚、曾、罗。众人提到昨夜的事情,也并非都是惊魂未定或者同情唏嘘,多有不为所动,甚至还笑嘻嘻的——
四五千人,一夜死去,这数字听起来当然骇人了,但除了亲人以外谁也不会感同身受,这年头谁不是如此?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之前听说敬州下头县治械斗死人,一死就是几百时,州中的百姓不也是津津乐道,当做一桩新闻来说,少有人唏嘘悲叹的么?各县械斗的死者,加在一起说不得也快五千了,不见得有人中午少吃一口饭的。
五千这个数字,一般的百姓听过就算了,压根不会去想象到底有多少人,而对座中许多人来说,虽然能够想象到规模,却说不定还暗自称愿呢:这五姓人家人多势众,仗着人口没少飞扬跋扈,虎口夺食的,有些钱,他们家赚了,就有别人家赔钱的,说不得这就是多行不义的报应!从今日起,这五姓人家反正算是完了,壮丁几乎全死完,已经直接退出了敬州府顶级大族的行列。
如此,这不就是余下这些兴旺姓氏的机会么?自然了,此时还有敬州城的危机未解决,前方的事情千头万绪,还远远没到分食肥肉的时候,不过众人的情绪还算是很轻快的——都打听清楚了,买活军要的就是分家毁屋,住在围龙屋里的大族得迁徙,这个诉求,压根触动不了此处这些乡绅的核心利益,因为他们自家是早已摒弃了围屋制度,那么余下的无非就是大族分家而已,都不用迁徙,这么一来就好接受得多了,买活军入城,那就入城好了嘛,大不了就是族里分个家,把土地卖给买活军,其余一切如旧,甚至还只有更好的!
这五千人死得好呀,他们不死,城中坚守的呼声就下不去,州治周围村寨抵抗闹事的苗头就不会消失,最关键的是,他们不死,敬州府就始终都有守住的希望:五千多的乡兵,一半守城,一半守家寨,又是在山区,还有大族支援粮草,在分家迁徙这种让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的条件面前,如何能不尝试着守一下呢?
而一旦要守,难道他们还能力主投降吗?少不得也是要跟着捐纳钱粮的——甚至因为这五家已经出了人了,其余的乡绅就要额外多出钱粮,细算下来也是伤筋动骨的支出,还不能不出,不出那就是心怀二志,不等买活军到,乡兵就先把你家收拾了去,查抄出来的钱粮,正好用来充做军需,所以,手里有兵的人要守,拖家带口的人是不能不支持的,很容易城内就显得花团锦簇、万众一心。实际上,到底心里想不想守,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当然了,如果最后的结果是守下来了,那么花掉的钱粮倒也还算是有点回报,他们也未必不会高兴,但现在,情况不同了,选择好像重新回到了这波次等的士绅们手里,人数最多的坚守派忽然间全灭了,且死得这样蹊跷:城中已经是众说纷纭了,不乏有人说是谢六姐降下天威,诛杀‘真老母教’的,颇为引起了许多百姓的恐慌。这些去衙门的老爷们知道的则比较全面——选择大溪坳阅兵,其实是必然的事情,之前马千户就提到了,可以在大溪坳扎营,勘察城外的动静,和城里也有个呼应。
但,今日回头看来,大家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马千户也有手下逃出来,去附近山里借宿,和主人家猎户一说,才知道其实大溪坳的溪水并非断流,而是在去年的山崩之后,被落石堵塞了,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堰塞潭。而且不止是那条大溪,山中不少溪水都是断流了,一道堵塞了过去——原来这条大溪是韩江支流,其水流量岂能小视?这也就难怪发起大水来水势汹涌,往往把整个山谷淹没了。
那么多水,其实随时都有可能崩破了堰塞石,往下游宣泄的,却又不巧,那一日几千人进来,光是行动的脚步都把地面跺得晃动了,大概是因为如此,石头终于被崩破了,才酿成了这桩惨案。却又恰好出口被人封了——怕逃兵。石头堤坝一崩,水冲下来时首先就夹杂了无数落石,泥石流一般,当下就淹没了数百人,活下来的都是在出口附近的,也比较机灵,知道栅栏设了以后很难搬开,都是立刻从栅栏附近爬坡逃掉了的。
这些人回到城中一说,城里人哪有不惊骇的?都道是六姐发威了,否则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其实说实话,这个巧合也确实让人心里打鼓,觉得解释得有点牵强——怎么样好像都还是六姐发神威,更有说服力一些。只是官府毕竟还要勉强撑着,不肯承认敌人的神异而已。
实际上呢?别说五大户了,今日会面时,马千户的脸色都是不好看——他也有精兵数十折在里头了,众人此时议论起来,都是说道,“我看马千户本来功名心切,一定要守的,如今也灰心了,敌人凶威如此,守一时还可,能守一世么?若最后是守不住的,那还不如不守,买活军又不杀人,守起城来还不知道要死多少呢!”
大家都认为,大溪坳之事对于马千户是个沉重的打击,也有人说马千户提到了‘守到最后一人’之类的话语,而这样的话自然让人不寒而栗的:守军要守到最后一人,这对当地的百姓其实不算是什么好消息,因为守到最后一人之前就意味着城里其余人都死了,而死亡的方式是很存疑的——军粮够用吗?百姓们要吃粮吗?
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百姓们又不吃粮又能为军队提供军粮呢?自古以来,凡是改朝换代的时候,军队都是常吃人的,这些事情以前一向是长辈们随口讲古时的故事轶闻,但现在随着局势的进展,好像突然间成为了士绅百姓需要面临的真实威胁了。
当然了,百姓们未必知道马千户的决心,如若是知道了,应当是会以极大的热情要逃窜去的,但现在城门又关了,所以很可能买活军还没来,城里已经极乱了。这群士绅坐在一起,议论来议论去,不骂买活军,也不谈玄论怪,说来说去是最务实的,和前途最有关系的话题,并且迅速的达成了一致。
——如果说,昨日大溪坳里死的是一百人、两百人,哪怕这一两百人是范举人这些族中的首脑,他们的立场都不会如此容易的统一起来,总会有人瞻前顾后,又想守又想降。因为大姓的壮丁还在,这些兵力依旧是可以被组织起来迎敌的,宗族里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也会让各房头陆续有英雄涌现,振臂一呼要求守城。正因为昨夜死了五千人,而且几乎是城里能挤出的绝大多数乡兵力量,现在,最摇摆的人也坚定起来,他们迅速的统一了态度——这城守不了了,接下来要尽一切力量设法促成投降。
“马千户手下还有二三百精兵——虽然用来守城是不足够,但城中百姓还能挤出数百……还有我等府上的家丁,凑在一起榨干了也能有近千,又有那些小村寨里的壮丁,凑凑两三千的人还是有的……他想守,还是能凑出人来的。”
这么说不是为了给守城找信心,而是指出投降最大的阻碍马千户,或许还拥有抵抗的雄心,必须设法解决,林老爷分析道,“虽说是能凑出人来,但已嫌勉强了,城里人狡诈,不似田户肯卖命,田户呢,只肯听族中长辈号令,对其余村寨的乡兵,不肯互信也不能合作,千户老爷使唤起来也觉得束手束脚,他心里只怕也知道是守不住的——今日我拉他出去,借生药铺的话试探了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