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346节(2 / 2)

也不要以为他们只在家门口, 最多是去身毒溜达一圈,没有离开东南亚, 这会儿距离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时间还是比较近的, 而且各州县还没经历战火,资料保存得是很齐全的,买活军是直接问敏朝衙门要的历史记录,有大量文档证明,远航船队至少去过两到三次东非,最远甚至还到达过莫桑比克——甚至他们还保存了粗略的海岸地形图, 把这片陌生的西土给标注了出来!

虽说地图本来是最需要保密的战略资源,但也分在谁手上了,对买活军来说,这份老海图也就只剩历史意义了,因此, 敏朝那边还是很痛快地把封存文档开放给他们,赠送了一部分原件,余下的也允许买地拍照、誊抄——

有个和民生关系不是太大的题外话,那就是以营建博物馆为契机,买地和敏朝是有一些文物古董数字化的合作的,在这件事上,翰林、礼部都出人意表的配合,尤其是《永乐大典》数字化这个项目,是少见的没有引起朝中丝毫争议,参与者都戮力同心,甚至还有许多人想方设法想来掺一脚,出人出力的合作案。

这话是有些扯远了,但朱利安等人如果只是去非洲老家探情况的话,三年多时间,怎么都该返回的了,这几艘船迟迟不返,多少也让人有些担心起来,自从去年开始,云县码头就有不少黑大汉时常过去眺望——会不会是出事了?在海上遇到飓风了?

毕竟,朱利安船队是完全以黑人为主的船只,虽然各岗位的水手都是有经验的,但毕竟船长还是第一次不由白人担当,别说汉人了,其实汉人倒是还好,倒是那帮黑大汉自己,看到船队久久未归,都是犯起嘀咕,就怕是船长没有远洋航行的经验,把船队给带出事情了。

就算从此不再回返,对政权来说,也不算是什么大事,远洋船队可以一支一支地往外派,数目多了,总是有人能到达彼岸,并且成功地和买地建立起联系的,但朱利安船队的杳无音信,的确是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买地现在是完全无力去影响到这么遥远的分支政权的,朱利安一行人在东非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完全由他们自己说了算,谢双瑶想要求证非常困难,这是以年为单位的传讯时间——就算是对讲机,在这个距离上的传信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不能当做是常见的沟通储备。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支持买地的大商人出海去开拓全球?这都不是养虎为患了,这是割肉饲鹰啊,这和李魁芝去虾夷地还不一样,李魁芝那是变卖家产,去了就基本不会回来了——通信手段也一样制约着他,李魁芝去了虾夷地之后,基本是不可能还有船队常年在买地、南洋做生意赚钱,还听话地把利润不断输送回虾夷地去的,他只能立足于虾夷地,和东瀛、买地做生意,管住这一块势力范围。

在谢双瑶的预计中,李魁芝可能会去找东瀛的麻烦,从东瀛获得一些白银来填补自己的财政亏空,否则她是想不到李魁芝该如何支持虾夷地建城,包括远航去黄金地站住脚跟的巨大花销。不论如何,他反正是在买地之外活跃,也不会有任何人觉得谢双瑶需要对他的行为负责——这都是买活了脱离出去的人了么,这一点在大义上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谢双瑶并不是很信任李魁芝的道德品质,她也不能动用自己常年来积累的良好名声为李魁芝背书。

但,倘若这个年代的东印度公司,是买地大商户和衙门联合成立的呢?假设第一任东印度总督就是……嗯,就拿范十三娘举例好了,就是范十三娘呢?那范十三娘的一言一行,谢双瑶可就没法推脱了,她在买地的生意可没有收歇,这就是买地的活死人,他们在海外作的恶,多少都要算在谢双瑶头上。

小徐说的,“若是有利润压着,朱利安早就回来了”——这其中的道理是不错的,但他毕竟是从小在秩序还算井然的敏地膏腴之地长大,他没有谢双瑶这么深刻的认识——如果有利润的压力,朱利安或许早已回来了,但他可能会带着一船舱敌对部族的同胞作为奴隶回来,因为这就是非洲目前唯一有价值的商品!为了获取利润,他没有别的办法!

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资本……百分之三百……谢双瑶认为这句老生常谈的话属实是至理名言,因此对于这个口子,她非常的为难:不答应的话,这种事其实是没有所谓完全准备好一说的,想要万事俱备再出发,那就永远不可能出发。

在买地官府腾出手以前,就已经多次派遣船只到瞄准的战略开拓地区去露面、交际,慢慢渗透,这才是正确的做法,也是谢双瑶一直以来采取的方针。那这就需要给大商户开口子,不给他们许诺开拓的利益,凭什么让他们不断的赞助远航船队,往水里扔钱?可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那其实就是透支了未来的信用,未来的政府和民族,有可能也会和她那个时代的白人一样,背负历史上的累累血债,对社会造成重负——天下真没有免费的午餐,只看付账的时机什么时候来!

