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

第65章 0063【七步成诗?人前显圣!】(1 / 2)

(' 第65章 0063【七步成诗?人前显圣!】

张新萍微笑道:“不要紧张,就当是平时聊天。”

“好。”陈贵良说。

张新萍:“什么促使你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

陈贵良:“高考降分录取。”

张新萍:“不是对文学的热爱?又或者受校友的影响?”

陈贵良:“我高三了。”

张新萍:“平时都看些什么书?说具体一点,不要总是回答三两个字。”

陈贵良:“什么都看。小学去垃圾堆里捡书看,初中借同学的武侠小说,高中去旧书摊或者盗版书店找书。”

张新萍:“垃圾堆找书?”

陈贵良:“对。我们隔壁村,有一个很大的垃圾场,专门用来倒工厂炭渣和城市垃圾。我小学时候的铅笔,都是从垃圾堆里捡的。还捡到《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虽然有污损和缺页,但用来消遣足够了。”

张新萍:“你是农村孩子?家里很穷吗?”

陈贵良:“留守儿童。家境还行,不愁吃穿。”

采访还在继续。

张新萍的提问比较善意,没有为难一个高中生。

尤其听说陈贵良是留守儿童,她甚至故意问得很浅显,想塑造一个努力学习、热爱文学的农村质朴少年形象。

……

文学研讨会有基本流程。

新概念总干事李奇刚,先致欢迎词,介绍研讨主题,再介绍现场的参与人员。

然后,陈贵良身为作者,大致讲述自己的文章。

“序文,我就不讲了,各位老师都清楚。”

“诗文部分,我讲一下结构。这首诗没有堆砌辞藻,每一句都有具体的意义。”

“前面八句,概述整个故事。即玄鸟冲破鸿蒙,飞往瀛州寻仙。”

“接下来十六句,详细阐述寻仙的过程。包括玄鸟获得的帮助和鼓励,以及它遭遇的种种艰险困境,最终坚韧不拔化险为夷。”

“再后面八句,写千古兴亡如云烟,玄鸟的精神却不灭,华夏儿女应该继承这种精神。”

“最后四句,写我的个人志向。”

陈贵良讲完,一阵掌声响起。

却是那些一等奖获得者在拍巴掌,他们已经拿到了诗文,但有些地方没怎么读懂。

而且,真有获奖者认为,陈贵良在堆砌辞藻。

现在讲出来,再对照诗文,就非常好理解了。

下一个环节,是答辩和讨论。

王檬问道:“姑射仙人和洛川神女,你用来指代什么?”

陈贵良说:“可以理解为历代先贤,他们流传下来的精神,鼓励玄鸟勇敢前进。也可以理解为人民大众、良师益友,他们哺育、教导、帮助主人公。”

“鲲鹏和虬龙呢?”程村问道。

陈贵良说:“先驱者。他们被困住了,他们都失败了,但他们留下了足迹,给予玄鸟借鉴和启示。”

“你打算出国留学吗?”方方问。

“啥?”陈贵良一脸懵逼。

方方说道:“方丈、蓬莱、瀛州,是海外三仙山。为什么是蓬莱困住了鲲鹏,方丈困住了虬龙,而玄鸟一定要去瀛州寻仙?”

陈贵良有些不爽:“这种最基本的文学表现手法,方方老师应该比我更清楚吧?”

现场有人笑出声来。

方方冷着脸,不再说话。

陈贵良终究还是忍不住怼了一下。

又连续回答几个问题,王檬直接跳过分组讨论环节,当众朗读并鉴赏诗文。

王檬说道:“【癸未年冬,余至沪上,得一寓言而著其理。】寥寥十六个字,就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尤其是那个‘著’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述’字就不行,意思少了一半……”

等诗文赏析完毕,媒体记者开始提问。

毕竟,他们收了不菲的车马费。

车马费的多少,关乎刊登在哪个版面。就算是同一版,也有不同位置。

《萌芽》给得挺多,记者自然要积极一些。

《文汇报》的董红康,依旧认为高中生写不出这种文章。

他打算当场试探成色:“你觉得自己能拿一等奖,是因为运气好,还是有真本事?”

此言一出,萌芽和新概念的人,表情变得难看至极。

这什么意思?

怀疑他们泄题,还是怀疑有人代笔?

陈贵良微笑以对:“我运气不错,也有微末本事。”

董红康说:“你那篇文章非常惊艳。我现在出个题目,你当场写一首古诗如何?以你的水平,应该不难吧。”

“我试试看。”陈贵良道。

董红康早就想好了题目:“大雁,小船,江水,时光。用这四个意象,写一首古诗。”

陈贵良问:“要不要我走七步?”

“哈哈哈哈!”

现场爆发出一阵哄笑声。

他在用曹植的梗,埋怨董红康欺人太甚呢。

这个题目其实不难,无非就是感慨光阴流逝、韶华不再。

但你让一个少年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