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女人为了改变世界各自努力的时候,曾凡仍然安心的在景德镇做他的窑主,没有外出的打算。 上午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下午实验新型陶瓷工艺,或者研究新型器具,致力于提升瓷泥的质地,釉质的纯净度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各种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也算让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 几个月的时间,他也教不了太高深的内容,却可以在这些孩子脑海里留下一些基本概念,有兴趣有天赋的自然会脱颖而出,他可以有针对的重点培养。 曾凡收购后命名的山南窑,从默默无闻到名声大噪,只用了短短半年多时间,他们烧制出的青花瓷胎质细腻、釉质莹润、色彩白中含青,与时下胎质粗糙的青白瓷形成鲜明对比,在市场上受到了极大欢迎。 山南窑全力生产这种瓷器,窑工从原先不足一百人扩充到五百人,产量也扩张到原先的十倍以上,出来的瓷器仍然供不应求。 他并没有秘技自珍的打算,公开了青花瓷的全部工艺配方,欢迎其他窑口学习仿制,甚至还鼓励其他窑主雇佣他这里的匠师过去指导,长期短期都可以,不过前提条件是待遇不能比他这里低。 在他的影响下,青花瓷迅速成为景德镇的最热门瓷器品种,尽管在数量上还比不过原先的青白瓷,但是用不了多久,必然会取而代之。 青花瓷的普及不只是一种新型瓷器取代旧瓷器,而是涉及到原料、工艺、器具、窑型等多方面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曾凡不喜欢抛头露面,作为山南窑大总管的李德志频繁接受景德镇各窑口宴请,山南窑无私的技术输出,也让他获得了巨大的声望,有了实质的影响力。 为了加速新技术普及,在曾凡授意下,李德志召集各窑口东家和总管等主事的人,宣布山南窑捐资成立书院,所有适龄窑工子弟都可以免费入学,除了基本文字读写、算学知识以外,主要教授瓷器生产用到的各种技艺。 有些事情光靠出钱解决不了,开办学校最重要的是获得广泛认可,这样才能招收到学生,官面上即便不支持,也不能反对才行。 在这个时代,捐资助学向来都和修桥铺路一样,是行善积德的大好事,获取名声的不二法门,只不过那需要真金白银的付出,还有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肥羊,实际愿意做的财主不多。 现在有人挑头,许多窑口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表达各自的支持。 风险别人承担,好处大家得,这样的事情别人当然没有反对的理由,对于本地官员也是非常长脸的政绩,浮梁的知县吕师孟马上亲自接见了李德志,表达他的大力支持,并且向朝廷汇报,为他们争取应得的表彰。 山南书院就在这样万众期待的情况下成立了。 校舍就在窑口所在庄园里,刚开始也没多少学生,毕竟是新生事物,大多数人还是观望居多。 第一批只招收了两百多学生,除了曾凡自己外,还聘请了几个有私塾经验的秀才做启蒙老师,教授基本文字读写。 教学的课本除了常用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外,还有曾凡仿照还没出现的《幼学琼林》编写的新书,分成不同章目,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鸟兽花木、饮食器用、释道鬼神等等诸多方面的常识内容浓缩进去,学字的同时,也能形成一些基本概念。 这本扫盲性质的启蒙书,被他命名为《常识》,自费印制出来,规定为所有学生的必读书目。 当然,书里面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与《幼学琼林》差异很大,删除了许多曾凡认为没必要的内容,也把他自己的认知融入其中,虽然不明显,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孩子们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请来的秀才只负责教识字,按照字面意思去简单讲解就够了,里面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也并没有太离经叛道,深层的含义需要在后面的工作中去体会。 至于教授陶瓷技艺的老师,那就更不缺了,除了他第一批学生外,还有那么多窑上的匠师,这方面动手大于言传,实际操作一遍,比多少语言教学都管用。 曾凡并没有直接使用简体字教学,他只是出于方便引入了数字和一些字母符号,教授数学内容,基础的数学内容几个优秀的学生完全能代替他,新学生由老学生教,他仍然需要给老学生上课,讲解更高深的内容。 书院在他的规划下,有条不紊的运行起来,在大部分新学生看来,曾凡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书院的山长由一个高薪聘请来的秀才梅峥担任,也负责接待外面来的访客。 这个时代科举制度与明清有些差别,没有举人、秀才的等级区分,没有考中进士的书生都可以被称作秀才,也没有明清时代那样普遍的税赋优待,想持续参加科举考试,要么家底丰厚,要么得自谋生计。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找个大方的东家不容易,看着高昂聘金的面子上,梅峥乐得担任挂名的山长,还把妻子儿子从几十里外的婺源老家接了过来。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隶属徽州的婺源县是大儒朱熹的故里,文风当然比浓烟滚滚的景德镇强多了,梅峥十六岁就通过解试,十几年间五次去临安参加省试,可惜都没有取得功名,并不丰裕的家底也被掏空了,只好出来兼职做塾师,同时继续准备下次考试。 梅峥能来这里任山长,还是知县吕师孟举荐过来,本来曾凡想请他挂个名就行,吕师孟自己避嫌,引荐了这个朋友。 两个人在临安科举的时候相识,志趣相投引为知己,可惜命运迥异,吕师孟已经是第二任知县了,梅峥仍然在蹉跎之中。 曾凡和梅峥交谈过后,发现他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迂腐,反而学识渊博,思想也很开明,两个人都有种相逢恨晚的感觉。 在一个庄园内,他们的院子相邻,空闲的时间,梅峥时常过来找他闲聊。 教书之外的时间,曾凡并没有闲着,他在研究使用陶瓷做活字,准备开发一种新型活字印刷术。 尽管早在二百多年前的庆历年间,毕昇就发明了采用胶泥做活字的印刷技术,可惜还不够完善,活字的制作、排版和校对等环节都存在问题,与成熟的雕版印刷术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反而劣势明显,始终不能普及开来。 实际上,活字印刷术以后几百年都没有取代雕版印刷,直到工业革命后,采用机械印刷,铅活字排版,有了大量识字的排版工人,活字印刷术的优势才体现出来,逐渐取代雕版印刷技术。 活字印刷技术如果能成熟起来,可以极大降低书籍成本,加速知识的普及,曾凡觉得在这个时代,印书成本降低比瓷器工艺提高更有意义,于是开始琢磨如何改进现有技术。 瓷活字硬度高,更耐磨,肯定比原先的泥活字寿命长,对曾凡来说烧制出来问题不大,反而是如何提高印刷效率,采用何种动力和机械要考虑的问题更多。 庄园就在昌河边上,水力是最方便的动力,水车技术也很成熟,他们粉碎石料用的水碓就是采用水动力,不过曾凡不想用水车,有过转心瓶的制作经历,他觉得蒸汽动力在这个时代提前开发出来也不错。 设计一种安全性高,这个时代可以量产的蒸汽机,还有配套的印刷机,成为曾凡的新目标。 当前,市面上最便宜一本书也要五百文以上,价值稍高的书籍动辄一两贯钱,成套的经史典籍,价格更贵,这也是普通人家难以供养子女读书的原因。 如果能将印刷部分的成本大幅降低,对于提升普通人识字率显然更有好处,蒸汽机的普及,也能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社会提前进入工业化时代。 社会的进步有时候必须按部就班,有时候适当加速一下,好像也能少走许多弯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喜欢脑变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脑变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