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577节(2 / 2)

船员们,我们固然只有一船,但在非洲并非孤立无援,每个港口都遍布着我们的家人,这些人不但是我们在非洲最牢固的依靠,也是我们最大的牵挂,他们孤悬域外,生活清苦,每年等来的补给非常有限,吉非号上承载的是他们迫切的盼望。我不想因为果阿的几句言语,就让他们失望!

如果果阿方向说的是假,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如果所言当真,那我们更要去了!如果我们不去,他们岂不是就更没有盼头了?哪怕是为了活死人吏目,那些教师工匠,我们也得走这么一趟啊!”

不知不觉,她已经从写报告转为撰写起明日晨会时的发言稿了,徐明月的表情非常冷静,甚至称得上有几分冷漠,但她飞快颤动的笔头下方,却吐露出了一连串越来越激动,越来越富有诱惑力的煽动之辞:

“我们买地的活死人,素来是人才辈出,多有慷慨悲歌之士,而我们海员,更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才中的人才,就算再凶险又如何?从六姐崛起至今,我买地所为之事,哪一样不凶险,又有哪一样不是大放异彩,叫人惊叹?甚而到了如今,大家都习以为常,知道这世上没有什么能难倒我们买活军了!这请战书,就是最好的证据!让我看到了你们的信心!

大家自发呈递的这些请战书,我已经收到了,诸位的心意,我也很感动!能和你们同船,是我徐明月之幸!此事就这么定了,我们航向大食港口,在那里修整补给,有想下船的,大家好聚好散我绝不阻拦!差额我们在当地设法补齐即可——大食港,我们的人很多,料来不是什么难事!

等到补足人手之后,我们就扬帆西去,按计划到达香美城,送达补给之后,再见机行事——别看我们只有一艘船,可谁知道呢?也许把这欧罗巴的贼船拦在卡口,让他们难以东进的,就会是我们呢?还是那句话,六姐要做的事,哪一样在事前看是能做成的,又有哪一样在事后看,是做不成的?

船员们,整顿备航——如今时机已到,老一辈的传奇已经够多了,新的奇迹,岂非就正该让我辈来缔造么!”

第1200章 香美城的节日

“风向开始转变, 秋风起来,这就到了故乡的船只前来的时节了——再过一段时间,故乡的螃蟹也该吃上了吧, 拿点姜醋砸了,拌起来再加一点糖, 把那螃蟹一剥开,那蟹黄红得扎实呀,一块块的, 全都凝起来了, 半点也不流浆……

这蟹黄是没得说的!配一点黄酒,一顿饭, 我能吃四个小时, 这顿吃完了, 下顿又来……哎, 真是想着家乡的蟹啊, 这儿虽然有醋, 姜也有糖也有, 可海蟹也就是块头粗大些,味道满没有稻田蟹那样好——”

“你这老连, 故意馋人呢吧?俺倒不想吃螃蟹——俺们家那一带, 自来都不吃那横行霸道的东西, 不顶饱,饿得还比平时快,俺就惦记着, 要是这一次过来咱们香美城的船, 能带些月饼来就好了, 这才是正经好些年没吃过的东西。咱们这缺这个, 缺那个的,别说五仁月饼了,就连青红丝月饼,我看自己也做不出来。”

“香蕉馅儿倒是能管够,这要是能用玉米面做的话,大量加点糖,应该也能好吃!”

“去你的,小乌木,光顾着和我们逗闷子,你家吃香蕉玉米月饼啊?”

“吃过啊,我和我爹回羊城港的时候,去那个味美面包店,老板大叔人可好了,他给我们做了几个饼子,就是果馅儿的,玉米面发了裹在里头,也不用加什么油,就在锅里烙出来的,饼皮干干的,可香!那月饼没准还没这个好吃呢!”

“傻小子——一边玩去!你爹呢?怎么不见?”

“我爹和我娘去海边了!”

