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第30章 定户籍,设军屯(1 / 2)

(' 第30章 定户籍,设军屯

随着曹操、夏侯渊、乐进等人的持续扫荡,

那些被打散的黑山军,连带那些聚啸山林的匪贼,也全都遭到了清理。

东郡的治安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朗,百姓对曹操的拥戴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放归的那些黑山军降卒,也起到了他们应有的作用。

最近,东武阳的流民数量激增,估计就是他们宣传的结果。

但也因为流民太多,东武阳各级官员忙得脚打后脑勺,连轴转个不停。

好在荀彧和戏志才又举荐了一些才,

虽然都不是什么历史名人,但至少可以缓解人手不足的问题。

曹彦曾天真的以为,

自己把功曹之位让给戏志才后,就能轻松一些,过上喝茶看风景的小日子。

哪知道,荀彧转眼又给他安排了个户曹的位置,

让他去管理户籍、田亩统计等诸多繁琐事务。

曹彦现在的真实感觉就是一个头,两个大,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应对这堆积如山的公务。

用竹简来记录和保存资料,是一件既麻烦又低效的事情。

封建时代,

交通基本靠走,联络基本靠吼,

不管做什么,效率都低的可怕。

也难怪明朝时期,会弄出个空印案来。

眼下曹彦手中,甚至是整个东郡最紧要的工作,就是重启户籍制度。

这不仅关系到治下秩序的稳定,更关系到将来的长远发展。

曹彦终于查看完了近期流民的登记记录,

忍不住抬起头问道:“文若,你老实交代,你是不是早就在这儿等着我了?”

荀彧微微一笑,温文尔雅地说道:“流民资料我都帮你整理好一部分了,你只需沿用先前的方式即可。”

戏志才本来是想憋着的,但毕竟不够专业,终于还是忍不住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子安啊子安,文若怎么可能放着你这样的大才不用?你就不要反抗,乖乖从了吧!”

“晦气。”曹彦瞥了瞥嘴,不再搭理那两个魂淡。

可抱怨归抱怨,事情还是得做好,这是身为一个现代牛马的基本素养。

曹彦展开一卷空白的简册,提起笔,皱眉开始思索起来。

东汉户籍制度主要是“编户齐民”体系。

每户需详细登记姓名、年龄、性别、籍贯、职业、相貌、财产(含田宅、牲畜、奴婢数量)等信息。

户籍还分“大男”“大女”(15岁以上)与“小男”“小女”(14岁以下),成年者需承担赋税徭役。

又按财产将民户分为“小家”(贫民)、“中家”和“大家”(豪族)。

“赀不满千钱”为下等,十万钱以上人家为中等。

部分机制还沿袭了秦朝,

比如“什伍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设伍长、什长监督邻里,强制互相检举逃亡、犯罪。

但如今因为天下大乱,流民激增,

加上豪强、世家大量兼并土地,

汉末的户籍制度其实早已名存实亡。

而实际上,它也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潮流,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所以曹彦准备结合、吸收历史上其它朝代的一些户籍制度的精华,

再结合实际,来为曹操治下定制一个个性化的户籍制度。

想到这儿,

曹彦拿起笔,开始记录灵感。

历史上,曹操实行的屯田制,虽然主要是为了粮食生产,但也涉及户籍管理。

将流民纳入屯田户籍,不失为早期一种便于管理人口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