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听雨

第10章 群雄讨董(1 / 1)

有了陈群的资金注入,周晨终于有了木具作坊的启动能力。于是招进来十个伙计,将中院的院子收拾,购进材料,打造工具,总算是在年前将作坊支棱起来。如今的作坊,与洛阳相比,规模并不小。由于地方大,改造空间大,如今作坊配置,比洛阳合理得多。只是找来的伙计,不熟悉木工,周晨又将周三与郭兴调到木具作坊带新人,派三个新伙计去酒坊跟学酿酒。酒坊的工作不同于作坊,新人自然不允许接触什么核心技术,签下一系列保密契书,才允许进入酒坊学习。而木具作坊这边,没这么多要求。熟手一来,作坊就正式运作起来。八仙桌、逍遥椅开始投入生产。 到年底,酒坊分红之时,周晨躺在逍遥椅上,看着账本,指点江山。当陶二与糜威来到酒坊,周晨连忙起身,股东来了,自然要热情招呼。而陶应眼尖,也不拘什么虚礼,一个闪身,便抢占周晨的逍遥椅。嘴里还夸赞着:“无尘家里,宝贝就是多。这么逍遥的椅子,我还是头一次体验。” 边摇边赞叹,‘嗯,不错。嗯,不错’。摇起来确实很爽,基本舍不得停下。又转头对自己带来的家丁说道:“这椅子归我了,等下走时,记得抬走。” 周晨只淡淡回了一句,‘可以,四百钱一张,童叟无欺,敬谢不敏’。惊得陶应触电般从椅子上站起来。 “什么?四百钱一张,你抢钱呢?” 周晨耸耸肩。 “就是这么个价,爱要不要。” 陶应脸都黑了,心里吐槽着,果然无商不奸。 “你这也忒黑了,四百钱一张,怎会如此贵。你那些伙计,一个月能从你这领走四百钱么?” “领不走。所以我这逍遥椅,就不是卖给他们的。” 糜威听着两人的对话,若有所思。既然取名叫逍遥椅,自然不是那些家丁下人能买的。只是这逍遥椅,看着款式并不复杂,上架之后,怕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仿造。有人仿造,便会有人竞争,价格就无法维持,利润空间也会被压缩。而且这逍遥椅,颇为笨重,不是能大量出货的货物,流传之后,怕是不会有太多生意。糜威问出心中疑问,周晨对这些,早已想好对策。 “仿造是必然结果。但仿造并不会对自己产生太大影响。逍遥椅的目标,是高端客户。我在每张椅子的醒目位置,都打上木具作坊的标签,还刻上编号。这样每张椅子都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仿造出来的逍遥椅,最多也就是赝品仿品。真正的逍遥椅客户,碍于脸面,不会去用仿品的。” 糜威若有所思。不由又对这个椅子感兴趣。 “无尘这椅子可要推广?可有渠道?” “这椅子面向高端客户,所以并不需要太大渠道。放在店中售卖即可。公严若敢兴趣,想用自己的渠道推广,自然欢迎。我店中售卖,四百钱一张,你若拿货多,给你三百钱一张。” 糜威拱手道谢,说声需要考虑,便转身看账本去了。酒坊营业才不到三个月,虽然反响强烈,货物紧俏,基本供不应求。但售卖时间太短,所以收入有限,还要留出酒坊运营成本,所以基本没多少钱分。只是年底了,将账目盘一下,免得闹出误会和不愉快。几人都有按时盘账,管账之人还是糜威的,所以并无不妥。大家提前道一声过年好,稍微分些钱,装个红包,图个吉利,也就散去。 酒坊分钱事毕,周晨口袋又有些闲钱,牙具作坊的计划,又在周晨心底萌发。总想着年后把牙具作坊支棱起来。只是闲钱太少,招工有些困难,还要想其他办法。于是周晨的主意,打到左邻右舍身上。那些在家的妇人,平时除去洗衣做饭,伺候自己的男人,其他时间,都有闲暇。是不是可以请他们做工?原料自己准备,他们来作坊领取,回家制作,按件计钱。这样既不耽误他们的家事,还能赚些钱贴补家用。双赢之局,应该是有人乐意的。周晨自觉自己的主意不错,打定主意开年就要把木具作坊做起来。到时再与糜威的渠道一合作,销量大了,牙具作坊也是不错的生意。不过即便把制作的工作交出去,但原料处理和管理的工作,依然还得需要招人。要找一个给猪毛清洗漂白消毒的伙计,一个刷柄处理的伙计,还要两个会记账的,管理原材料的分发和成品的回收。这样四个人,基本就能支撑牙具作坊运作。这样作坊运作初期,不用投入太多,节省成本,减少开支,以最小的启动资金,完成作坊的建设和运作。 鞭炮一响,跨过年,便来到公元190年。这是风云激荡的一年,也是战乱不熄的一年。群雄讨董,是这一年的主旋律。围绕董卓,天下诸侯,如唱戏一般,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目的只为讨伐他。从去年年底便开始酝酿,在这年初,终于爆发。