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第134章 东晋金融大亨沈充:造钱高手的作死之路(1 / 1)

《七绝?咏东晋“金融大亨”沈充》 烘炉铸雪沸吴风,铁甲曾翻赤壁空。 未料前溪歌舞散,寒星独照剑霜红。 公元384年的洛阳城,一队商贾正围着西域来的胡商讨价还价。突然"叮当"一声,某位仁兄的荷包漏了个洞,几十枚青灰色的铜钱蹦跳着滚入护城河。这些刻着"沈郎"字样的钱币,在河底与鱼虾作伴三百余年后,被考古学家打捞出水时,竟还保持着清晰的轮廓——这不禁让人想起它们的主人沈充,那个在东晋金融史上蹦跶得最欢的胖子。 一、钱眼里蹦出来的野心家 1.钱币世家的"钞能力"启蒙 吴兴沈氏的祖宅里,藏着个堪比现代保险库的钱窖。五岁的沈充第一次跟着父亲下窖查账,看着满墙挂着的"五铢钱模板",脱口而出:"爹,这些饼模子能烙铜钱馅饼吗?"管家吓得差点打翻油灯——这孩子竟把皇家御赐的铸钱模具当厨具。 十年后的上巳节,十五岁的沈充已经能闭着眼睛分辨铜锡比例。他在家族工坊搞的"铸钱奥林匹克"大赛,让老工匠们看得目瞪口呆:这小子独创的"旋风浇铸法",能让铜水在模具里转出完美漩涡,成品钱币边缘光滑得能当镜子照。 "少爷,您这手艺不去少府监当个铸钱总监可惜了。"账房先生捋着胡子感慨。沈充却把玩着新铸的钱币神秘一笑:"等着瞧,我要让沈家钱币比建康城的柳絮飞得还远。" 2.王敦的"猎头计划" 太兴三年(320年)的某个春日,江州刺史王敦正对着账本发愁。自从朝廷推行"禁私铸"政策,他的军费就缩水得像晒干的橘子皮。谋士钱凤献计:"听闻吴兴沈氏有个钱袋子成精的公子哥,将军何不……" 此时的沈充正站在一片由十万枚铜钱铺成的巨大太极图中央,他站在阴阳鱼眼上,高举双臂,口中高呼:“钱能通神!” 这一举动引来了周围路人的围观和窃窃私语,但沈充却毫不在意,他沉浸在自己的行为艺术之中,仿佛这些铜钱就是他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就在这时,一名家仆匆匆跑来,向沈充禀报:“公子,有位自称‘王大将军特使’的先生前来拜访,说是有要事相商。” 沈充闻言,心中一动,他连忙从铜钱太极图中走出来,整理了一下衣衫,然后对家仆说道:“快快有请!” 不一会儿,那位特使便被引到了沈充面前。特使递上了一封书信,沈充接过一看,只见信上赫然写着“王敦”二字,他心中暗喜,知道这一定是王大将军的亲笔信。 沈充打开信封,仔细阅读起来。信中的内容让他大为震惊,原来王敦想请他去担任“江南财政总长”一职。 看着信中“共谋大事”四个字,沈充不禁摸了摸腰间那叮当作响的钱囊,心中暗自思忖:“这可是个肥差啊!” 突然,他想起了上月那位占星师说的话:“太白经天,主刀兵起。”如今看来,这不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吗? 沈充越想越觉得兴奋,他忍不住笑出声来:“哈哈,这可真是天上掉 IPO 啊!” 二、货币战争与舌尖上的谋反 1.沈郎钱的"轻资产"革命 元帝永昌元年(322年),江南市场突然刮起"轻钱风暴"。沈充的铸钱工坊里,工匠们正在玩"重量消消乐"——每枚钱币从四铢降到三铢,还美其名曰"优化用户体验"。这种青灰色的"沈郎钱"轻得能浮在水面,老百姓编出顺口溜:"沈郎钱,水上漂,买斗米,折半腰。" 但商贾们爱死了这种"轻量化钱币"。丝绸商老周发现个秘密:用沈郎钱支付货款,同样的骡车能多装三成现金。他给沈充送了块匾额,上书"移动支付先驱",落款是"江南物流协会"。 2.叛军的"金融创新" 王敦大帐里正在召开古代版股东大会。沈充手持竹简PPT讲解:"诸位将军的投资将转化为'讨逆债券',年化收益30%!"说着掏出个镶金嵌玉的钱匣:"这是限量版纪念币,正面王大将军英姿,背面刻着'清君侧'三个鎏金大字。" 最绝的是他设计的"军功币"系统:士兵每斩首一级,就能获得刻着"功"字的特制钱币,集齐十个可兑换田宅。很快军营里出现了地下黑市,有人专做"军功币"倒卖生意,气得王敦大骂:"老子造反还造出个钱币交易所!" 3.通货膨胀的魔幻现实 随着沈郎钱泛滥,建康城出现诡异场景:买个胡饼要背半麻袋钱,茶摊老板用秤称钱收账。更离谱的是青楼行情——某位名妓的赎身价从三百贯暴涨到三万贯,老鸨拿着沈充的画像天天烧香:"求沈财神别再印钱了,奴家的账房先生都跑路了!" 连叛军内部都开始反水。有个小兵在战场日记里吐槽:"发饷日领的钱,还没等焐热就贬值三成。现在我们都拿钱当飞镖练,反正扔出去和箭矢杀伤力差不多。"