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481节(2 / 2)

高楼大厦、电器、蒸汽机、纺织机、万国博览会、沥青水泥马路……这些所有的见闻,让他们惊叹万分,这是的确的事情,但是,使臣们同样也在一片勃勃生机之中,看到了潜藏的混乱,和没有因为这些所改变的那些人性,这些没有变化的东西,也一样滋养着他们心中的希望,似乎看到了买地在繁华之中暗藏的危机,看到了他们所推行的那套荒谬的规矩,和世界规律、人心本性之间所产生的不协……

这样在暗地里滋长着,无法被公然谈论的,一点小小的,对未来的展望,让他们还能维持着基本的理性和尊严,甚至也从这一次造访中得到了不少好处:别的不说,光是万国博览会的安南展位,就让阮、郑两家,彼此同仇敌忾,生出了一定的战友之情,对于安南这个国家,似乎也更加认可了——至少,他们对占婆国申请独立展位的事情,都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反对。这样,阮、郑放下仇恨,携手共治安南的将来,似乎又多了一丝可能。

然而,这种隐秘的喜悦,不屈的希望……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买地开始为他们的阅兵式进行彩排之后,完全地覆灭了,这给使臣们带来的打击,比这座辉煌的城市,要大得多了!

再辉煌的城市,也有覆灭的一天,阮福清等人都精通汉学,他们深知,糖代的长安,其繁华的程度,和同时代的其余城市的差距,甚至要比羊城港还来得更大,但又如何?长安最后还不是荒废了、覆灭了,被人反复地屠杀着,变成了一座记忆中的城市?而攻破它的,正是莽夫黄巢,他用极致的暴虐,摧毁了极致的文明!

文明的城市……本身就是精致又脆弱的东西,它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最可怕的,那就是掌握它的政权,同时也掌握了极致的暴力。而正是这极致的,完全本土化的暴力,让阮福清等人完全地绝望了,阮福流不是唯一一个丢脸的使臣,甚至有些欧罗巴的使臣,在第一次居高临下地望着那无穷无尽、整齐划一的方阵队伍,从窗下经过时,畏惧到当场呕吐、晕厥……

在来到羊城港之前,几乎很少有人能站在这样的高度上,俯瞰规模如此巨大的阅兵式,他们在家乡所能见到的,不过是平视着几千人军队的阅兵式,就已经算是非常大的场面了。而当受阅的人数来到数万,而他们能登到这样的高处时,规模所带来的震撼,反而没有被高度缩小,而是被几倍地扩大了,正是因为他们通晓军事,在自己的政权中也占据了相当的高位,能感受到的绝望才是如此的生动而鲜明——

没有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不但没有办法敌对,甚至没有办法学习!

这些健壮的,极度组织化的,装备极为精良的,同时还极为博学,文武兼修的,任何时候都可以组织在一起的买活军士兵,他们尽管从未被卷入任何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但那不是因为他们的胆怯,而是因为敌人的弱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和他们的战斗力比较——从各个维度来说都是如此。

更为恐怖的是,他们出身于华夏,这个人数众多的国家,羊城港的人数甚至是很多地方一个行省的总和,此刻在窗下行走的,就是一些遗憾的落选者,从他们的闲谈中可以知道,他们非常渴望加入这支军队,只是条件够不上,这也就意味着,买活军可以轻而易举地不断补充军队,以他们雄厚的国力,不断地生产出同样的士兵!就算竭尽全力,耗费巨大代价,换掉了一个这样的士兵,等在幕后随时上场的,或许是十个、一百个预备兵!

“他们的操帆能力,每天都能进行实战练习的培训力度……”

在观摩海军早操的过程中,那些欧罗巴的使臣,满面忧愁,如此地窃窃私语,大概是在海战上,放弃了能和买活军争锋的幻想,而这对阮家来说倒是无足挂齿,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这样的奢望,安南的两个政权,虽然都是临海政权,但造船和海战能力却很弱,比不上欧罗巴人,当然也比不过买活军。他们在军港看到的景象,只是更佐证了这一点,这副景象打击到的,只是犹存奢望的欧罗巴人而已。

让阮氏倍感绝望的,还是买活军的陆军,其中的南洋方阵,他们在这个方阵里,明显见到了占婆、吕宋乃至满者伯夷、巫族、高棉人种的特征,这些人种,矮小精悍、肤色黝黑,看着和汉人有显著的不同,然而在方阵中纪律性又是如此的严谨,肃穆森严,和其余汉人士兵,没有任何不同!

