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其三》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词句释义 - 长安布衣:杜甫自称,“布衣”指没有官职的平民。 - 谁比数:没人关心,不被重视。比数,相提并论,重视。 - 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 环堵:四周环着每面一丈的土墙,形容居室狭小简陋。 - 后土:大地。 诗歌解析 - 首联与颔联:自身境遇的写照 -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杜甫以“长安布衣”自称,感慨自己在长安无人在意,只能把简陋房屋的门反锁,困居其中。展现出诗人困居长安时的落魄与无奈,不被社会重视,生活空间也极为局促。 -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进一步描述处境,自己困在家中,门前都长满了蓬蒿,而孩子却无知无忧,在风雨中奔跑嬉戏。“老夫”的无奈与“稚子”的无忧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诗人在困境中的凄凉与对现状的无奈。 - 颈联:借物抒情 -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风雨交加,雨声飕飕,让人提前感受到寒意。胡地的大雁翅膀被雨水打湿,难以高飞。这里的“胡雁”既是实写雨中艰难飞行的大雁,也是诗人自比。诗人如同那雨中湿翅的大雁,虽有远大抱负,却因现实困境难以施展,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 尾联:对未来的忧虑 -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入秋以来一直阴雨连绵,不曾见到太阳,大地被泥水淹没,不知何时才能干燥。表面写天气和自然景象,实则一语双关,“秋来未曾见白日”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泥污后土何时干”表达对国家何时才能摆脱困境、恢复清明的忧虑,体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主旨 《秋雨叹其三》从诗人自身的困窘处境出发,借秋雨连绵的景象,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对民生艰难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展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秋雨叹其三》有着特定的历史情境,对理解这首诗的内涵至关重要: 个人境遇困窘:杜甫彼时困居长安,一心求仕却屡屡受挫,生活陷入困境。他虽胸怀壮志,渴望以才学报效国家、施展抱负,却无人赏识,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经济上也捉襟见肘,生活极为落魄。如诗中以“长安布衣谁比数”表明自己身为一介平民,无人重视,只能“反锁衡门守环堵”,困居于简陋狭小的居所,这种窘迫的个人处境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情感来源。 持续秋雨灾荒:天宝十三载(754 年),长安地区秋雨连绵,长达六十余日。长时间降雨致使洪水泛滥,农田被淹,庄稼严重受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秋雨叹》三首诗均围绕这场秋雨展开,此诗中“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描绘出秋雨不停、大地泥泞的景象,正是对当时灾荒现实的写照,体现出诗人对灾荒下百姓命运的忧虑。 社会政治黑暗:当时唐玄宗怠于政事,将朝政大权交予杨国忠等权臣。杨国忠为巩固权势,排除异己,导致政治腐败黑暗。面对严重的秋雨灾荒,杨国忠不仅隐瞒不报,还粉饰太平,使得救灾措施无法有效施行,社会矛盾加剧。这种黑暗的政治环境使杜甫深感失望与愤慨,诗中虽未直接批判,但通过对自身困境和社会乱象的描写,间接反映出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秋雨叹其三》的创作背景对其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使诗歌承载了杜甫丰富而深沉的情感: 强化个人的落魄无奈之感:杜甫困居长安,求仕无门,生活穷困潦倒。这种现实困境在诗中以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体现,创作背景中的个人窘迫经历,让诗人无奈与落魄之情更为浓烈。他自叹身为布衣无人在意,只能蛰居陋室,在秋雨的笼罩下,这种孤独与无奈被秋雨的压抑氛围进一步强化,使诗歌开篇便弥漫着失意的情绪。 加深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天宝十三载秋雨连绵,引发灾荒,百姓生活艰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表面写秋雨导致大地泥泞难干,实则暗示百姓深陷苦难的深渊。创作背景中目睹的民生惨状,让杜甫对百姓的忧虑加重,借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对百姓何时能摆脱困境的深切担忧,体现他心系苍生的情怀。 增添怀才不遇的愤懑:杜甫胸怀大志,却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得不到施展机会。诗中 “胡雁翅湿高飞难”,以雨中难飞的胡雁自比,象征自己理想受阻。创作背景中政治上的压抑与不公,使他怀才不遇的愤懑更加强烈,借物抒情,将对自身遭遇的不满融入诗歌,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 凸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当时政治腐败,杨国忠等权臣蒙蔽圣听,面对灾荒不作为。杜甫深知国家在这种黑暗统治下隐患重重。“秋来未曾见白日”,一语双关,既写秋雨蔽日的自然景象,也暗指国家政治的黑暗。创作背景中的政治乱象,让他对国家前途充满担忧,以隐晦的方式在诗中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喜欢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