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断李甲"持械伤人"罪实。依律当杖一百、徒二年半。 然按《问刑条例》之条款: “生员犯奸盗诈伪者褫革”。 今虽未至奸盗,然行止暴戾已失士体,着即褫革衣巾,追缴廪米,革退生员,复杖八十、徒二年,以儆效尤。 二、张乙虽系苦主,然争水互殴亦违乡约。着罚银三钱修葺社学,示薄惩而全教化。 三、伤齿汤药银三两,着李甲如数赔付。所争水渠由里长重定分水规约,镌石为凭。 此判既申王法,亦正乡俗。尔等当思圣贤教化。 吴国大庆十年二月初五某府推官某判押讫。 ………… 林泽祖庆幸的是自己熟读了《吴国律》,否则的话做第三大题判词题,还真有几个坑避无可避。 第一个坑就是想当然放宽了对生员张甲的处罚。 这就是所谓士大夫阶层特权阶层思想作祟。 第二个坑就是对张乙量刑不当。要么过重要么就是免于处罚。 第三个坑就是轻视了里长王丙的证言证词。 林泽祖收拾完第三题的答卷心中多少有点小得意。 前两道经义释解可能众学子分差不大。 但是这第三道题就是一道坎。 能答辩出像他这样详尽的应该寥寥矣! 除非也是像他这样闲的无聊,啃过《吴国律》大部书的人。 然而事实却很残酷。 有钱有势的世家官宦子弟本就凌驾于律法之上。大多都对律法嗤之以鼻,就更别提去研究它了。 而家境贫穷或一般的考生学子,即便有心想读却买不起。 还记得当初在松山书坊,询问吴国律法历史方面的典籍之时。 自己被王山那老小子报出的五六百两银子吓到的一幕。 ……… 林泽祖赶紧收了思绪着手书写第五大题田亩计算题: 某圩田东西距三百二十步 南北距四百五十步, 中穿渠占地宽八步。 问实耕田几何? 若是在前世这道题一分钟就解决了。 但是按照当朝的解题格式一步一步下来却要费时劳神。 除了计算不费劲之外,就光剩下写字了,前提就是不要写错字。 解曰: 解法如仪: 一、步亩定制 按《吴国会典.户部田制》 量地以营造步尺为度,一步合5尺,一尺合工部颁铜尺三寸二分。 亩法二百四十步方为一亩,百亩为顷。 二、田土丈算 圩田原积 东西距乘南北距得总步方 三百二十步积四百五十步合一十四万四千步方。 渠道除豁 官渠纵贯南北长同圩田北表,计四百五十步。 渠道阔八步占步方八步 积四百五十步合三千六百步方。 三、实耕田计 扣减虚粮 原积减渠占得实耕步方 一十四万四千步方减三千六百步方合一十四万零四百步方 折合官亩 依会典折算: 一十四万零四百步方商二百四十步方合五百八十五亩 四、具结呈报 该于实耕官田五百八十五亩,应造入黄册,秋粮米依则例每亩科三升五合,共该征米二百零四石七斗五升。 批红: 田制关国本,丈量务精核,毋使豪右隐占,亦毋令小民虚赔。 此缴。 这道题还真不难,难就难在数字太大上,且书写字时容易出错。 林泽祖相信只要朱文昌、王继学等人细心书写,那这道题等于是送分题。 至于其他考生林泽祖所接触的倒不多。 不过从王继学,李本典等人,刚接触算术之时抓耳挠腮的情况推断,估计这些考生也好不到哪里去。 林泽祖刚收拾好第五题的答卷。 此时司号吏鸣锣收卷的锣声传来了。 时间刚刚好! 巡检的兵丁就站在考舍门口,司机监视有冒时偷写者。 还好的是经过正考一轮的淘汰,剩下的这些参加初覆的考生没有违规者。 但也偶尔会传来极力控制压仰的叹息和哀嚎声。 大概就是那些没有写完经义释解的考生发出的哀叹。 巡检的兵丁收完试卷之后,林泽祖抬头看了看天。 此时的天阴沉的可怕,光线已经暗了下来。 看来下午这场大雨是免不了了。 林泽祖又抬头看了看考棚的顶棚。 虽然棚顶是被清扫过,但保不齐雨下大了,顶棚会漏雨也说不定。 想到此处林泽祖也不敢赌,索性把心一横趁还没有下雨之前,把第四大题策论也书写完成。 若不然到时候真要是下了大雨搅乱思路不说,行文下笔还得顾忌别污卷面。 第四大题为时务策问部。 这也是林泽祖没有料到的。小小的一个县试而已这不是为难考生吗? “今江南输漕米四百万石,河工岁费八十万两,当何以革弊利运”? 林泽祖不停地捋着思路。 首先 县试策论考题通常要求考生以"臣对臣闻"等开头,这个不能错也不敢错。 结构上要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分点论述和总结需要符合八股文的格式。 但作为策论可稍微灵活一些 ,要注意的是用词要简练,引经据典的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不能光放空炮。 接下来题中提到漕米四百万石和河工费用八十万两,其重点在革弊利运上。 还要分析当朝漕运的常见问题 。 官吏腐败 河道淤塞 赋役不均 运输损耗等 然后针对这些提出对策, 比如严查吏治、疏通河道、改革运输方式 调整赋税、加强监管等。 但是受到县试考生身份的约限, 对策不宜过于宏大,需应更贴近地方实际 。喜欢刚穿越没了爹能科举不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刚穿越没了爹能科举不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