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195章 当回忆老去的痕迹斑斑(1 / 1)

未名湖区域的文物,大家从南面开始,再到西面,接着是北面,最后就是东面,东面标志性的建筑物就是第一体育馆。 至此,未名湖区域的文物都给他们逛一遍。至于博雅塔,大家都自动跳过了。 在宿白先生的古建课堂上,苏亦讲的东西都超纲。那课堂笔记整理出来,就是非常丰富的资料。 然而,燕园那么大,不只有未名湖区域,要划分区域的话,还有西校门区域、燕园南区、燕园北区、燕园西区、燕园东区?好吧,燕园东区只有一个燕东园。 这是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图书编着工程,同学们基本上只有周末的时间参与其中。 而且,往后的时间,这项活动也要分组了,这是编着系列书籍最常用的方式,不同的历史朝代交给不同的学者来完成,最后由编辑组稿。 苏亦开始分配任务。 王讯一个组、张新一个组、蒋祖隶一个组、此外黄莺歌一个组,除了黄莺歌之外,另外三人都是古建保护协会的骨干,理应起到带头作用。 而黄莺歌领一组也是应该的,作为一个学生团体,而且还是一个全校规模的学生团体,不应该局限于他们考古专业两个班,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会加入其中。 就算短时间内,都局限于历史系,但未来肯定要呼吁其他院系的学生加入其中。 这个方面由黄莺歌这个学生学习部的部长来负责,再合适不过。要论组织能力,这姑娘当会长都没有问题。 最后一个组由他来负责,嗯,他负责燕东园这一组,全组只有他一个人,一个人就是一个组。 原因很简单,他每一个周末都需要跑燕东园,前段时间还手绘了大量燕东园建筑素描图,到时候,配合上他拍摄的照片,图像资料就非常丰富。 他编着的燕园文物史,肯定会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着重表现出考古人偏好,图文并茂。 所以,能供提供图片的,全部提供图片,到时候印刷问题再慢慢考虑。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把一体逛完之后,等苏亦分配任务分组的时候,王讯还说,“小师兄,你说咱们能不能在元旦之前,把全部资料都整理出来啊。” “不需要那么着急,慢慢来,能够在开学之前把这块搞定就行了。”苏亦说道。 “为什么是开学之前?”张辛问道。 黄莺歌帮忙解释,“小师兄应该是想要趁着下一届新生来之前完成史料的编撰,到时候,不管是招新还是呼吁新生保护燕园古建文物都方便很多了,是不是?” 苏亦点了点头,他的想法跟黄莺歌不谋而合,差不多就是这样。 至于向全国各地去宣传燕园文物的重要性,暂时还没有这个能力,估计很少有出版社出版他们这书,就算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这书销量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主要是太偏门。 当然,能够出版肯定是最好的。 每卖出一本,对于燕园文物都是一个极好的宣传,这东西积少成多,长年累月下去,说不定就会成为经典呢。 毕竟对北大向往之人,可不在少数。 当然,要论传播效率来说,文字资料肯定没法跟视频资料相比较。 这年代,没法给这些文物拍摄视频资料了,原因很简单,条件不允许。 前世,有一部专门拍清华的电影叫《无问西东》,那么有没有专门拍北大学子的电影呢? 暂时没有。 但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却有大量的取景地是在北大燕园。 苏亦他们逛过的这些东西,这部电影画面里面都有过一些呈现。 不全,但,拍得挺美。 电影导演的对镜头美感的呈现,是可以一头扎进观众的心间,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不过老俞曾经说过,他没有电影里面的成东青那么猥琐,至少在追女朋友这事上,没那么猥琐。 电影里面,成东青第一次认识杜鹃,哦,不,是苏梅,他俩在图书馆里面认识的画面挺有趣的。 这挺符合苏亦现在所在的年代,所呈现出来的东西。 电影里面把时间背景放在80年开始,因为这一年,老俞考了三年以后,终于考上北大西语系了。 现在已经1978年十二月份,很快,1979年就要到来了。 距离电影里面所拍摄的年代只有一年的时间。 因此,电影出现了大家熟悉的北大三角地,除了一些北大的角角落落,当然,大部分都是模糊点的景色,虚景,快速切换镜头,因为没法实拍,实拍了,哪里能还原八十年代的北大啊? 除非全程用特效。 刨去这些不说,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有一种女生,还没等你开口,她就已经把你拒绝了。 估计是因为这点,老俞才说他没成东青那么贱。 哈哈。 一想到这,苏亦就乐。 不过电影里面通篇的美国梦,八十年代,嗯,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毫不吝啬掩饰自己对美利坚的向往了。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等77级北大的学生毕业,他们这届学生,肯定会有不少人去美国留学,去追寻他们的美国梦。 嗯,在这个方面,历史系或者说考古专业,相对来说机会就少一些,想要美国留学,不容易。北大考古专业大规模去美国留学好像还是张光直任职北大兼职教授以后。 电影里面呈现出一种让人感觉极为荒唐的一幕,一个北大西语系讲师跑去美国留学被拒签,还三番五次被拒签。 这也是年代的产物了。 前世,想要回北大西语系教书,就算你是哈佛的博士都不一定好使。 甚至,在电影结尾,最应该高潮的部分,也并没有那么的令人兴奋。 想要获得没人的尊重,不是要去索求别人尊重,而是要让别人不得不尊重你。 但故事成东青在美国人面前装逼,背下法律条文,却挺让苏亦印象深刻的。 这家伙说自己的从中国坐飞机到纽约,就把这书给背完了。 再一次,让苏亦想起来,民院的牛人,从民族所坐公交到北大就背完波斯语语法部分的语言天才。 这个世界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 但成东青说自己资质是最差的,资质最差的人能够考入北大,成为北大西语系的教师,真当美国人民是白痴?