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瞧着奏折最后一页的四个冷硬大字,满心欢喜瞬间被泼了一盆冷水, 老脸僵住,这一瞬仿佛无数“?” 从眼前飘过,抬眸看向台阶下那略显腼腆的朱瞻基,下意识问: “十策全篇呢?” “那个……” 朱瞻基闻言一脸歉意道: “皇爷爷,孙儿昨日太累,写完起头便睡去了。” 说完,还挠挠脑袋,一脸羞涩。 朱棣:(╯°Д°)╯︵┻━┻ 朱棣干巴巴地张嘴,下意识问:“睡了?” “是啊!” 朱瞻基乖巧点头。 这奏折,倒也不算全骗人,他昨晚确实写到一半就睡着了。 毕竟他本就不会写这种东西,还要力求文辞优美,对于原本只想躺平的穿越者来说, 难度可想而知,简直是难为死猪,仅开头一段便让他费尽心思,熬到深夜。 最后还是支撑不住,原想眯一会儿再写,结果一眯眼就到天亮。 没办法,尽管折子才写了一半,但有些事还得接着去做。 于是硬着头皮在上面写了“未完待续” 四个大字。 嗯,后人写书不都这样吗?每每精彩之处,就会跳出一句“未完待续” 。 偏偏故事发展到关键时候,让人心痒难耐。 这也是朱瞻基呈递折子之后有些紧张的原因。 他自己也不知道朱棣会不会接受这样的处理。 旁边原本听朱棣夸奖而松了一口气的朱高炽,此刻再也坐不住了。 听到自己傻儿子的折子居然没写完,差点当场晕过去。 眼见儿子似乎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心疼儿子的朱高炽顾不上别的了。 他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黑着脸尚未发作的朱棣。 然后急忙拖着三百多斤的身躯走出来,瞪着朱瞻基,一边使眼色,一边训斥道: “瞻基,这是你第一次上朝,既然递了折子,为何不好好准备就在御前胡言乱语?若不是你爷爷心胸宽广,恐怕早就跟你计较了,今后可不能再这样。” 说完,他又挤眉弄眼地示意朱瞻基赶紧退下。 坐在御座上的朱棣看着朱高炽那滑稽的模样,嘴角微微抽动,却没说话,显然默许了他的行为。 毕竟那是他最宠爱的孙子,既然给了台阶,当然愿意下来。 眼见朱棣的怒火渐渐平息,朱瞻基立刻察觉到了机会,不管还在给自己使眼色的父亲,赶紧说道:“皇爷爷,您别急,我还没说完呢。” 已经打算顺着朱高炽的台阶下来的朱棣一听这话,脸色又沉了下来,怒火瞬间涌上心头: “好,朕就让你说。” “皇上,这个……那个……” 朱高炽胖脸上顿时愁云密布,满脸焦虑。 “什么叫这个、那个?朕还没聋,轮不到你替朕做主。” 听到这话,朱高炽差点哭出来,哆哆嗦嗦地跪倒在地。 见父亲被吓住,朱棣这才阴沉着脸对朱瞻基说道:“如果你今天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我看你的太孙之位怕是要保不住了。” “不至于,不至于。” 朱瞻基缩了缩脖子,觉得头皮发麻,永乐大帝的威严果然令人畏惧。 看把自家胆小的父亲吓得够呛。 朱棣脸色又沉了几分,朱瞻基顾不上其他,急忙说道: “皇爷爷,这些内容全在我心中,皇爷爷若想知道,我可以讲给您听。” “哦?说来听听。” 朱棣稍作停顿,情绪平稳了些,点头道:“如果你讲得让朕满意,朕就饶你无罪。” “嘿。” 朱瞻基听罢,心头一宽,这断章虽短,却颇有韵味。 朱瞻基暗自得意,随即说道: “皇爷爷,您可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一句名言?” “哪一句?” 朱棣目光闪烁,提到唐太宗顿时来了兴致。 谁都知道,这位永乐大帝对唐太宗很是钦佩。 朱瞻基一句话直戳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朱瞻基整理思绪后开口: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纵观古代**,有兴有衰,犹如昼夜交替,皆因蔽塞视听,不知政事得失,忠正之士不敢直言,奸佞小人日益得势,既看不到过错,所以导致**。 朕虽身处九重宫阙,无法遍知天下之事,故委托你们为朕的耳目。 莫以为天下太平无事,四海安宁,便可懈怠。 君主可亲,人民可畏。 天子者,有道则受拥戴,无道则被遗弃,确实令人敬畏。 ’魏征答道:‘自古*之君,皆因安逸忘危,治世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统御四海,内外安定,若能用心治理,谨慎行事,国家必能长久昌盛。 臣又闻古语云:‘君如舟,民如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所言极是。 ’” 朱瞻基说完,朱棣仍在琢磨他背诵的内容与和平绒有何关联。 一边的汉王朱高煦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恶意,站出来质问道: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侄子,《贞观政要》我也读过,这分明是治国之道,怎么扯到和平绒上了?” “二叔,您是不是糊涂了?孟子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贞观政要》为何就不能用来谈和平绒?” 