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骄棠绽西洋

第145章 传承有序(2 / 2)

《论常温常压下关于可控核聚变模拟理论与关键技术的初步进展》

《基于量子隧穿效应的超微型传感器》

《关于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复杂系统动力学研究》

《新型拓扑绝缘体的发现与特性研究》

《一种基于核反应的新型暗物质探测技术以及初步结果》

《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高稳定性量子逻辑门阵列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国际科研基地直接创办了自己的期刊,这些论文以中英德意法五种语言同时发布,在研究基地开放当天,同步售卖。

当天中午,科研基地的研究成果和论文就出现在国际新闻上,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纷纷发布相关新闻报刊,占据整个版面。

一连串的研究成果让国际上那些质疑他们的人纷纷失声,哑口无言。

某些国外报刊一改之前嘲讽奚落的嘴脸,转而恭喜这支国际科研团队。

而国内同胞也被巨大的惊喜震惊到了,听到新闻和收音机里的内容后,家家户户爆发出强烈的欢呼声。

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代表了什么,也不清楚科研基地创办自己的期刊会给以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科研地位带来怎样的飞跃,他们只知道,这个科研基地对得起人民捐的钱!

同样高兴的还有海外的同胞,一开始他们确实因为国外的媒体报道有些失落,可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他们猝不及防。

梁母喜上眉梢,大手一挥,梁慧琳家的中餐馆直接放假三天,与国内一同欢庆。

中央科委会没想到科研基地在短时间内能交出这么完美的答卷,真是让中国在国际上狠狠扬眉吐气了一把。

说我们不行?

那就让你们看看,到底行不行!

老一辈的科学家甚至老泪纵横起来,科技兴国有望,他们老怀大慰啊!

科研基地的期刊一经发售,瞬间被抢空,其中有一部分是这些国外科学家们接到跨国电话,让他们寄去国外的。

原本姜沅在建议开创科研基地自己的期刊时,有考虑过要不要只以中文发表论文,但是不管是从语言影响力还是基地成员来自各个国家这几点,都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

既然是国际科研基地,就不能只用中文发表,而且功劳也不属于某个人的,而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她没资格这样做。

所以经过慎重决定,最终还是以多语言方式发表,同时也是为了打开国际科研基地论文期刊在国外的市场以及影响力。

她相信,终有一天,国际科研基地推行的期刊将不会逊色国外的主流科学期刊。

奥莱斯大学的物理实验室向来是第一时间收集世界各地各个研究所和实验基地的期刊,在看到这些研究成果后,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些都是全世界最年轻的新鲜血液,也是专业领域内的天才后辈。

他们有理想抱负也有对科研事业的一腔热忱,他们敬畏科学,但同时也具有创新精神。

未来,他们也将成为科研领域的领航人。

看到论文署名最前面的名字,物理实验室的老莱德苦笑道:“我有些后悔让姜回国了。”

霍夫曼对此不置一词,只有发自内心的骄傲以及对姜沅还有卢卡斯这两位得意门生的喜爱。

姜沅留在美国与否,霍夫曼教授都不在意。

只是庆幸自己当初放下了傲慢与偏见,衷心接纳了这位顶级天才。

七月初,就是奥莱斯大学新的毕业季。

在这次校会上,老校长提起姜沅的名字,鼓励在座的学生——

“不久前,我站在这里,亲自为一位来自古老东方大国的学生拨穗,并且恳切希望她架起东西方文化学术友好沟通的桥梁,推动世界各国在科研领域携手共进,为人类科技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她已经做到了。”

“这位物理学院的姜,没有辜负母校对她的期望,成为了我们奥莱斯大学的骄傲。”

“她是我们奥莱斯大学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非本国籍杰出校友。”

看着台下比以前更多的华人面孔,金发碧眼的老校长露出微笑:“希望你们能像姜一样,在

专业领域大放光彩,将学术旗帜插在世界科研的每一处高地。”