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无问西东》跟中国合伙人恰好都有黄教主。 还是一个奇妙的缘分。 要是有条件,就算不能够拍摄大电影,拍摄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一部纪录片,只要火了,就可以出圈,那对燕园文物的保护跟宣传绝对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东西。 纪录片的名字,苏亦都想好了就叫《我在北大学考古》,这个想法苏亦也不隐瞒,大家也只能向往了。 在互联网时代没有出现之前,传播媒介其实都是被垄断的。 不然,古建保护协会这边就可以同步上线微信公众号了。但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尽最大可能性去宣传文物保护,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他前世读研的时候,一开始学的就是公众考古。这个理念就算是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也都是起步阶段,真正在国内造成巨大的影响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影响其实也没多巨大,大部分人都认为考古就是盗墓挖宝,就知道公众考古任重道远了。 苏亦拒绝跟考古专业这帮家伙的打球,事实证明,该来的东西它还是要来,想要拒绝都拒绝不了。 做完未名湖区域文物资料整理之后,这帮家伙就开始跟中文系这边约球了。 名义上历史系挑战中文系,实际上是历史系考古专业跟中文系文学专业约球。 美其名曰是增加专业之间的交流,真实原因就是意气之争。因为那天做文物调查的时候,王讯他们约苏亦打排球,苏亦拒绝。 黄莺歌就挑唆道,“小师兄不玩,你们可以找中文系的玩。” 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之中,这姑娘就笑呵呵来一句,“中文系那么多姑娘,你们多跟中文系互动,准没错的。” “为啥?” 考古专业这帮的家伙更加不解。 “到时候,中文系的女生肯定过来助威啊,你们好好表现,说不定就被中文系的姑娘看上了呢。” 黄莺歌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这姑娘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至于她打着什么鬼主意,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本来历史系这边就经常打排球,被黄莺歌一挑唆,这帮家伙就真去找中文系的男生约球了。 然后,就被打蒙了。 输球了。 这事本来跟苏亦没啥关系的,输球以后,王讯这帮家伙就天天过来磨着他,要求他加入球队。 苏亦当然拒绝了。 一帮本科生玩球,他凑什么热闹啊。 结果,他发现他上当了。 王讯这帮家伙就是在这里等着他,“中文系这边不止本科上,研究生都上了。中文系的老大哥凌余他们也都加入了。所以,我们才过来找你。” 听到这话,在宿舍的马世昌就说,“那苏亦你还等啥,赶紧去,要是我年轻几岁,我也去。” 室友刘立言也说道,“苏亦,赶紧代表我们出战。咱们历史系研究生虽然不多,但,也不能弱了咱们的名头啊。” 历史系的研究生不多吗? 其实也不少了。 考古专业这边五位,历史专业这边三位,除了刘立言外,还有王凯旋以及范长流,刘立言个子不高,也不经常玩球。马世昌就算了,他年纪比中文系的里钱立群还要大三岁,都奔四的人,体力不行,也不跟年轻人做意气之争。 此外,还有范长流、姚华山以及王凯旋。 这个跟鬼吹灯铁山角王胖子的同名的家伙,他既不胖也不学考古更不盗墓,甚至,跟苏亦一个宿舍,除睡觉时间,都很少撞见对方,甚至因为他家就在北京,一到周末,人就没影了,就算不到周末,人也经常没影。 孤高的很,别说跟一帮本科生混,研究生如苏亦他们,这货都很少搭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管他会不会打排球,都可以当他不存在了。 范长流是邓主任的研究生,平时还经常在系里面帮忙,忙的很。 剩下就是姚华山了。 好巧,姚华山也从隔壁宿舍被拉过来了,“苏亦,你小子再不参赛,我都被这帮家伙烦死了。” 他苏亦马世昌都拜入宿白先生门下,又是考古专业这边的研究生,要论派系的话,妥妥的直系师兄。 王讯他们有事肯定第一时间过来找他们。 “啥情况?姚师兄也要出征?”苏亦见状,也有些意外。 姚华山笑道,“这帮小子一开始欺负人家中文系文学班人少,结果人家把老大哥都搬过来了,被打输了,他们就不服气了,也来搬救兵。问题是我这个体能最多能打一两场,就让他们过来找你了。” 他其实也不想打,但他跟中文系的温汝敏跟吴傅辉都住一个宿舍,想不参加都不行。 他们37楼就是研究生宿舍,文史哲研究生都被一网打尽,此外,其他人类社科类专业研究生基本上也都住在37楼,大家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 更不要说住同一个宿舍。 姚华山不会打排球还好,一旦会打,肯定被几个室友拖过去凑数。 这样一来,他不参加也得参加了。 苏亦哭笑不得,“问题是我也不擅长排球啊。” “不管擅不擅长,重在参与,中文系那边研究生都下场了,咱们几个不参加的话,说不过去。” 姚华山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苏亦确实重在参与了。 “啥时候跟中文系那边打球?”苏亦问王讯。 王讯说,“下午开始。” “你们这个速度还真行啊。” 王讯笑,“之前本科班较量,我们赢了,后来他们中文系全体出动,文学、新闻、古典三个专业都来,我们还是赢了,最后他们连研究生都喊过来,我们才输的。” 这家伙说这话的时候,还是很自豪的。 “不应该啊,中文系三个专业那么多人,你们都赢了,研究生老大哥来了,你们就输了,谁那么厉害?” 苏亦则是一脸疑惑。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我在北大学考古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