归根到底,这还是个底线问题,谢双瑶的底线就像是涟漪,也像是山峰,那必然是以华夏本土为核心,往外,随着自己控制力的减弱而逐渐宽泛。在华夏本土买地,奴隶制、一夫一妻制、禁止皮肉生意、禁止暴力犯罪等等,这些都是不容触犯的底线,她对自己的施政行为也有很高的要求——她是想要打新时代战争的。

可到了南洋,南洋土番这边,一夫一妻制、皮肉生意、同态复仇什么的,口子就都打开了,甚至奴隶制也没有管束得那么严格,一些丛林中的部落,他们的存在形式,买地这边暂不会多嘴多舌,谢双瑶当然更不会去纠结争霸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了,那边的社会形态还没进展到那一步呢!

再往外,到了虾夷地、黄金地那样的地方呢?谢双瑶的要求就更低了,譬如李魁芝如果为了掠夺白银,去打幕府的石见银矿,谢双瑶肯定是不会干涉的,她对李魁芝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得伤害华夏人口,要再加一个的话,就是不能过于残忍,搞些反人性的东西。

杀敌就杀敌,拿下之后好好治理就行了,确保活下来的人,慢慢把日子往好了过,比如说,东瀛百姓视大米为珍馐,为了一袋大概十几斤的大米,是可以雇佣不少武士去拿生命冒险的——那李魁芝拿下石见银矿和周边的藩属之后,如果让百姓三五天能吃顿杂米饭,开了肉食禁令,让百姓除了野菜之外能养鸡捉鱼,除了海鲜咸鱼之外,一个月可以见一两次荤腥……那不论他们在名分上是不是亡国奴,李魁芝会不会规定他们比汉人低等,或者也选择买地这里的民族融合政策……谢双瑶都是懒得管的。

甚至,更往极端了说,如果李魁芝到黄金地之后,联手本地的土著、黑奴,反过来对白人移民展开赶尽杀绝,制造血流成河、一村一镇的大屠杀,把他们从黄金地完全赶出去,剩下来的死忠派都杀绝种了……那又关她谢双瑶什么事情呢?黄金地距离买地已经实在太远了,她现在根本无法对那里造成什么实质上的影响,对该地的道德要求也就只有一点了:不管你怎么闹,别犯到我华夏的无辜百姓就行了,在其余的事上,她的道德标准就宽泛到不能再宽泛了,地球另一端的事情,和她有啥关系,压根就懒得操心好吗。

具体到底有没有关系,是否掩耳盗铃,这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反正谢双瑶绝不会自己用道德来绑架自己,同文同种的同胞都不行,更别提大半个地球之外的事情了,但这种弹性的标准,有个前提,那就是出去的人的确是出去了,名义上和买地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而且能拿捏住一定的借口,这样才方便后续的接收和仇恨消融。

譬如说黄金地,先过去把白人移民赶走嘛,然后把汉语一教,这土著和华夏人长得那么像,会不会就是殷商遗民的后代呢?等李魁芝经营数十年之后,买地这里,内燃机轮船——最次最次,蒸汽机轮船也发明出来了,频繁、稳定的跨海远航成为可能了,到时候把黄金地建设成和买地往来频繁的华夏政权,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吗……至于和白人的血仇,有殷商遗民土著在,说破天了那也是买地的道理。

至于石见银矿,那借口就更好找了,虾夷地现在还无人居住,虾夷土著人数不多,且还受到东瀛本土民族的迫害,没有只许你来,不许我往的道理,李魁芝愿意和虾夷人友好相处,帮着他们攻打东瀛,又有什么不对呢?总之,只要有借口,生活又比从前好了,仇恨还是很好消弭的。其中在华夏本土属于破底线,甚至是大犯法的事情,也能很好地过渡掉,真有什么事情是非常过分的,那到时候买地的官兵直接把主事者杀掉再摘果子就好了。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不能从压榨本地百姓中找到利益链条,要让他们完全根植于移居的土地,结束和买地本土的生意,这样才方便买地的衙门拿捏他们——李魁芝你要给百姓吃大米,要不要买地的高产稻种?

