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赏析 首联:营造静谧氛围 -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诗人描绘了春天城上的云朵覆盖着曲江苑的围墙,傍晚江亭的景色静谧,芳华在宁静中悄然流逝。“覆”字生动地写出春云之浓密,笼罩着苑墙,给人一种压抑之感;“静”字则将晚色的静谧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寂寥,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暗示着曲江昔日繁华已去,如今只剩静谧与落寞。 颔联:细腻的景色描写 - “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此联为千古名句。被雨水打湿的林花,如同胭脂被泪水浸湿,娇艳欲滴;水中的荇菜在微风中摇曳,好似翠绿的丝带被拉长。“着雨”“牵风”赋予林花和水荇动态之感,“胭脂湿”“翠带长”从色彩和形态上进行细腻描绘,画面生动鲜活。同时,林花经雨而湿,暗喻国家经安史之乱后繁华不再,寄寓了诗人的伤时之情。 颈联:今昔对比,感慨世事变迁 -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昔日皇帝车驾常临曲江,如今龙武新军长期驻扎,皇帝不再前来;曾经繁华热闹的芙蓉别殿,如今也只能徒然焚香。“深驻辇”表明此地已非往昔的游乐之地,“谩焚香”的“谩”字,意为徒然、空自,深刻地表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繁华不再的感慨,诗人对昔日盛世的怀念与对当前局势的无奈尽在其中。 尾联:表达对往昔欢乐的渴望 -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金钱会”是唐玄宗时宴游曲江的盛大活动,皇帝赏赐金钱,君臣宴乐。诗人在此处想象何时能再次下诏举办这样的盛会,自己能够暂时在佳人锦瑟的陪伴下沉醉。这一结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恢复往昔繁荣、重享欢乐生活的期盼,同时也反衬出当下的凄凉与落寞,以乐景写哀情,使情感更为深沉。 诗歌主旨 《曲江对雨》通过描写曲江的春雨之景,将眼前的静谧与往昔的繁华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对太平盛世的怀念与期盼。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以及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无限喟叹。 整体感知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描绘了春雨中曲江的景色,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个人仕途失意的苦闷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曲江对雨》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及个人经历紧密相关: - 安史之乱后的衰败景象:此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暮春,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占长安,唐玄宗逃往蜀中。虽至此时长安已收复,但国家元气大伤,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及曲江一带遭受重创。曾经是皇家贵族游乐宴饮之地的曲江,如今已不复往昔的热闹与辉煌,呈现出衰败、冷落的景象。诗中“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描绘的新军驻扎、别殿徒然焚香的情景,正是这种衰败现实的写照,反映出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 - 杜甫个人仕途的起伏:杜甫一生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以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此时杜甫虽任左拾遗,但因营救房琯一事触怒肃宗,已逐渐失去皇帝信任,仕途受挫。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难以施展,内心充满苦闷与无奈。这种个人境遇使得他在面对曲江衰败之景时,感慨更加深沉,借景抒情,将个人的失意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 社会动荡下的民生疾苦:安史之乱使社会陷入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杜甫心系天下苍生,深知民间疾苦。他在诗中虽未直接描述民生状况,但通过描绘曲江的变化,以小见大,从侧面反映出整个国家在战乱后的衰败,透露出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忧虑。这种创作背景下,诗人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融入诗歌,使《曲江对雨》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曲江对雨》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杜甫在诗中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蕴含的情感丰富而深沉: 深化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安史之乱后,曲江从昔日的繁华胜地变为衰败之所,这一背景让杜甫目睹了国家由盛转衰的巨大落差。诗中“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通过今昔场景对比,深刻地表现出繁华不再的无奈与悲哀。曾经皇帝频繁临幸,如今新军驻扎,别殿徒然焚香,强烈地抒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盛世的怀念,使这种兴衰之感更加深沉。 加重了个人仕途失意的苦闷:杜甫在任左拾遗时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仕途受挫,结合安史之乱后国家的动荡局势,他深感自己虽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在曲江衰败之景的映衬下,个人的失意更加凸显。这种创作背景下,他的苦闷情绪融入对曲江景色的描写中,如“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借景烘托出内心的压抑与无奈,使情感表达更为浓烈。 强化了对民生疾苦的忧思:安史之乱致使百姓生活困苦,杜甫深知民间的悲惨状况。虽然诗中未直接描述民生,但曲江的衰败象征着整个国家的凋敝,暗示了百姓的艰难处境。这种创作背景让杜甫对民生的忧思融入对曲江的描绘与感慨之中,使其诗歌情感更具深度与广度,展现出他心系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 增添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在国家衰败、个人失意的背景下,杜甫对未来感到迷茫。然而,他心中仍存有一丝期盼,如尾联“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借对昔日曲江盛会的想象,表达了对国家恢复繁荣的渴望。创作背景既带来了迷茫与无奈,又激发了对未来的期盼,这种复杂情感交织于诗中,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喜欢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