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写在书前的话,本故事纯属虚构,没有雷同,没有雷同,没有雷同!!!) 阳历四月初,北方虽然不像南方那样,已然开始了梅雨季的闷热。 但是,坐在从保定去往京城的老绿皮火车里,那种闷热,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闷热了。 那是混合了脚臭、汗味,以及各种家禽和土特产的异味,外加人挤人、人摞人的的一种“复杂性”燥热。 不过,周浩然对此,没什么感觉。 他靠着手里捧着的一个红布包的类似骨灰瓮的东西,占据了车门口的位置。 甚至,也是靠着这东西,周浩然的周围,也没有什么人。 这也让周浩然难得的能享受着从这个时代关不严的车门缝里吹进来的小风。 “哎,同志,麻烦让让,下站马上到了,要开车门了。” 也不知道发了多久呆的周浩然,随着列车员的提醒,挪到了对面那侧下站不开的车门的位置上,继续靠着,叹了口气。 “唉~~~~你说我嘴怎么这么贱呢啊。” 当然了。 周浩然不傻。 叹气可以出声,至于后半句,周浩然只能在心里发发牢骚。 没办法。 这辈子周浩然心里有两个秘密,是谁都不能说的秘密。 第一个,就是周浩然是个重生者。 重生过来之前的周浩然,是90年生人。 在从野鸡大学的中医理疗专业毕业之后,就接管了爷爷的中医正骨按摩的小诊所。 说是小诊所,不过就是在自家一楼的小院门口挂了个“中医正骨”的牌子而已。 收入的话,平常一个月也就1、2000的,好的时候,才能4、5000。 不过,这在东北的一个原先是直辖市,现在只不过是4线小城市里,父母还是双职工退休的单身一个人来说,一年能有4万多5万来,也算的上逍遥自在了。 再说了,周浩然的这个周,可是不简单的。 就这么说吧,周浩然的爷爷的某位亲大爷还是叔叔的,上馨下武。 对,就是在八极拳族谱里,李书文爷的记名弟子、霍殿阁爷的师兄弟。 八极拳第6代传人。 这样一来,也让从小跟随爷爷练习八极拳的周浩然在八极拳族谱里,挂了个第九代传人。 可不要小瞧这个名头。 就光这一个名头,就让周浩然不管是在高考还有体育生加分、特招的年代,还是后来取消这个政策,却随着网络、电影和小说的推广,八极拳越来越火的年代里,一年光靠带学员去评级和打比赛,就能净剩十几、二十个的。 当时,已经34岁的周浩然以为,这辈子,也就等过几年结婚生子之后,这样了。 可谁知道,简简单单的一场醉酒,却让周浩然重生到了46年。 而这一个重生,也让这辈子“生而自知”的周浩然有了第二个秘密。 那就是这辈子的周浩然本名不叫周浩然。 甚至,都不姓周,而是姓刘。 本家,是河北沧州下辖的集北头村人。 有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个集北头村,但是,对于学过八极拳,甚至还靠八极拳族谱去挣钱的周浩然肯定得知道。 集北头村,有个八极拳绕不开的人物——云樵!!! 因为,按照辈分,云樵爷是跟周浩然的太爷馨武论师兄弟的。 名义上是一个师父,李书文爷。 可是,这辈子呢? 从周浩然出生,就知道,他的父母把他留在集北头村的奶奶家,然后跟随他们的大哥,也就是周浩然这辈子的云樵大爷去打仗去了。 原本,周浩然还挺兴奋的。 因为长辈了。 自己变成了自己的爷爷。 可是,在仔细想想。 哇,好家伙!!! 46年,跟着云樵一伙,打仗去了。 那。。。。。。 唉~~~~~算了。 在这辈子周浩然3岁多的时候,父母回来一趟,之后又一去无影踪,唯一的“亲人”奶奶也过身之后,周浩然就“被”拐卖到了保定。 从此,“将军刘”家的旁系,丢了一个46年出生的刘姓小孩子。 却在距离集北头村直线距离150公里外的保定,多了一个孤儿周浩然。 可别小瞧这150公里。 在后世。 150公里,可能就是2个小时、3个小时的车程,一脚油的事。 可是,在这个刚“建服”,还不算稳定,尤其是通信还不发达的年代,可能就算是“天各一方”了。 