要的话,买地要求你保证治下百姓的民生,你敢不敢不做?但如果范十三娘在本土自己就有商社呢?那你不给我稻种就不给好了,高产稻种是多庞大的买卖?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上万斤的育种留种,一处地方少个百把斤,你买地衙门能察觉出来?查不到那我就永远都有高产稻种可以种!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在就在发生的现实,环买地区的高产稻种黑市贸易非常活跃,虽然也不乏骗局,但每年总有一些真种子是流过去了的,让很多政治上和买地保持疏远的州县,在不接受田师傅、办事处的情况下,还能保证自己的粮食产量有所提升。就算没有田师傅指导,这块地未来的产出潜力下降,但至少这一季度的收成是能完全保证的。这还是环买近处,若是远洋呢?稻种流出更加隐秘无痕,包括种种敏感的先进生产工具,偷偷走私出去,衙门未必能及时发觉得了!

从这个角度考量,远洋航行应该采取更严格的报备制,才能控制住航道,垄断和本土交流的渠道,以此来卡这些开拓势力的脖子。但如此一来,远洋开拓都无法开局,这又是一个逻辑上的悖论,也不符合谢双瑶鼓励航海,改易民风的大政策。谢双瑶盘了一晚上,盘得眼都花了,包括智囊团也都是一杯杯的喝茶,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峻:这口子还真不能开,至少不能如小徐建议的那样敞开,就算要开也是要有限度的开一个小口子,随时都能收拢,万不能让本地的大商户出去胡作非为,到最后,信誉上的债务还要衙门来帮着背。

“不如这样,目前还是用政审分作为诱惑,结合钢筋投资……不,不行,不能把这两个生意结合在一起,一个和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又牵扯到开疆拓土,双方涉猎的话,简直就是在养……养军阀……不对,养财阀!”

财阀这个词,终于无师自通地被智囊团灵机一动地重新发明了出来,“这样,目前暂时以‘验证全球地图’为号召,发起航海活动,以探明天界地图所载的无人区矿产为主要目的,以矿产分红为诱饵,诱惑民间资金造船出海——探明的矿产,与衙门合作开发,双方分红……以政审分为评估制度,随机派出侦查员,运用多种手段考察、记录开拓中的敏感行为,有控制、有底线、有道德地进行少争议、少冲突、少杀戮的节制开发,首先就从虾夷地开始,让李魁芝做个试点——”

“第二个开拓地,不妨就定在目前荒无人烟,矿产却是丰富,距离我们也相对更近的南方大陆——袋鼠地,在这片大陆上,土著人数并不多,几乎不存在战争可能,尤其是记载中的矿产之地,更是人烟稀少,几乎不可能和土著产生什么冲突,同时又也能印证天界地图所载的矿产资源,是否对应于我们这方世界,若是开发得当,五年十年后,还能缓解本土预计会酝酿出的铁荒……如此面面俱到,各全其美,六姐以为如何?”

袋鼠地啊……确实,论到资源丰富,这块地方是数得上的,同时人数也非常少,而且在这个时点,也还完全没被白人染指,如果要试点开拓,这几乎是个完美的选择。

——好处是尽有,坏处就是这块地方的确不好住人,矿产开发勘探的时候,工作人员是要吃大苦的,估计也得减员,也是因此,这里只能是流放地,官方是不太好组织移民过去的,比起来南洋至少富饶些,除了湿热以外毛病也不算很大……

最大的一个好处,当然是袋鼠地距离华夏本土,至少距离南洋相对是很近的,无线电通信会更便捷,也意味着开发更加可控。谢双瑶几经思忖,也点了点头。

“确实,这个点选得不错。”

她重重地在袋鼠地上画了一个圈,“走出亚洲,民间船只探索全球的第一步,就定在袋鼠地了!”

第706章 虾仁云吞竹升面 羊城港.谢双瑶 年花……

开拓袋鼠地, 这大方向算是定下了,后续则是将其落地的种种细节考量,当然, 这里的工作量是不会有开拓南洋那么大的, 毕竟,开拓南洋是官方主导的行动,其中要考量的东西太多了, 袋鼠地的矿产勘察,只是开放给民间资金的话, 商社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样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还不用官府操太多心——放权都是有两面性的, 全都官府管有时未必是好事, 刺激一下民间资金的活跃性,有时候真是能感受到其中的好处。

一个晚上,定下了和民间资金有关的两个大事, 估摸着也能把这几年来积蓄的巨额财富消耗一大部分,让货币重新进入循环, 谢双瑶对今晚的工作效率还算是满意的。散会后再稍微运动一会就睡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 一身是汗,一掀开被子,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羊城港这里就是如此, 虽然是月份上是隆冬, 前几天还要穿夹棉袄,但暖潮一来,一天之内升温到二十多度的都有, 这一点福建道感受还不算是很深,至少闽北那里比较少见,但在广府道就完全是家常便饭了。

“鸡冠花、桃花、雪柳花最高洁啰——菊花都有,买一盆菊花好过年!”

