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

第171章(2 / 2)

越好的茶越贵,茶引越少。

贡茶是不计入这九等内的, 专门往宫中送。

镇南郡茶产量虽不错,但没有贡茶, 所以一直没能得个御赐的好名字响彻天下, 导致同等级的茶, 他们的茶价一直没有邻郡的高。

镇南郡的头头脑脑们耿耿于怀。

各县的头头脑脑们也耿耿于怀。

尤其是粮产不行, 又没什么别的收入, 主要靠卖茶赚钱买粮的两个县, 县令和郡守都恨不得偷偷把他们的茶偷渡进皇宫, 把他们陛下、娘娘们的茶碗儿给偷梁换柱。

宝峰县比那俩倒霉邻县稍强那么一点点。

他们地少, 好歹也比隔壁多点儿, 丰年的时候勉勉强强够吃。

歉收时候才用大范围出去买粮食。

平时百姓的吃喝不用县令太过操心, 老百姓会自谋生路, 找粮商买粮食,也不用县衙贴补。

只要县衙监督好不叫人趁乱坐地起价,囤货居奇, 炒高粮价,就不会闹到民不聊生。

县里的茶税的主要用途还是县衙、驿站、桥梁、堤坝、赈灾和县里日常大小事的开销。

这几年还多了一项很花银子的开销,安置灾民。

另外,就是因为镇南郡地理位置的缘故,他们各县也得出一部分钱用以剿匪、练兵。

为了不入不敷出,各县很想多弄点儿茶引子,但印发茶引子的权利又不在县里。

他们得提前预估上报今年新茶有多少,报到郡内由郡里统一统计全郡的情况初拟茶引的数量,算好茶税,再往朝廷报,朝廷有时候还要根据户部的预算再修订一下印发数量。

若是哪年哪里发了什么灾,国库缺一笔钱,可能就会多印点儿茶引子来补这个窟窿。

当然各地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歉收,有的地方丰收,也会做些细微的调整,好叫全国的茶价不至于差别太悬殊,弄坏了市场。

毕竟除了达官贵族,普通百姓也是要喝茶的。

要是茶价贵得离谱,百姓争相种茶,良田改茶田,必定要出乱子。

若茶价崩得离谱,既伤茶农,也伤朝廷的税收。

贵了贱了,都是无端一场乱子。

朝廷有朝廷的大账,小县城有小县城的小账。

茶引子虽然是朝廷批示后郡里印,但产区毕竟是产区,也得分一部分到县衙,让他们也留点儿甜头。

因为茶引子有限,一般都是溢价卖的。

能从郡里买到茶引的都是大商户,财力、实力稍微差点儿的,则几乎家家背后有背景。

那些实力不够,又没背景还走不起大门路的小茶商,就得到县城内想办法。

而倒卖茶引子赚的溢价、差价,就是默认给下面的一点儿好处。

当然茶引子到了县里,也不是全都攥在县衙。

大虞茶税很重,且不止向茶商收税,也向茶农收。

有茶园的大户也是县里的门面和主要的财政来源,有了茶引子,也得分给他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