买活军有能力把南洋土著训练到如此的程度,从他们的神色来看,这批土著士兵对于买活军的归属感极为强烈,可以说是顾盼自豪,万般归心!

依靠海战在东亚立足的欧罗巴人,对海军感到绝望,而依靠土著,依靠人数优势在南洋发展的外藩使臣,很难不对这个方阵所暗示的,买活军在南洋这种炎热地理条件下,进行高强度、持续性作战的能力,感到震撼和绝望!当阮福清注视着窗下那些谈笑百姓的时候,他所感受到的,是一股没有来由的,强烈的妒忌,他禁不住地想:如果老祖宗没有离开华夏,来到安南安身的话……

但是,这世上最苦涩的事情,就是没有如果,阮福清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阮氏只是螳臂当车,没有丝毫和买活军对抗的可能,只能和历史中所记载的,安南藩王一次次采用的办法一样,对买活军奴颜婢膝,换取北方大帝国的宽大……

该庆幸的是,至少子侄中,还有人和阮福流一样,在如此巨大的差异面前,尚且还知晓恐惧,那些耻笑阮福流的后辈,他们所拥有的并非勇气,而是无知。而在如此巨大的实力差异面前,无知所带来的,将会是灭顶之灾!

阮福清在心中轻叹,他有一种朦胧的猜想,一种不祥的预感,那就是买活军对安南的统治欲望,或许不会被传统的宗主国-藩国和朝贡贸易而满足,买朝定都羊城港,这座城市距离安南实在太近,又何必还要隔上一层蕃主?

然而,这也是如今阮氏唯一能采取的姿态了:请买活军出面,调停阮、郑纷争,处置黎氏,阮、郑奉买地为主,引入买地技术,开辟农场……这是双方都在默契酝酿的一个改变,阮福清只能顺着这条经过无数次商议的路往下走去。他只能寄望于暹罗、八百媳妇等其余南洋小国,对华夏势力在南洋的膨胀心怀不满。

“看完今日的彩排后,去自助餐厅找他们那些使臣谈谈吧。”

他心不在焉地想着,“如果说安南还和华夏同文同种,这些国家,与华夏的关系就更加疏远一些了,或许,他们能闹出一些乱子,延缓北匪在安南的扩张速度……”

第1025章 八百媳妇国狂喜

“还说不是神仙降世吗!我看, 买活军所能做到的事情,比我们的佛菩萨还要更多哩,那些高棉人说得不错,虽然六姐推崇的是知识教, 好像不喜欢别人把她当成佛菩萨崇拜, 但她能做的事, 不是人能完成的,那么她不是神,是什么呢?!”

“我们的同族兄弟,这话就有道理了,一听就能入耳, 简直比斑斓叶还要清香, 六姐的慈悲,就犹如菩提叶一般,在世界万物慷慨地垂下那遮阳的阴影, 自从接受到了知识教的恩惠沐浴,我们土壤上的孩儿们,纷纷自发地放弃了前往寺庙的修行,甚至还有大量的僧侣, 主动投身于知识教中——如果能够面见六姐, 和她再次交谈的话,我一定要把我们的虔诚如实地呈现给她,如果能换取全知全能的佛菩萨一个笑容, 我们兰纳愿意为她走过刀山!行过遍布鳄鱼的沼泽!”

“哈哈哈,能承受得住知识教苦修的孩子们,一定要比在寺庙中修行过的要更为能干,这都是六姐的仙恩最直接的泽惠。我们要祈求的, 是六姐能放开名额,收取更多的儿郎到军队中学习,什么时候,六姐在陆地上的威能,和在海上的威力一样,那么,我们的好日子也就来了!”

“是的,是的,现在呵,这些适应于热带作战的士兵,人数还是太少了一些,六姐无法彻底地把大农场在我们泰人的地盘上铺开,这是极大的遗憾,尤其是我们兰纳的族人,和你们生活在彩云道的兄弟们也不同,我们的日子要更难过得多,兄弟们,你们是好福气啊!虽然在敏朝的管制下,吃了不少的苦头,但现在你们的好日子可来了哩!”