该说不说的,没有去管这个乱世对于现在仅仅才3周岁多点的他来说是有多乱的周浩然的运气不错。 这一路上,几经倒手,人贩子对周浩然都不错。 周浩然也就没有着急跑。 毕竟,当时的他才3岁多、不到四岁。 跑了,也不方便啊。 更何况,周浩然也怕他的跑,导致他被解救“回家”。 后来,到了保定周边的村子,周浩然就被一位50多岁的“挑汉”的鳏夫给“收养”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好,这个好。 虽然当时还没有定成分呢。 不过,周浩然还是选择留下来。 毕竟,当时越穷,越那什么,以后定成分也那什么,对吧? 就这样,周浩然在第一任师父家里留下来了。 对,就是师父。 虽然整个村里都知道怎么回事。 可是,“挑汉”的周师傅却固执的称被起名为周大力的周浩然为捡来的养老徒弟,而不是“养子”。 因为,他也怕啊。 毕竟他是五花八门的行当,有点说法的。 挑汉,也就是皮行,算是五花八门的八门之一,俗称,卖药的,或,卖野药的。 如果要分的清楚的话,还能分成“挑招汉”、“挑护哏”、“挑罕子”等等等等,就是卖各种药的。 而周老汉,也就是周浩然第一任师父,是卖跌打损伤、大力丸的“挑将汗”的。 而且,周老汉还不是单纯的“挑将汗”的。 如果真要论起来,周老汉应该算是八门里的“挂”。 因为周老汉是“挂”里的“点”的分支,“尖挂子”。 如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有着一身武艺,然后撂地去用一身武艺去吸引周围的人来买药。 这一行里,别的不说,天桥八大怪里的“三爷”,就是代表。 而这,也是周浩然决定留下来的原因之一。 毕竟,周浩然得给自己的八极拳找个出处不是嘛? 要不,就李书文爷传下来的罗疃八极,或者说后世的霍传八极,在河北这地界,很容易就能让人联想到集北头村。 虽然,周老汉的一身本事一看就是走的善扑营摔跤的铁马硬桥。。。。 就这样,跟着周老汉在保定的周边四处赶集的混了一年多的周浩然,也渐渐的习惯了这种每天练武,其他的时候帮着配药,或者去赶集的时候配合一下的生活。 毕竟周浩然上辈子的爷爷,跟这辈子的周师傅可以说是半个同行。 上辈子的周浩然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 可是,老话说的好,穷文富武。 在人均寿命不到60岁的“初期”(实际上是35岁),就周老汉这样的铁马硬桥的功夫,没有足够的营养维护,也没有“秘药”去支撑,能活到50多,还仅仅只有刮风下雨关节疼,就不错了。 不过,周老汉的身体慢慢的,支撑不起打把势卖艺时的消耗了。 只能逐渐的演化成了单纯的“挑将汗”的了。 可是,挑将汗的就是卖野药的。 哪有那么多收入啊。 看着家里还有个说是才5岁多的、“嗷嗷待哺”的徒弟,周师傅牙一咬,搬家,进城了。 去了个厂子,找了份保卫科的活。 说起来,就是个守库房的打更的。 不过呢,这个活还真属于保卫科。 因为,当时,“初期”嘛。 保卫科的构成很复杂的。 既有军人留下“正经”的保卫。 也有厂子原先自己招募的“保卫”。 还有一些挂名在保卫科的岗位,比如看车场的,看大门的,看锅炉的。 再比如,就像周师傅这种守库房打更的。 也就这样,在周浩然实际上5周岁刚过没几天,成分正式划分的时候,周师傅被定为雇农,而跟着周师傅的周浩然,被定为工人子弟。 这,就是赶巧了。 成分的划分,是分家庭和个人的。 说起来,都是一个意思。 主要就是看把你养大的这个人是做什么的。 像周师傅,他上一辈就是靠打把势卖艺把周师傅养大的。 既没有地,也没有生产工具。。。。 不对,是拥有少量的生产工具,所以,他是雇农。 而周浩然呢? 因为他跟着周师傅进城了,周师傅当上工人了。 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工人子弟喽。 