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52章 草堂诗会,衣带渐宽终不悔!
邀仙楼,二楼。
苏云今日心情莫名低落,他虽早就备好簪,但是定场诗一直没有满意之作。
他不缺钱财,却无真正的拿得出手的书院才子。
真正有几分才学的儒生,总有几分风骨,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他心中愁绪万千,尤甚的是谢观的婉拒。
对于这位观公子的观感,他心中复杂。
他钦佩其才情,但谢观今日之态度,显然无意与他深交,亦或是不愿与苏家有所瓜葛。
连他心仪的女子李书婉,亦是如此这般。
苏云自幼便受众人追捧,但那些追捧,多是因苏家的权势背景而起。
然而!
九大姓中,亦不乏对苏云避之不及的家族。
苏云难得地痛饮一口美酒,以解心中忧愁烦闷。
谢轩和陈九宴站在苏云身后。
陈九宴身穿修身男儿黑色劲装,头戴着一顶垂脚幞头,虽是女子却自有一番风流。
“苏云,你怎么又是这副女儿态模样?”
苏云听后,对于这位郡主也是无奈,小时候经常拿着一把小斧头在爷爷的院子里砍树。
苏府无人敢阻拦。
爷爷也是不管。
当时穿着红袄扛着断成几截的树枝,像风一样,从苏云面前跑过。
苏云满脸都是羡慕,上前帮忙捡树枝,被其一顿痛揍。
到了如今,苏云对这位郡主心理还是有几分怕的,面对陈九宴的调侃。
“九宴、九宴,你还是不懂我。”
陈九宴喝酒比苏云还要爽快,“我可不稀罕懂。”
谢轩在一旁,今日能得登上邀仙楼,脸上有这难掩的喜色。
他环顾四周,只见九大姓的嫡子或嫡次子们,个个衣冠楚楚,谈笑风生。
自己以一介庶子之身,能踏入这邀仙楼,实乃难得,其中全托苏云的关系。
谢轩心中感慨万分,倚着栏杆,目光俯瞰着下方那热闹非凡的四方戏台。
他脸上的喜色越发明显,像谢原、谢琦月、这等谢家得宠的子嗣,都没有机会登上邀仙楼。
他谢轩能登上,其中自有区别,高低立见。
“云公子,不用着急,我们早就准备妥当,其中几首诗词也是上佳。”
“草堂诗会今日必定扬名。”
苏云却没有他的自信,只是摇了摇头。
他心中还是想到在鸿景院中谢观所提的那首诗词,当时那份气度至今都令他难忘。
此时!
公孙娘子重新登台,准备宣布今日的定场诗。
苏云却知晓这公孙娘子身后是二皇子燕王所举办的诗会。
其底蕴不是草堂诗会所能比的。
随着公孙娘子宣布今日只选定了一首诗词。
苏云有些诧异,群芳宴不是没有这种先列,三首只留一首,便是这一首词极其出彩。
他心中有泛起一阵失望,为何不是草堂诗会之人所做!
陈九宴对公孙娘子这类女子最为欣赏,这世间的女子不必不如男。
那些不愿意成为瓶的女子,若是不仰仗夫君的鼻息,她们会成为将领,成为侠客,成为文士,成为幕僚。
她们的风采绝不会逊色于男子。
就如同当年的和陆沉争夺天下的乾元女帝。
陈九宴倒是期待,公孙娘子的定场诗。
四方戏台上竖榜,上面的红布被缓缓拉下。
一整首诗词被揭晓。
陈九宴一句一句看去后,眼神骤亮,都不禁拍手叫好。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她喊来侍女,将自己的三千簪全部投给了公孙娘子。
谢轩亦点头赞许,此诗的确妙极。
他回望邀仙楼内的一众女眷,连四楼之上的皇后和后宫嫔妃,都吩咐侍女投下簪。
苏云不禁感叹,公孙娘子此次群芳宴,前三之位已稳。
仅凭此诗,便足以压过他们今日所备的所有诗词。
陈九宴满怀期待,能作出如此诗词之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她心中甚至萌生了结交之意。
公孙娘子盈盈下拜,四方瞩目,终于揭晓了这首诗词是何人所作。
“此首诗词,乃谢观公子所作。”
此言一出。
场中之人都是未有听闻谢观之名,面面相觑,目露疑惑。
陈九宴听后,嘴角微扬,露出一抹笑意。
苏云则是一愣,竟是谢观所作,他不由自主地拍向栏杆,心中怅然若失。
如他所料,谢观果然才高八斗。
只是可惜,不能为草堂诗社扬名。
邀仙楼内,众人纷纷询问谢观究竟是何许人也?
二楼之上,亦传来阵阵疑惑之声。
谢家大院主母袁夫人面色不悦,她自然清楚这谢观的身份。
她低声咒骂,“这个谢家的祸儿!”
“谢家的庶子,凭什么有资格来群芳宴。”
赵夫人听后,脸色亦随之阴沉下来。
公孙娘子在台上笑语盈盈,为众人解惑:
“这位谢观公子,乃出自草堂诗会。”
台下虽不认识谢观,却都是有听闻草堂诗会之名。
“草堂诗会,怎么会有这种才子……”
熟悉之人不敢相信。
苏云在二楼脸上一愣,生怕自己听错,看向陈九宴。
“九宴,说的是什么……诗会!”
陈九宴笑道:“苏云你的草堂诗会。”
苏云听后,又一种失而复得,脸色欣喜万分,想不到谢观竟然会署名“草堂诗会”。
“观公子,这等大恩,我苏云不知以何为谢。”
谢轩听闻苏云此话,脸色难看。
~
~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李书婉轻声吟诵,眼中闪烁着赞赏,“此诗甚妙,也难怪公孙娘子只留其一,怕是难寻与之比肩者。”
张云芝、谢琦月、谢原、薛洪皆在附近的座位。
张云芝有些心不在焉,念及谢观刚刚离去的背影,群芳宴上竟无一位友人相伴。
此刻听到此诗,方才回过神来。
她感慨道:“有此佳作相助,公孙娘子在群芳宴上的魁之位,前三之中,必有其一。”
谢原却只对公孙娘子的舞剑情有独钟,对这些诗词并不在意。
薛洪亦是点头赞同,“此诗今日,怕是要传遍大齐十三州了。”
“也不知是何人所作?”随着公孙娘子的揭晓。
“草堂诗会,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