“这话说到我们的心坎里了,哪怕就是在十年前,我们也想不到自己能过着这样的日子啊——不用再担心毒蛇咬,不用再担心闹饥荒,不用再担心受到土司和官衙的欺负,甚至还能来到这样的佛城之中,享受着仙人一般的日子,居然还吃到了冰!”

“别忘了冰淇淋!还有那让人上瘾的咖啡、可可亚饮子!”

“还有那曼妙的音乐,令人陶醉的故事!我做梦都是《蜀山剑侠传》!”

“还能参加博览会,把我们的舞蹈献给华夏的上民,还得到了他们的赞许!”

“哎——这话可就不好听了,兄弟们,我们也是华夏百族之一啊,难道我们傣人,生活的不是华夏的地方吗,说的不是汉语吗?我们就是华夏百族的一员,买活军也像是对待汉人一样对待我们,又哪里来的上民一说呢?!”

被阮福清寄予厚望的南洋使臣们,这会儿果然正在自助餐厅里,亢奋地议论着今日所见的海军晨操,然而,和他所期望的不一样,这些使臣们正娴熟地以他们自己的土话互相交谈着,抒发的全是对买活军的崇慕与祝愿,还有那满腔热情的匡扶意愿。

这其中,尤其是以暹罗、八百媳妇国两国的使者最为热情,八百媳妇国更是恨不得立刻就全部迁移到老华夏境内,和彩云道的族亲们合为一体:暹罗、八百媳妇、彩云道泰人区,虽然政权不同,但种族却是一致,和所有遍布在南洋半岛的种族一样,事实上,他们的聚居区压根就不受行政区界的影响,自古以来都是混居。这也是因为这片地方,在华夏历史上管辖力度一直不算高的缘故。

华夏兴旺的时候,实控地区就大,生活在实控区里的土司,对华夏俯首称臣,而其余的藩国也是一样,在当地人的体验中几乎没有不同,反正大家都是受到华夏的管理。而华夏衰弱的时候,藩国翻脸了,土司也一样会不服从管理,拒绝再缴纳税收,直到下一次,北方的大中原酝酿出了另一个强盛的政权,派兵过来收税,这才进入另一个循环。所以,虽然国家不同,但同族人交流起来没有丝毫的障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只有口音的区别,他们的国家观念也非常的弱,还是以部族为主,部族长老,决定了整个部落的走向。

也是因为如此,买活军在这些接壤地区的扩张,可以说是顺利到了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过快的程度了,因为这些地区的百姓,承受的是两个方向的扩散:一方面,从南向北,从占城港这些知识教活跃的重点地区,由于大农场所带来的,可以眼见的好处,知识教也飞快地自发往北部扩散;另一方面,从接壤地区的族亲那里,知识教也在疯狂的往南部渗透,这些地方的族亲不但领受了知识教的好处,而且也非常感激买地衙门,对于百族一视同仁的态度,这一点当然要远胜华夏官吏的轻蔑与盘剥——固然,他们这些番族和汉人比起来,有时候的确野蛮了一点,但华夏官吏对他们也的确狠辣,日积月累下来,两族之间的不满与仇恨,已经很难说得清是谁对谁错了。

对错,在延绵上千年的相处中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为了生存,族群之间是根本没有道理可讲,只有利益的。就算是华夏对异族最为残酷高压的时候,也会有一些官吏能相对公平地对待治下的异族,留下友谊的象征,而对这些身处于弱势的番族来说,他们渴望从华夏那里得到的,也根本不是优待——能够一视同仁,或者只是稍稍歧视,就足够能让他们满足了。

而买活军公平严明的统治秩序,就恰好呼应了这一点,再加上这是同族那里传播出来的,在族群非常复杂的南洋半岛,族群之间固然也内战,但互相信任的程度却也远超和异族建立的联系,有了同族的担保,泰人们非常轻易地就相信了买活军的宽大,对于知识教也就更加接受,或者说更加的渴求了。

这其中,尤其是八百媳妇国最为热情,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现在的处境最艰难,八百媳妇国已经断断续续地内战了数百年之久了,他们长期处于被洞乌国的偭人统治的危机之下——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点是,虽然华夏的官吏有时候严苛地盘剥异族,但这种严苛,永远不是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是被另一个番族统治和盘剥,那是真的奔着把这片地区的自己人灭族去的!