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魔都最后的狂欢 1.建康金融峰会 攻入建康那日,沈充在朱雀桥搞了个行为艺术展。他命人用十万枚沈郎钱铺成"王"字,自己穿着金线绣钱纹的锦袍,站在钱堆上演讲:"从今日起,江南的铜臭...啊不铜香,要飘进皇宫啦!" 投降的官员们收到"新朝大礼包":除了常规的沈郎钱,还有"王敦手写"(代笔)的感谢信,以及能在叛军辖区享受八折优惠的"通宝卡"。有个老尚书颤巍巍地问:"这卡能在秦淮河的画舫用吗?"沈充拍胸脯保证:"岂止画舫,将来北伐成功,鲜卑姑娘都认这个!" 2.皇宫里的铸币秀 在太极殿前,沈充导演了史上最荒诞的铸币表演:十二个赤膊工匠现场熔化宫灯铜器,烟熏火燎中铸出"天命在敦"纪念币。当王敦发现钱文模糊难辨时,沈充面不改色:"此乃天机不可尽显,大将军请看——"说着把铜钱往水盆一扔,"浮者天选,沉者...沉者不算!" 围观群众不知道的是,这批纪念币用了偷工减料的配方。后来考古学家发现,这些钱币的铜含量比沈郎钱还低,堪称古代"镀铜铁钱"鼻祖。 3.逃亡路上的黑色幽默 兵败如山倒时,沈充的逃亡车队堪称移动钱库——二十辆牛车装了三百箱铜钱,结果在吴兴郊外陷进泥坑。追兵杀到时,只见满地滚动的沈郎钱在月光下泛着青光,活像一群嘲笑主人的幽灵。 最讽刺的是,叛将吴儒擒获沈充后,从他身上搜出的最后一枚钱币,正是当年王敦赏赐的"开国功臣纪念币"。沈充苦笑道:"早知如此,该在钱眼留个逃生密道。" 四、历史的黑色幽默 1.刑场经济学 行刑当日,刽子手老赵正为工钱发愁——朝廷发的五铢钱根本买不起磨刀石。突然灵机一动,掏出私藏的沈郎钱:"反正要砍头,用这轻钱雇人磨刀岂不划算?"结果刀没磨快,倒是给沈充留下个"钝刀砍头"的传奇结局。 监斩官在给朝廷的奏报里写道:"逆犯临终大笑,言'以我钱买我命,天道好轮回'。臣观其所铸轻钱随风飘散,恰似此人虚妄野心..."后来这份奏折被收录进《晋书》,成了最早的金融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2.沈劲的"赎罪币" 二十年后,洛阳城头。沈劲正将家传的沈郎钱熔铸成守城箭镞,每熔化一枚,就想起父亲刑场上的大笑。这个曾经的钱币世家公子,如今把祖传的冶金技术用在守城器械上,发明了"复合金属箭头",让鲜卑骑兵吃尽苦头。 最戏剧性的是,当朝廷赏赐的铜钱运到时,沈劲全部捐作军费。部下发现这些官钱里竟混着沈郎钱,他淡然道:"且将这些钱熔了,正好补城墙缺口。"从此,"沈郎钱补洛阳城"的典故,成了金融史与军事史的交叉奇谈。 3.钱币上的罗生门 唐代泉学家张台在《钱谱》中吐槽:"沈郎钱轻若榆荚,置之水中不沉,然其铸工之精,犹胜官钱三分。"而在民间传说里,这些钱币被附会上各种神奇属性:能治小儿夜啼、可作避邪符咒,甚至有青楼女子传言,怀揣沈郎钱容易遇见金龟婿。 现代考古发现更添魔幻色彩:某南宋沉船出土的沈郎钱,经检测竟含有微量黄金成分。学者们吵得面红耳赤之际,有个实习生弱弱地说:"会不会是当年沈家工匠偷藏金粉在模具里?" 五、尾声:铜绿深处的叹息 在南京博物院的展柜里,几枚沈郎钱安静地躺在那里,被柔和的LED灯光笼罩着,散发出幽幽的青光。这些钱币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然而,它们并不会主动向观众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其中一枚钱币上的缺口,或许是在那个王敦摔杯为号的夜晚留下的;而另一枚钱币上那道细微的划痕,也许是沈劲熔钱铸剑时,他的泪水滴落在上面所留下的痕迹。 当游客们笑着用“古代马爸爸”来形容沈充时,他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展签上那一行小字:“该钱币实测重1.8克,仅为官钱重量的60%。”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实际上却承载着中国金融史上最为沉重的教训。 当钱币变得如此之轻,以至于可以随风飘起时,人们的内心也会随之变得沉重,最终坠入深渊。这不仅仅是关于货币重量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诚信、道德和社会秩序的警示。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