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竹皱了皱眉:“咱们走快点儿吧?”
“嗯?行。”
四人加速赶路。
跑到下午到了第一个村子,为了早点儿回去,姜竹加快了语速。
江宏明三人很诧异地看他,村子里都说姜竹不爱说话,这不是挺能说的吗?
听上去还挺有气势的。
而且,他还不和耳背的老头老太太说,发现对方听不清,就大声问“你家有年轻人吗”。
他语气有点儿着急,整个一副我急着走,我不废话,说明白我就要马上走的架势,搞得别人也跟着他急起来,回家拿药的,出门喊人的,脚步都比平时快。
江宏明和两个小弟面面相觑。
但别人真拿了药材来,他们还有点儿乱。
种类太杂了,常见的没问题,不认识的才学过,他们也不是哪个都能对上号。
还是姜竹拿出了马五给他的药价参考单,按着顺序一个一个念,念到哪个先收哪个,才把混乱给摆平了。
“你这列的是什么价呀?”村民好奇地看他手上的纸。
姜竹:“镇上和县里药铺收药的价钱。”
他把纸递给对方看。
但这些几乎一年都不进一次县城,就过年才上镇上一两次的山民更不认识字。
他递过来,对方也看不懂。
姜竹:“我给你们念也行,茯苓,镇上一斤十五文,县城一斤十六文,按高的收,价不一样都按高的收,不要坏的。”
村民们互相对对视线,点点头。
有时候有货郎进山顺便收药草和山货,都会压个一两文。
托认识的人带出去卖,人家也要赚钱,给不了高价。
今年他们卖茯苓是十三、十四文,姜竹给的价格还不错。
“小伙子,你家是开药馆的吗?”
姜竹:“不是,我也是替别人收的。”
村民:“那你这样收不怕亏啊。”
姜竹:“我替外面来的船商收,他说能按县里的价收,超了就不收了。我收多少他再给我算钱。你们别给我假药、坏的、烂的就行,我要亏了以后就不干了。”
村民听乐了。
有个老头笑道:“你这娃娃倒是有意思。”
能按县里的价收,那肯定是让他压压价给自己留点儿利啊,他倒好,就真按着单子收呢。
他们不识字,也不知道真假,不过山里收药大概什么价他们有数,姜竹也不像在说假话。
“放心称吧,都是好的。”
姜竹不,他要都翻翻看看。
马五说的一点他很认同。
既然是药,就不能马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