从董卓的视角看,战争以八方诸侯汇聚开始,气势如虹,誓要攻入洛阳,铲除自己。而从诸侯的角度再看,又是另外一回事。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元189年末,东汉动荡的时局,又有新的发展。先是曹操于陈留提议各地起兵,讨伐董卓。然曹操的官职只是典军校尉。刘宏在,汉政府中央权威仍在时,他的官职,还有些影响力。尤其在洛阳地区。但如今,放在地方,这样的官职,啥也不是。天下诸侯,无人会受一个这样的人调派。人微言轻,没有足够的号召力,所以曹操的提议并没有人响应。曹操只能在陈留招兵买马,积攒实力,准备起兵反董。而袁绍逃出洛阳后,一路向东,先到冀州,寻求老部下韩馥的帮助。然而韩馥刚被董卓提拔成冀州刺史,对于是帮董还是帮袁,有些摇摆,并不想轻易下结论。所以并未给袁绍多少帮助。反而董卓自己心虚,害怕袁绍反他,想拉拢袁绍。于是派人给袁绍封邟乡侯渤海太守。董卓这样的昏招,显然是在给敌人输血,于是寄人篱下的袁绍走马上任,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袁绍一到渤海,便招兵买马,起兵反董。关东各地,也都在整兵备战,准备讨伐董卓。只是各地虽有沟通,但没人敢领头,各自为战。各诸侯兵马,皆在自身辖内徘徊,并不敢出自己的管辖范围。虽有讨董之意,并无讨董之实。 天下诸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局势,一直维持到公元190年元月。东郡太守桥瑁,眼看讨董形势不容乐观,于是冒以三公名义,给个州郡长官写信,号召讨董。天下群雄,这才纷纷响应,并在酸枣会盟。群雄会盟却出现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无人敢担盟主之职。有野心的威望不够,威望够的能力不行,于是在广陵功曹臧洪的主持下,众人遥推四世三公、德高望重的袁绍为盟主。群雄讨董之局势,这才奠定基础。约下讨董的各路诸侯,分别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和广陵太守张超。各路诸侯兵马,以冀州兖州为基地,开始向洛阳汇集。群雄讨董的战争,正式开始。 为什么没有曹操、孙坚、刘备这三位重要人物呢?因为曹操之职乃典军校尉,地位并不高,只能依附于陈留太守张邈,所以算不得一路诸侯。而孙坚之职乃长沙太守,地位是够的。但他当时是依附于后将军袁术,所以也算不得一路诸侯。这两位有兵有将有队伍的大佬,当时也只是给人打工的高级马仔。当然,他们之间的依附关系,并不是普通理解的依附关系。更形象的说,应该是合作。因为双方都实力相当,只是一个名更正言更顺,所以说依附。而此时的刘备,他便是真正的依附着公孙瓒,在公孙瓒麾下,担任别部司马之职务。他连领兵的自主权都没有,顶多只是个不入流的小人物,还没有会盟资格。何况公孙瓒还在幽州安抚游牧民族呢,刘备怎可能到洛阳会盟。所以真正的群雄讨董,就只有关东十一路诸侯。演义之中所提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只是一场春秋笔法,演义而已。 讨董之战已开始,天下局势,风云变幻。而徐州却如往常一般,并未有太多改变。之前摩拳擦掌准备讨伐董卓的陶使君,现在却装起鸵鸟,把头埋进沙里,当听不见。既没有参加会盟,也没有出兵参与联军。可能是野心太大,抱着渔夫心态,看他们鹬蚌相争,最后谁赢帮谁,以取渔人之利。只是这样的心态,他高看了自己,低估了天下诸侯。大家对他的行为心知肚明,早有防备,不会留下什么空子,给他机会。所以即便是他徐州下辖的广陵郡,太守张超甩开他这个刺史,领兵参与会盟,他陶谦也依然难以插手广陵事物。张超所委任的袁绥,主持广陵事物,并没有给陶谦任何机会。天下诸侯,没一个傻的。讨伐董卓,也并不是为产除朝廷奸佞,拨乱反正,解救皇帝于水火。无非是利益集团的争斗,政治利益分配不均,所以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自光武中兴以来,大汉朝堂,从来都是关东士族主导。董卓这个关西来的丘八,身上泥还没洗干净,就敢专权。朝堂之上,竟敢不顾关东士族利益,肆意妄为,行废立之事,完全不将关东士族放在眼里。如此任性,不反还待如何?喜欢汉末听雨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汉末听雨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