伴随着清脆的喊叫声,一个肤色黝黑、头发卷曲的孩子,迈开脚飞快地也往海边方向跑去了,他的肤色,和他口中那娴熟甚至还略带了一些北方口音的汉语,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足够让一些初来乍到,刚从敏廷那里迁移到本地的旅行者,很是惊疑不定。

不过,在香美城,这画面实在是太平常了,其实哪怕是在羊城港都不稀奇,各种肤色的人,能操一口流利的汉语,简直就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而在香美城这里,汉语更是取代了本地的土话,成为了香美城的官方语言——

从各个部落受到吸引而来的百姓,其实彼此语言或许是不通的,甚至很多部落的语言,还没有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因而,比起互相学习土话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办法,大家统一学习一门新的,教材丰富,教育方法也很完善的语言,似乎就显得更加实用了。

同时,对于很多土著来说,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也算是生活的必须,因为他们进城之后,生活发生了相当的改变,在新生活中,有太多东西是原本的语言完全无法形容的,就只能去学习外来语,外来语学习多了之后,词汇量自然累积,只要在香美城里住上几年,或许还学不会拼音算数,但至少口语上是畅通无阻了。

当然,刚才和两个来自买地的汉人斗嘴的小乌木,他的汉语水平,就算在香美城也算是高的,不但口音正,不像是很多土人会把土语和汉语混着说,而且,词汇量也很丰富,明眼人一看即知,他应该在汉地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把羊城港看成了他的家乡——他用的是‘回’字,而不是‘去’字,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他应该是当年那第一批壕镜黑奴的后人——这些黑大汉,融入买地也有二十余年了,大多数都已经娶妻生子,和各族通婚,更有不少回到了非洲,抱着崇高的理想,在故乡重新扎下根来。

虽然这样的人从比例来说并不多,但绝对人数还是有一些的,只是在非洲大陆上分布得比较分散,因为很多人更情愿去自己的家乡附近扎根做事——只要他们能找到自己的来处在哪,他们总是有强烈的意愿要回去看一看的。

对买地来说,黑大汉回到哪里扎根都无关紧要,只要他们想做事,就要和买地联系,也就会推动当地亲买势力从无到有,慢慢丰满,至少这都会是汉语的胜利——如果整个非洲海岸线,都遍布着会说汉语的百姓,那买活军要开展商贸航线无疑是要方便多了。

因此,他们对黑人的归乡,是并不限制的,不过,也有很多黑人聚集在这些年来,陆续于东非海岸成型的几个港口附近,他们有些是从地图上找不到家乡的,有些则对家乡现在的住民怀有仇恨,因为他们是被捕捉来卖掉的野人,同族或许都死于当地人的攻打中了。

对这些人来说,他们返回非洲,没有什么情怀,纯粹是因为在这里工作容易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提升罢了。他们心底,对于故乡的感情不算太浓,留在买地生活的那些,甚至会刻意谋求和他族通婚,如果能和汉人通婚是最好,倘若不成,也不愿再找本族的女子,有很多寻了土番成亲,为的就是在买地留下一个可以回去的祖地根基。

从乌木的肤色来看,他算是比较罕见的族内通婚所生,黝黑发亮,眼睛又黑又大,若不是牙齿白,几乎看不见五官了。他在香美城中的地位也很高,除了两个汉人可以用长辈的态度打趣他之外,街道上很多人见到这个赤足小孩,都会对他微微点头行礼。即便还有人不认识,也很快就会在耳语中明白了他的身份,恭敬地叫着。“小城主!”

“啥呀……”

小乌木随意地挥着手,蹦蹦跳跳地穿过土路,从椰林中的小道,驾轻就熟地一路小跑,不一会,灌木之后,眼前景色骤然一开,无穷碧海乍现于眼前,还有从海边延伸出去的木桩、栈道,以及沙滩上打着用来晒网的木柱、长绳等等……

这些物件,固然未必好看,但却构成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很容易想象出平日里这港口的忙碌——在他绕过的大路那边,还有独轮车来往于更远处的库房区,这是去储货的。

棉花采收季刚刚结束,前阵子,全城人都在忙着给棉花评等称重,现在,这些晒干后的优质棉花,将会被送入仓库储藏起来,只等着远道而来的商船,把货物送来,棉花运走——对香美城来说,棉花是他们最重要的货物了,因此很多人议论着,认为应该把此地改叫‘棉美’城。