一推开窗,墙外的叫卖声便传了过来,农历新年快到了,五羊门外的称花渡头,要比往常热闹了数倍,挑着花篮卖年花的小贩,操着纯熟的本地白话,熟练地喊叫着吉祥话,喊了几遍,大概是看到了他认为的外地客人,叫卖声一顿,便又换成了生涩的官话,“花——那个——那个香的嘛!价钱又不贵!买一点菊花很吉利的,菊——吉,吉花来的嘛!”

谢双瑶听到他对菊花的推崇,不禁微微一笑,觉得很有趣——其实在菊花被赋予丧葬用花的刻板印象之前,它是当仁不让的吉祥节庆花,尤其是在广府道,更是推崇菊花,对于万寿菊更是喜爱有加,认为名字相当吉利,被小贩用来做主要的招徕,这也算是古今鲜明的对比了。

“菊花来一盆吧!”

隐约也能听到那被兜售的客人,瓮声瓮气的回应,这一点谢双瑶是知道的,为何小贩的官话学得这么快?因为随着整个广府道被买军拿下,原本福建道的活死人自然也是大范围南下,介于买地长期接受北方流民,活死人中世居南方的土著比例其实并不高,这些北人到了南方,比羊城港的自己人还爱买冬花!

习惯了北方滴水成冰的冬天,他们非常喜欢如今这四季如春的暖和气候,什么怀念北方的暖炕,这是没有的事情,能在十一十二月,买上一盆鲜花摆在屋里,那才叫做享受了,在北方只有千里挑一的大户人家,有这样的享受——北方的反季节鲜花肯定是洞子货了,一盆卖到二十多两银子也不稀奇。

现在,五六十文便是一盆喜庆的万寿菊,又或者是月月红,这样的花销人人都热衷,也就难怪卖花的小贩官话说得最好,以及在羊城附近,栽培花木为主的那些乡镇,最是顺服,融入得也最是快,称花渡头也是羊城内河港口内,最先重新热闹起来的地方了。

至于其余地方,包括其余行业嘛……和福建道一样,也是分了地方,比起南洋、吕宋、鸡笼岛那样一片白纸的沃土,福建道、广府道的消化和发展,都体现出鲜明的地理依赖性:福建道除了谢双瑶起家的闽北,就数闽东、闽南消化得最快最好,穷山恶水连着广北的闽西,客户人家一条线,对买地的抵抗力最强,还因为桀骜不驯被立威了,这其实和地理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地理险恶,必须抱团,所以王化不通,也因为地理险恶,教化不变,遂成为消化上的老大难,想要完全精细化统治,那就得给修路,否则注定是常常会出事的问题地区。

广府道这里,也是如此,北部客户人家势力群,动荡持续了两三年,如今仍在混乱之中,大规模的迁徙,小规模的冲突、镇压,都是常见,现在还有大量军队在山区驻扎着练兵,同时也是震慑、扫荡不服从的百姓,可想而知当地的经济注定受到严重影响。而羊城港这里,却是依托着和南洋的船只中转,带挈着周围的港口一道,迅速恢复了太平,甚至客户人家的迁徙,客观上也帮助当地经济繁荣发展——这么多人、这么多船要从港口过呢!光是客运带来的人潮,都够港口的百姓吃的了。

羊城港这么一团繁华依旧,再往南去,那边就是和云贵高原接壤的地方了,有很多土番生活,也受到客户人家迁徙的影响,对买地的戒心尤重,买地拿下广府道已经一年了,才勉强看在高产稻的份上,逐渐和衙门靠拢——不要以为广府道就全都是富庶丰饶之地,粤西诸地有个很大的悖论:沿海港口地薄,而内陆州县虽然收成不错,但也是山区,交通不便,想把粮食运到港口都难。

而且,这里自古以来便是瘴疠蛮凶之地,殊少王化,住民和粤东羊城港那里还不是一拨人,专说自己的土话,如果说客家人野蛮抱团,粤西土著就比客家人更蛮横百倍,粤东人自古是很看不起粤西人的——都是罪民流放之后,讲不通道理,动不动杀人,天生的坏种!?这样的坏种,自然在农耕文化上,和粤东各地是无法相比的,有些地理交通实在不便的地方,农耕工具、知识,落后一两百年都不稀奇,而他们的日子竟也还能过下去,因为这里气候暖热,还是较容易有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