台下掌声如同雷鸣,不少华人学生就是因为姜沅才报考奥莱斯大学的。

因为他们知道,姜沅早已用她的实力,打破了学校以及实验室长久以来的偏见,在这里替他们闯出了一条路。

而在国内的姜沅,不仅得到了国外好友的祝贺,还有伯纳赫给她写的信。

里面是对她和国际团队科研成果的肯定,也有对她个人的夸赞以及殷切期盼。

姜沅看着这封信,嘴角却不自觉弯了起来。

不用她多说什么,从猎隼-200的出现,伯纳赫博士就已经猜到了燕珩还活着。

哪里会有老师认不出来,自己亲手教导出来的学生的手笔。

姜沅从信件里伯纳赫博士欢快的语气中也能看出来,这位科研界的巨擘在猜到自己的学生尚在科研界活跃时,由衷的高兴与欣喜。

想了一下,姜沅决定将这封信交给叶教授,由上面审查过后,再递到老师面前。

她由衷的敬仰自己的老师,她想老师应该也是如此。

这段时间报名参加国际科研团队的人越来越多,各国科学家纷纷涌来,他们自由组队在科研基地开展实验研究,也会在饭堂里和所有科研人员一起讨论自己手里的研究课题。

而同时,各地高校选拔出来的首批暑假实习学生也到了研究基地,比起课堂上的授课,这里更加直观生动,并且时刻要面临着各国人才的顶级科研思维冲击。

每天晚上,科学家们会在大会堂开讲座,总结自己最近的课题研究经验,不只是实习学生们,就连同事们都受益匪浅。

两年的时光转瞬而逝,这种良性循环一直持续了下去。

当年国际科研基地只有五十个科学家,而现在已经有了三千余人,其中也包括不少国外高校过来交流学习的同学。

在此期间,科研基地不断攻坚克难,发表了众多期刊论文,取得的科研成果更是不胜枚举。

一九九二年,距离科研实验基地正式开启已经过去了八年。

随着一项项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面世,这个国际科研基地也成为了国际研究所的标杆,不少国家开始组建联合实验室,人类文明也因此迈入了全新的纪元。

面对着接踵而来的荣誉,姜沅以及国际科研团队并没有因此就骄傲自满。

他们深知自己不过是科研领域的微小尘埃,在浩瀚的科研宇宙中,还有无数未知等着他们去研究探索。

可如今,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科学家,都因为同样的热忱而站在这里,这让所有人内心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姜,休息一下吧。”作为科研工作狂的卢卡斯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会对别人说出这句话。

在这个国际团队中,姜沅无疑是最强大脑。

她有最敏捷的科研思维,最果敢的创新魄力以及最强大的实操能力。

她能精准根据每个人的长处分配任务,对实验的把控程度细致入微,敏锐察觉潜在问题,就像是在大海上航行时的舵手。

同时,她也具有最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而这一点,正是做科研最需要的。

越和姜沅接触,卢卡斯越能感受到,她那颗藏在温和面容下,为科学而狂热的心脏。

接过咖啡,姜沅放下验算纸和笔,笑着看向他:“谢谢你,卢卡斯。”

卢卡斯随手拿过草稿纸,快速扫过上面的实验数据。

“新型拓扑绝缘材料?”他声线平静道,“这是我们新的研究项目吗。”

卢卡斯看向姜沅,等待她的回应。

现在科研基地人数众多,大家都会自己组建科研团队,而姜沅则是和卢卡斯查尔斯以及梁慧琳于洋周诚一起。

偶尔跨学科交流研究时,成玉也会参与进来。

姜沅喝着咖啡,一个新的研究计划迅速在脑海里成型,她笑眯眯道:“好呀。”

前方还有太多未知,但是既然已经站在时代的浪潮上,自然要在这一方科研的无垠领域里继续扬帆起航。

她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作战。

改革开放后,国家迅速发展,为国际科研基地注入了雄厚的资金。

姜沅曾经研究出来的新型超导材料也应用在能源、医疗、交通、电子等重要领域。

上面对科研基地的研发能力也大力认可。

如今,国内经济一片欣欣向荣,各个领域百花开放,蓬勃发展,不少留学生出国深造后毅然决然回来报效祖国。

每当这个时候,都会有报刊发文感慨是第一批留学生带了个好头。

姜沅却知道,这是因为祖国和她的人民有着最天然的羁绊。

喝完咖啡,姜沅起身,对卢卡斯说:“有一批新的研究员要来科研基地,我们去迎接一下吧。”

“好。”卢卡斯颔首,不紧不慢跟在她身后。

姜沅如今不仅是高级研究员,还是实验室的负责人,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资源调配以及团队管理对外合作都是由她负责。

保卫科的同志看到他们来了立正敬礼,随后打开大门。

“姜老师!”门外,曾经的华大甲班同学站成一排,笑嘻嘻地望向她,“我们都从研究所报名来科研基地了哦。”

“以后还请继续指教呀~”

看着这一张张记忆中的容颜,姜沅笑容清浅,目光温和。

“好。”她嗓音轻缓道。

传承有序,薪火不熄。

这也正是科研的意义。

-正文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