朱瞻基明白自家这个不靠谱的二叔不安好心,说话毫不客气,盯着朱高煦那张尖嘴猴腮的脸,继续说道: “二叔,我问您,咱们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 朱高煦沉默良久,无言以对。 别人他不清楚,但他自己打仗就是为了展现实力,毕竟老爹多次拍拍他肩膀鼓励他努力表现。 十六 这话自是难以出口。 见朱高煦沉默不语。 朱瞻基转而看向坐在御座上的朱棣,朱棣察觉到他的目光,略作停顿后,也将视线投向御道上的众位大臣。 此时,群臣见皇帝注视,皆陷入沉思。 片刻,一位老者从队伍中走出:“太孙殿下,臣以为我军出征旨在驱逐外敌,*华夏,为汉人重开锦绣江山!” “您是?” 朱瞻基盯着这位老者,不禁挠头。 他平日不过问政事,对朝中官员并不熟悉。 听闻此言,老者并未动怒,只淡然一笑:“臣乃户部尚书,夏原吉。” --------- 夏原吉? 夏原吉对我有意??? 朱瞻基眨了眨眼,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人的身份。 在永乐年间,若论后世名气之盛,当属三宝太监郑和。 然而,若问朱棣心中何人最为关键,眼前这位掌控朝廷财政的夏原吉,无疑是首选。 朱元璋临终前,还不忘留下一句“夏原吉爱我”,以此表白,足见此人地位非凡。 朱棣素来挥霍无度,北伐五次,征服安南,派遣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迁都北京…… 单单这些项目,换了其他朝代便是举国之力也难成,稍有不慎便会财政崩盘。 然而朱棣逐一完成,并且成功。 这背后如果没有夏原吉,朱棣恐怕会变成另一个“好大喜功” 的隋炀帝。 也正是因此,在朱棣弥留之际,才说出那句“夏原吉爱我” 。 因为夏原吉是他朱棣背后最坚实的支撑。 没有夏原吉,或许就不会有那位威名赫赫的永乐大帝。 可以说,在朱棣心里,夏原吉的地位远超太子朱高炽。 想到这里,朱瞻基眼中闪烁光芒,深深一揖: “晚辈朱瞻基,参见夏大人!” “不可,不可,太孙殿下万万不可!” 夏原吉正在抚须,忽然看到朱瞻基对他行礼,顿时大惊失色,急忙搀扶道: “老臣不过是微臣,太孙殿下乃是储君,君尊臣卑,怎可如此?” “夏大人无需挂怀,大人主管户部,功绩卓着。 若非您,沙场奋战的将士恐会忍饥挨饿,我大明又怎会有今日之兴盛?因我是储君,故而向大人行礼,此乃代表大明感谢您的辛劳!” “太孙殿下,老夫……我……” 夏原吉听闻朱瞻基所言,心中突然涌起复杂的情绪,唯有他自己知晓,这些年户部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 河南旱灾、山东旱灾、福建倭乱、北征、南讨、下西洋…… 国库每年不过三四千万收入,《永乐大典》一项便耗费数百万,还要修建顺天府城,疏浚运河。 三司六部个个都向户部索求,他每分钱都得精打细算。 此刻忽然听到身为储君的朱瞻基这般说道,他瞬间觉得多年的付出总算有了意义。 “……多谢太孙!” 夏原吉擦了擦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情绪,向朱瞻基拱了拱手,便沉默不语。 有些话放在心里就好,说出来只会惹麻烦。 朱瞻基也知适可而止,没再开口。 接着转头望向御座上神色淡漠的朱棣,继续说道: “皇祖,驱逐外敌,复兴中华固然是我们作战的缘由,但并非最终目标。 我们作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朱瞻基稍作停顿,环顾四周,高声说道: “我们作战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安宁,让百姓富足。 作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让大明有一个安稳的环境,使我们的政策得以顺利推行,从而改善百姓的生活。” “在我看来,战争与政治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或缺。 战争服务于政治,而政治推动战争以实现其价值。” 朱瞻基的声音清澈洪亮,传遍整个殿堂。 朱棣眉峰微动,陷入沉思,夏原吉的目光也随之深邃起来,望着滔滔不绝的朱瞻基,额头的皱纹又添了几许。 打仗之事不论理由如何,户部始终是最为艰难的一方。 如今的户部更是年年如履薄冰。 跪于地上的朱高炽也颇为惊异地扭转身子,注视着这位有些陌生的爱子。 就在众人思索朱瞻基话语含义之际,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突然响起: “那个,大侄子,这所谓服务于政治之类的话,《贞观政要》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说法呢?” 朱高煦傻乎乎地站出来。 “蠢货!” 朱瞻基默默地为这个二叔感到悲哀,低声嘟囔着。 他觉得自己的这位二叔一定是被某位不负责任的皇帝给误导坏了。 大概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如今还只是一个亲王。 “蠢货?” 朱瞻基的声音不小,朱高煦听到后,一脸疑惑地反问: “蠢货是什么东西?” 朱瞻基:(无奈脸)... “嗯,蠢货就是用沙子建造的堡垒,能抵御百万敌军,简称蠢货。”喜欢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