因为香美城的得名,完全是因为本地的香蕉丰产又好吃的缘故。但香蕉是很不适合运输的水果,哪怕是做成罐头,也不像是别的水果那样受到欢迎,而且,如今地位更是有些下降了。

之前,香蕉在本地算是多半个主食,至少在香美城开始兴建的头几年,也依然如此。但很快,随着玉米的丰产,人们发现玉米要比香蕉更有营养——至少要比木薯好得多了,吃了以后,身上要有力气得多,香蕉不是非常顶饱,木薯也是如此,虽然吃了饱腹感很强,但是久而久之,会让人没有力气,当地的土人不知道缘由,但他们也知道宁可辛苦一点点,也要吃好吃而且能让人有力气的好东西。

要说黑人懒,这是不公道的,当然,这里的气候足以让懒人也活下来,但毕竟不是人人都只想在林子里做猴子,他们也愿意用劳动来换取更好的生活。在看到玉米的好处之后,本地的居民,很多就愿意从采集狩猎生活,转为定耕了,这也是香美城的第一批依附村落:这些自发开始学玉米的土人,学汉话的速度要比别人快得多了。玉米的扩散,其实也是汉话扩散的过程。

这是因为,很多人之前与其说是种木薯,倒不如说是在木薯林和香蕉林附近安家,需要的时候就去采收一下,他们想要种玉米的话,还是需要一些农务上的培训的,这就让他们也有了真正学习汉话的冲动,否则,他们是无法和老师交流的。

玉米普及开来之后,大家也陆续接触到了土豆、水稻、小麦等等,这些东西,不如玉米那样受欢迎,土豆在香美城附近长得不太好,可能是因为适应不了气候,个头都很小。至于水稻,种起来太难了。

小麦则是产量过低,生长期也比较长,而且,‘自保能力’很差,在漫长的青苗期中,很容易吸引到野兽前来啃食。总的说来,还是玉米好些,不像是小麦苗那么香甜,容易招野兽,而且长成之后,生得很高,被裹得严实,小动物不好碰触,产量还很高。

作为主粮的一种,不考虑外销的话,配合对香蕉的采集什么的,一块不大的地就行了,如果种在棉花地里面,基本就算是很安全的了——棉花成熟之后,果壳很硬,而且并不好吃,对野兽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而且又是很紧俏的商品,因此,无需任何人多言什么,棉花很快就成为了非洲东岸很普遍的特产。

甚至,在麻林地已经出现了第一批买地的纺纱机,这些纺纱机能把棉花在当地变成单位价值更高的布匹,当然,棉絮也是很受欢迎的,这样,前来非洲的商船总算不至于空手而归——虽然棉花现在也普遍是南洋各地的特产,从成本来说,在南洋贩棉花无疑是更理想的选择,但有紧俏货物回程的话,至少也能减少每一次航行的亏损。

“今年棉花的价格不知道会不会上浮……和弗朗机人开的价钱是否能够相比……”

“弗朗机人开出的价钱可真可观,甚至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吃错药了……”

断断续续的对话声,被风吹到了乌木耳朵里,他大声叫嚷着‘爹、娘’,一路冲到父母身边,同时对其余几人礼貌地点头问了好:都是熟面孔,香美城的规模不算太大,如今大概有近千的居民,大多人的差使都是和海贸、棉花有关,因此,对棉花价格的谈论,是乌木也非常熟悉的。

每年到这时候,大家都很关心,今年到岸的船只,会给出什么价钱来买棉花——这价钱决定了明年香美城能得到什么补充,因此,虽然不论出什么价格,香美城都会接受,但大家对买入卖出表还是非常的关切:

商船是不会用货币来和香美城做交易的,他们带来的是去年定下的货物,和今年的货品供应表。香美城用这个价钱卖掉棉花之后,会得到一个数字,用来采购供应表上的东西——不然,香美城要钱有什么用呢?

他们就是拿着黄金,也没有别的商人来做买卖啊。固然会有商船接近此地,偶然进行补给,但这多数是从欧罗巴而来的商船,他们的货,自然是无法和买地的货物相比的,多数都是毛毯、油画、毛皮什么的,香美城也用不上。

即便偶然会和他们做一点小买卖,获取一些买地的钞票,但也是因为钞票能在弗朗基商船从买地返航时,买上一些或许能用得上的东西,香美城对此并不依赖,他们的命脉还是靠着买地定期开来,一年几班的大船。

整个夏季,大洋上吹的是东南风,台风又多,这是港口比较寂寞的季节,入秋之后,买地的船只才会过来,今年有一点是很特别的:弗朗机人的商船经过时,对于今年的收成开了个高价,大概是买地去年开价的一点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