八百媳妇国(他们多称呼自己为兰纳国)的百姓,绝对无法在偭人的统治下安居乐业,这些年来,他们的反抗从未停止,洞乌国也从来没有完成过对所有领土的实际操控。然而,他们也是孤立无援的,一直以来,北方的华夏泰人也好,南方的阿瑜陀耶(暹罗)泰人也罢,没有哪个地方的同族,能够组织起胜过偭人的武力,暹罗也长期受到洞乌国的骚扰,泰人的形式非常不好!灭族的危机,从来就没有远离!

对受到洞乌国压力最大,时不时就处于亡国状态的八百媳妇国来说,任何一点改变当然都是好的,他们比谁都更希望北方的华夏大国,能重新强盛起来,一如他们从前所做的那样,打压逐渐强大的洞乌国,稳定南洋的局势。而为了换取华夏人主持公道,他们也是最急切于效忠献媚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知识教一传入兰纳,就立刻受到了官方的大力扶持。

国主陶兰纳(国王登基之后,名字里基本都有兰纳两字),亲自出面,要求诸多僧侣主动改信知识教,如果不能抛弃多年来信奉的小乘佛教,那么便兼信两教——这么做是因为寺庙往往拥有佛兵,在对抗偭人时,是可以借重的重要力量——由于泰人普遍非常虔诚,有把家里的孩子送到寺庙去修行数年的习惯,其中一个主要的好处就在于,在缺乏学校的兰纳国,在寺庙修行的这几年间,僧侣会教授给孩子们很多做人的道理。

这对底层家庭来说,就省去了极大的教育工作,同时这些少年也可以在寺庙中接受一定的军事教育,这样,除了在进修的子弟组成的佛兵之外,也给兰纳国征召士兵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陶兰纳就号召僧侣们在这段时间内,改为教授这些孩子们知识教的课本,教他们说汉语,并且选拔出其中最优秀的人,让他们经过彩云道、占城港两个途径,到买活军境内做事,当然,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参军,因为陶兰纳认为,没有什么比为买活军卖命,更能显示他们的忠诚。

虽然汉语教育,困难比较高,因为会说泰语和汉语官话的人,在兰纳国是很少的,只能依赖于彩云道的泰人邻居,他们先汉化之后,再派老师过来教授,速度才快。汉人学泰语,来教泰人,总感觉隔了一层,不像是泰人学汉语那样方便——除了上民的架子以外,还有一点,是因为汉人的教材太多了,学起来资料丰富,自然简单,而这些番族的书本少,没有成文的东西,很多知识都是口口相传,还是在汉化之后,重新用汉人的治学习惯,来整理本民族的历史、民俗什么的,算是揭开了一些本族的神秘面纱。

就这样,在三五年间,八百媳妇成功地派出了百名精兵,加入了买活军的南洋民族营,在这个营班中,他们毫无保留地向汉人传授着在南洋作战的心得,并且在汉人的帮助下,把这些东西整理成教材流传下来。

泰人根本不怕买活军学会这些东西之后,把他们压制得死死的,不能再自立——对于一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种族来说,考虑到这么远的未来是很荒谬的事情,他们怕的是买活军学不会!因为,毫无疑问,若干年来口口相传的历史告诉他们,华夏北人(整个华夏族对他们来说都算北人,不管华夏人内部怎么分),是不善于南战的,他们不能适应炎热的气候,难以在丛林中生存和作战,如果战力一直提不上来,怎么能指望他们去和洞乌国打,把扩张中的洞乌国给遏制下来?

在南洋作战,就是要矮小精悍的士兵才行,个子太高、鼻子太挺的士兵最好都要淘汰——别小看先天条件,个高、鼻挺的北人,在南洋的夏季,中暑几率要比南洋土人高多了,他们的皮肤也薄,受到蚊虫的叮咬也不容易好,而且还容易发烧,总的说来,就是他们不适应南洋的水土,就算经过严格训练,也比不上同样训练过的南方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买地的海军虽然让人非常感动兴奋,但陆军上适合在南洋打仗的兵员却还是少!得想个办法,把建议给递上去,让华夏人的南洋陆战能力进一步提升!当然,还要送出更多的兰纳泰人,不仅仅是参军,也要进一步地学习买活军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