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是用其他经典如《论语》、《孟子》、《尚书》其他篇章来支持论点增强说服力。 在结构上先破题,点明知人安民的重要性。 承题部分可以联系皋陶的历史角色和《尚书》的地位加以阐述。 起讲部分过渡到具体分析。 分股部分详细论述知人和安民的各个方面 。 知人涉及道德与制度。 安民包括养民和教民是到最后大结总结升华即成。 破题曰: 盖圣贤经世之道,首在明体达用。 皋陶陈谟于帝舜之前,以"知人安民"二端为治国枢机,实乃经纬天地之大道。 此二语虽简,然蕴王道之精髓,藏治术之圭臬,诚千古帝王心法之要诀也…… 承题曰: 夫皋陶者,虞廷之元老,掌刑而明五典,其言必本天理而顺人情。 考《尚书·皋陶谟》,此语承"允迪厥德"而来,非独论用人之术,安民之策,实乃贯通天人、融合德政之至道。 所谓"都"者,叹词深致,启下文治国之纲领;"在知人,在安民"者,总摄全篇之旨归……… 起讲曰: 尝观三代之治,其要在得人而抚众。 知人则能官人,安民乃可固本。 然知人非止辨识贤愚,安民岂惟蠲免赋税?当深究其义理,明辨其精微。 盖知人者,知天地生物之心;安民者,安宇宙生生之机。 二者相济,犹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 大结曰: 综而论之,皋陶二语实熔铸天人,贯通古今。 知人乃见天地之心,安民即是参赞化育。治道虽万变,要不出此纲维。 后之学者,若能深味斯言,既明察秋毫之知人之智,复怀胞民与物之安民仁心,则治国平天下之道,其庶几乎!…… ……… 林泽祖中间不带停歇又是一气呵成。 还好的就是今日不像是正考第一场那样出现作弊等吵闹之事。 否则的话这打断了的思维就很难再续上了。 林泽祖审查了两遍确认无误之后,便收起了经义答卷。 根据更夫的梆声推算,二篇经义行文下来,总用时不到一个半时辰。 林泽祖舒了一口气,不过此时的天气阴沉的可怕,林泽祖心中不禁泛起了嘀咕。 若是下午要下起了大雨那可就不好了。 干脆离午时还有将近一个时辰,索性就把判词和算术题先解决了再说。 第三大题为实务判语部共一案限半个时辰。 刑名判词案件陈述: “生员李甲与佃户张乙争水互殴,乙折一齿。甲称自卫,乙诉故意伤人。里长王丙作证甲先持木击人”。 林泽祖分析了一下案情有以下几点: 一,该案件是生员李甲和佃户张乙因为争水互殴,张乙被打断一颗牙齿。 二,李甲声称是自卫,而张乙则控告他故意伤人。 三,里长作证说李甲先动手用农具打人。 四,需要按照当朝的法律来写这个判词 。 首先确定当朝适用的相关法律条文。即当朝的《吴国律》里有关于斗殴和伤害的规定 。 “斗殴”条里折人一齿可杖八十或者徒一年 ,如果是持械的话刑罚更重。 另外生员属于士人阶层 有特权 ,但如果有罪的话可能会被剥夺功名 然后该案件的关键点在于谁先动手。 里长作证说甲先持械攻击, 如果证词可信那么李甲的自卫主张就不成立 ,相反反而构成故意伤害 。 按当朝法律重视证人证词 尤其是里长这样的地方权威 证词应该会被采信。 五,接下来要考虑双方的身份。 李甲是生员属于士人 ,是可以减免刑罚 ,但涉及暴力犯罪可能会被革去功名。 张乙是佃户属于平民,法律面前理论上平等 ,但实际可能会有阶层差异。 六,还有自卫的认定,当朝法律中的自卫需证明对方先动手,且自己无退避可能。 但此案中里长证明甲先动手,所以自卫不成立。 因此甲的行为属于故意伤人。 七,判词的结构应该包括事实认定、法律适用 、刑罚判决还要有民事赔偿部分。 八,要引用具体的法律条文为《吴国律.刑律.斗殴》中的条款 。 说明持械加重处罚以及折齿的具体刑罚 另外生员犯罪除了刑罚 还会有褫革衣冠的处罚,即剥夺其生员资格 。 同时张乙虽然受伤 ,但因为参与了斗殴也要受到轻微处罚。 但主要责任在甲,最后 判词要符合当朝的格式 。 引用律例做出公正的判决 同时体现教化的目的。 达到训诫双方维护乡里和睦。 林泽祖思虑完毕毫不犹豫的下了笔。 判曰: 审得:生员李甲与佃户张乙争水互殴一案。 查《吴国律.刑律.斗殴》之条款。 “凡斗殴以手足击人者,笞二十;折人一齿者,杖八十,徒一年;执凶器伤人者,加二等"。 今据里长王丙具结证言,甲先持耒击乙属实,自无防卫可言。 且生员乃圣人门徒,本应垂范乡里,反逞凶械戕害黔首,尤当重惩。喜欢刚穿越没了爹能科举不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刚穿越没了爹能科举不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