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户存些多余的票用来送人或者换取其他物品也无妨,否则干部们怎么可能天天吃白面? 但如果大量囤积票后再高价转卖,那就违背原则了。 贾张氏问:“李国庆,怎么换?” 她家有三位劳动力,白面太多吃不完。 “一斤面粉票换一斤玉米面,或者一毛钱。” 李国庆给出了市场价格,目前定量配给的政策还未全面推行,主要是控制白面的供应。 除了京城,还有三个大城市正在试点推行,年底了,计划明年再试一年,到一九五五年,全国都将开始发行粮票。 “这么多啊,那真是好事啊!” 话音刚落,就有位大妈心动了,面粉票是免费发放的,攒够十斤,就能换到十斤玉米面或者一元钱。 “童叟无欺,都按这个价,我自己也要留着吃。 家里小京茹、我婆婆,还有上初中的小舅子都没票,六口人呢。 我又经常在外吃饭,白面总是不够。” 大家听后纷纷点头,但这位也不是负担重,毕竟赚得多,别人的丈人和大舅子也都交工资呢。 听说秦家三叔也给小京茹生活费,加起来可不少。 “李国庆,我给你十斤面粉票,你给我钱就行,下个月我自己买玉米面。” 蒋大妈第一个行动起来,她家条件一般,住在中院连廊旁边。 “好,给你一块钱。” 李国庆当场完成了交易,他手里的白面票越多越安心。 “我要十四斤面粉票。” 贾张氏豪爽地拿出刚到手的面粉票,一斤都不剩。 “妈,你都换了啊?不留点备用吗?” 贾东旭忍不住问了,这不是过日子的样子啊。 “留什么呀,东旭,你糊涂了,面粉票下个月才可以用,到时候我们家还需要票吗?这不是还有你和碧华的票嘛。” 贾张氏将票给了李国庆,拿到一块四毛钱,这也算是为养老存钱了。 “李国庆,我可以把十八斤面粉票全换成玉米面吗?我家这个月粮食不够吃。” 又有大妈刷新了上限,达到了一个轧钢工人一个月的面粉量。 "没问题,下午我跑一趟,把玉米面买回来。" 其他人到了二十多号,几乎买不到粮食,但他完全不担心,自己种的足够用了。 我去,要是菜场没现成的玉米面,确实得专门跑一趟。 现在手里票多了,就能凑齐整套的,也就是三种面额都有,俗称开门票,将来能卖一万块。 现在花了两块二毛钱,买了二十二斤玉米面,升值空间很大。 这时,五十斤面粉票到手,李国庆很高兴,以后家里白面不用愁,邻居也不会说什么。 大茂那边还有十斤白面票,他正准备下班回家休息等吃饭。 突然来了个大单,三大妈说:"李国庆,我要换四十六斤玉米面。" "多少?不是吧,三大妈,您太厉害了,家里都不打算好好过日子了。" 他都愣住了,三大妈这是疯了吧,三大爷手里只剩十四斤白面票,全家六口人,每天只能分到四两多点。 虽然有玉米面等杂粮撑着,不至于挨饿,但这样过得跟农民似的。 "怎么不过日子了,不是还有三大爷的票吗,够做二和面吃了。" 三大妈想着赚钱的事,少吃点白面,就能赚四块六毛,一年就是五十五块二毛,三年就够买辆自行车了,赚大了。 "换!" 李国庆赶紧答应,因为再过段时间到了十二月,最多明年年初,定量出来后,白面票价格会直接翻倍,涨到两毛。 要是胆子大些,直接全押上,最多炒两个月的短线,就能翻倍回本。 但也有风险,可能会被抓住,主粮这块查得很严。 所以他在院子里换百来斤东西完全没问题,以后每个月是不是可以在阎埠贵这儿套票? 阎埠贵要是不换的话,说不定会降低标准,拿面粉票换白薯,我去,这吃的是什么啊! “唉!” 三大妈赶紧拿出到手的面粉票。 李国庆直接付了钱,迅速完成交易后就回家了,够了,已经换了九十八斤,超过百斤就太显眼了。 “这小子身上有钱,十来块呢,随随便便就能拿出来。” “可不是,他买的是高价粮,相当于花了两毛八买白面吃。” “谁让他胃不好呢,吃不了粗粮。” 贾东旭听到这话,双眼泛红,他也想天天吃细粮,快了,等回厂里上班,中午都在食堂吃白面,那该多好。 十月二十二日,星期四,阴天! 一大早,李国庆来到院里的水槽边,打开水龙头,用凉水洗了把脸,才清醒了些。 今天也有事情要做,下午约好了带小老婆去做孕检,预产期是元旦前后,很近了。 “李国庆,早啊!” 许大茂自从靠父母资助买了一辆自行车,最近越来越有自信,但一想到那件事就泄气了。 “早!” 李国庆随意回了一句,今天打算和两个兄弟一起去工厂。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个,那天说的事情,你可别忘了。” 许大茂压低声音,这事得保密。 “忘不了,等我找个周二,梁医生休息那天,只有春燕一个病人的时候,悄悄进行,多方便。” 他最近没时间,等有空再安排。 “不错!” 许大茂满意了,这笔钱没白花。 “一会儿一起走,我今天也去厂里有点事。” 李国庆拿起牙刷开始洗漱。 许大茂也拿起牙刷,他是跟着李国庆学的,跟着问:“你去厂里干嘛?是关于贾东旭的事吗?” “和他没关系,我去领票,顺便给我小舅子送些过去,最近挺忙的,呸!” 李国庆吐了口唾沫,这不是针对兄弟。 “那好,一起走,我也有辆自行车。” 许大茂咧嘴一笑,随即用力刷牙,至少在这方面,他比李国庆更卖力。 早上吃过早饭,秦母去送小京茹,要和院里的大妈一起出门,于是分头行动。 李国庆抢先一步来到中院拦下傻柱,让他当车夫。 “我帮你驮着,没问题吧!” 傻柱接过自行车,把网兜挂在上面,这种感觉回来了。 许大茂跟出来,刚停下自行车,就急忙把卷起的袖口放下来,刚刚洗了碗。 三人两辆车从院子里经过,屋里的贾东旭看着他们,满脸羡慕。 “东旭,别看了,明天你可能又会是工人了。” 陈碧华踩着缝纫机,棒梗的尿布不够用了,正在缝新的。 “唉!” 贾东旭放下窗帘说:“肯定会选我,我师傅的大爷会帮忙打招呼的。 我刚看见李国庆也要进厂,好像是去领面粉票,估计也会帮我说话吧。” “嗯,李大哥是个好人。” 陈碧华有一段时间没见他了,她正在坐月子。 贾张氏手里攥着半个窝头,心里盘算着想吃白面了。 可家里只剩那么一点,她得省着点留给儿媳妇,这样才能保证大孙子棒梗有奶吃。 趁儿子儿媳聊天时,她悄悄溜到角落里的厨房,揭开锅盖就抓了个鸡蛋在手里,剩下那个留给儿媳妇,这样就够了。 “东旭,你帮忙照看下家,我去买菜。” “去吧妈,顺便买点肉,咱们开始过好日子了。” 贾东旭馋得不行,等母亲出门后,他趁媳妇不注意,偷偷打开锅盖,抓了个鸡蛋。 媳妇平时吃白面,不吃这个也无所谓。 “媳妇,我出去走走,一会儿回来。” “去吧东旭,别走太远。” 陈碧华等丈夫离开后,掀开外套,从里面拿出两个鸡蛋,在缝纫机上磕破剥壳。 这是早上她蒸窝头时多煮的,要是只剩两个,肯定早就被婆婆或丈夫拿走了。 家里的鸡蛋大多是邻居送的,这是院子里的习惯。 哪家生孩子了都会送些鸡蛋,等自己家有了孩子,再把鸡蛋还回去,除非家里一直没孩子,或者孩子太少,那就亏大了。 …… “妈,前天下午国庆不是买了玉米面回来吗?中午咱们蒸窝头吃吧。” 秦淮茹进厨房查看了粮缸和柜子,发现细粮还不少,但也得省着点。 “行,妈中午吃窝头。” 秦母知道这些玉米面是女婿顺带给捎的,昨天还在院子换了不少高价面粉票。 “妈,我说的是混合面窝头,大家一起吃。 国庆中午不在家,咱们得省着点。” 秦淮茹担心长期 ** 细粮食,会让她将来无法适应粗粮。 "那不如将粗细粮混合在一起,多发酵一段时间,这样口感也会更柔软。" 秦母了解自己的女儿,虽然心地善良,但继承了奶奶节俭的习惯,没少为家里省吃俭用。 临近中午,吃完提前准备的饭后,秦母发现没什么事情,家务也做完了,便走出院子,快速步行了一个小时,来到东琉璃厂的三进大院。 一进院子就开始忙活家务,清扫整理。 忙起来就忘记了时间,等反应过来时,小儿子已经回来了。 “妈,你什么时候来的。” 秦光友放下书包,尽管学习压力大,心里却很轻松,现在在城里读书,怎么可能不开心,成绩也在班级中游偏上。 “中午刚到,光友,你和光明要经常把院子打扫干净,这是你姐夫家的,以后还要留给小关响。” 既然要来城里陪女婿多年,秦母自然希望能在城里安享晚年,这个院子真的很不错。 “哎,我外甥真是好福气,生来就有优渥的生活条件。” 秦光友突然想起一件事,说道:“妈,有件事一直忘了告诉你,国庆回去的时候,外婆让人捎话说,问你元旦要不要去她那里,她过六十大寿呢。” “去干嘛,多浪费钱。 我给你外婆再多钱,最后还不是进了你几个舅舅的口袋。 我也走不开,到时候让人给你外婆带件大红衣服,再送一包白糖,她可以用来泡水喝很久。” 秦母抬头看看天色,赶紧放下扫帚,“光友,我得回家照看小关响了,有空再来看你们。” “哎,妈,这不确定的,说不定哪天周末,你女婿又要带我们出去吃饭了。” 秦光友嘟囔着,也不禁开始想念外面的美食。喜欢四合院:秦淮茹成了我工具人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四合院:秦淮茹成了我工具人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