等差不多稳定下来了,周师傅就把明面上已经6周岁,实则才5周岁多点的周浩然送去上学了。 按周师傅的话说。 现在时代不同了。 原先,乱,有一身武艺和一手跌打损伤的手艺,一辈子饿不着。 可现在,太平了,没有文化,走哪都不行。 不知不觉的,一年多,快两年过去了,周浩然开学该上三年级了。 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了。 这次,是周浩然第一次嘴贱。 他跟周师傅说,他想改名叫浩然,不想叫大力了。 周师傅愣了愣,又沉默了好久了,最终,在人口普查的时候,给周大力登记的,叫周浩然。 可也是从这事开始。 原本身体就不算太好的周师傅,越来越不好了。 没到半年呢,腊月一场变天,就走了。 唉~~~~~ 临走之前,周师傅把周浩然托付给了厂子里跟他差不多同一时期进厂的一位酒友,也算是跟他这个八门能聊的来的一个下九流,食堂的一个大厨。 在食堂主任的见证下,和保卫科科长的“观礼”下,外加周围一群后厨的师傅旁观下,让周浩然一个头磕在地上,拜了大厨为师。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说起来,这位大厨,周浩然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认出来了。 没办法,倪老师那标志性的“面瘫脸”和两个大眼袋实在是太显眼了。 而后,姓何,家里还有个姓白的口子。 一下子,周浩然就明白了。 这位,何大清!!! 就这样,原先周浩然嘴里的何叔,现在变成了周浩然的第二任师父。 说起来,何大清这个人吧,不管是《情满》还是《噙满》,也不管是不是真的为了白寡妇抛弃子女,现在,对周浩然还是不错的。 那真是手把手的一点一点开始教。 甚至,就连周浩然上学的钱、平时生活的开销啥的,都是何大清出的。 这待遇,除了没带回家,剩下的,就连白寡妇的那几个孩子都没有。 这是真的把周浩然当徒弟待了。 还被说,有着成年人的灵魂,加上上辈子的周浩然,也会几手他们家滋养身体的药膳而练出来的手艺,外加,作为一个东北单身老爷们,有着一定的做菜基础。 不知不觉的,周浩然从洗菜、切菜,到配菜、烧火,一直到最后的戗锅、上灶。 短短3年时间,周浩然不敢说把何大清的鲁菜学了十成。 但最起码,八成、九成还是有的。 剩下的一、两成,就是得靠时间去磨了。 时间也来到了57年的中旬。 这时候,明面上已经12周岁的周浩然面临两个选择。 第一个,考上的初中不去了,进厂,跟着何大清做学徒,待个一两年,从做大锅饭开始,一点一点接手何大清的小灶师傅。 第二个,上考上的初中,然后看看是考高中、大学还是中专,然后毕业出来当个有技术编或者行政编的干部。 按周浩然自己的想法,继续上学的风险太大了。 毕竟,65年还是66年开始的,周浩然自己也记不清了。 还不如现在老老实实的进厂当工人呢。 等20年之后,30多岁的时候,“回去”。 或者,“海阔任鸟飞”。 可惜,想法只是个想法。 何大清对待周浩然这个“被托孤”而来的徒弟,那可是比亲儿子还亲儿子。 直接拿着锅铲给周浩然撵回去继续读初中了。 不过,别看何大清让周浩然继续读书。 但是,该教的东西,却一点不好含糊。 渐渐的,又开始教周浩然他会的所谓“初代谭家菜”了。 可正因如此,白寡妇那边炸了。 不,也不能说正因如此吧。 得说是点点滴滴累积起来的。 从教周浩然手艺,到供周浩然念书、给花销。 一直到现在,继续供周浩然念书,教可以传家的手艺。 这么的一点一滴的对比之下的积累被引爆了。 这下,何大清从偶尔不回家,到天天不回家,住在他给周浩然租的原先周师傅在厂子的宿舍里,用了不到两年。 而这时候,周浩然第二次的嘴贱来了。喜欢四合院里的小厨子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四合院里的小厨子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