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录音走红的速度比威尼斯涨潮还快。第三天早晨,房东太太端着咖啡上楼时,手里还捏着张《晚邮报》——文化版头条是我们贡多拉上的合影,标题是《东方诗魂在潮水中重生》。 "Signore poeta!"(诗人先生!)她笑着把五通未接来电的手机还给我,"那个瑞士号码打了三次。" 我刚回拨,就听见急促的法语:"Enfin!(终于!)卢加诺文学节需要您下周出席!"电话那头的女声像机关枪,"我们刚获得欧盟文化基金,主题正好是'边境之声'!" 窗外的运河突然刺眼起来。我眯着眼看邮件里的邀请函,截止日期赫然是6月22日——嘉怡飞喀布尔的同一天。 "需要您准备三十分钟的双语朗诵,"女策划补充,"最好是融合维吾尔民谣与但丁诗体的新作。" 挂掉电话时,发现嘉怡倚在门框上啃苹果。她脖子上挂着新买的穆拉诺玻璃吊坠,在阳光下折射出孔雀蓝的光斑。 "恭喜。"她晃了晃手机,"Giorgio刚给我发了二十条语音。" 我给她看邀请函。苹果停在半空,她睫毛快速眨了几下:"哇哦,卢加诺湖比赫尔曼德河安全多了。" 接下来的三天像被按了快进键。Giorgio带我去见威尼斯大学的突厥语教授,嘉怡则整天泡在穆拉诺岛。每当我想动笔,父亲笔记本里的句子就会幽灵般浮现——它们太完美了,完美得让我写不出自己的诗。 第四天深夜,我在厨房煮咖啡时,嘉怡浑身湿透地冲进来。她手里攥着个天鹅形状的玻璃镇纸,眼睛亮得吓人:"老师傅走了。临终前给了我这个。" 镇纸在台灯下转动时,天花板上突然浮现细小的汉字投影——那是父亲的字迹,密密麻麻写满了《丝绸与潮水》的全稿。其中一页被特意放大:"当潮水漫过东经85度/请把这首诗折成纸船/亚得里亚海会带它去该去的地方。" "他当年准备在意大利自费出版。"嘉怡轻声说,"老师傅记得你爸带着手稿来烧制玻璃微缩页,说'这样海关查不到'。" 我们花了整晚誊抄投影。黎明时分,嘉怡突然指着第37页的批注:"看这个!"父亲用红笔圈出了某段维吾尔民谣,旁边写着:"Giorgio说这段韵律近似《神曲·地狱篇》第17歌。" 这就像拼图的最后一块。我抓起钢笔开始写《边境十四行》,把父亲收集的民谣意象嵌套进但丁的三韵体。写到第三节时,发现嘉怡蜷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捏着半块融化了的巧克力。 Giorgio在次日中午造访,带来个牛皮纸档案袋。"当年你父亲寄给我的。"他小心地取出泛黄的复印本,"用林树笔名发表的《胡杨林》组诗。" 这些诗比父亲任何作品都锋利。在《1984年的砍土镘》中,他描写兵团知青用农具在沙漠刻下诗句,第二天却发现"所有笔画都被风沙填平/像从未存在过的抗议"。 "这就是签证被拒的真正原因。"Giorgio点了根烟,"八十年代末,这类作品在西方很受关注。" 我摸着复印件上模糊的油墨,突然明白父亲为何坚持用汉语写作——这些诗如果直接用维吾尔语写,可能会让新疆的亲人陷入危险。 "你比他幸运。"老人吐了个烟圈,"现在有欧盟文化基金买单。"他顿了顿,"但要想清楚,是要做'东方来的 exotic poet(异域诗人)',还是真正的林爽朗。" 这句话像记耳光。我看向书桌上摊着的《边境十四行》草稿——为了押韵,我居然把"坎儿井"改成了"威尼斯水井"。 嘉怡回来时,我正在重写全篇。她放下相机包,默默把穆拉诺岛买的彩色玻璃片摆在窗台上。阳光透过这些玻璃,在稿纸上投下维吾尔族传统几何纹样。 "这样写起来是不是更有家的感觉?"她调整着玻璃片的角度。突然有水滴落在"喀什噶尔"这个词上,我才发现自己在哭。 截稿日前夜,我们爆发了认识以来最激烈的争执。起因是我偶然看到嘉怡的行程单——她改签了机票,提前两天去喀布尔。 "你明知道22号我要朗诵!"我摔了钢笔,墨汁溅到她的相机包上。 嘉怡慢慢擦着帆布上的墨迹:"战地记者没有黄金周。塔利班刚宣布要在22号处决女教师代表团。" "那我的首秀呢?Giorgio好不容易请来的《世界文学》主编呢?" "所以我在帮你找解决方案啊。"她调出视频通话记录,屏幕上是她喀布尔的线人,"这位会说维吾尔语的法国记者愿意当现场翻译..." 我夺门而出,在雨中的巷子里狂奔。不知跑了多久,突然发现站在学院美术馆门口——卡拉瓦乔画里的圣徒仍在流血,但今天没人在此驻足。 手机震动。是嘉怡的信息:"回新疆那年你25岁,说'宁可饿死也要写真实的诗'。现在威尼斯让你饱了,但饱得写不出东西了对吗?"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雨滴在手机屏幕上炸开。我走回展馆角落,在那幅融合了维吾尔特征的圣徒素描前坐下,重新打开文档。 天亮时,《真正的边境》完成了。这次没有生硬的押韵,只有喀什老城的陶匠、帕米尔高原的牧羊人,以及他们用母语讲述的、却从未被真正听见的故事。我把邮件发给文学节策划,抄送了嘉怡。 回到住处时,她正在收拾行李。看到我进来,举起两张打印纸:"猜你需要这个。" 那是她熬夜翻译的诗稿法文版,页边还标注了维吾尔语原音的发音要点。我注意到她把"处决"改成了"殉道",在脚注里解释这个词在突厥语系中的宗教含义。 "法国记者说可以代读。"她扣上行李箱,"但我觉得...你该自己站在那个舞台上。" 我按住她发抖的手:"我们改道喀布尔吧。" 嘉怡猛地抬头,鼻尖上的小雀斑在晨光中格外明显:"什么?" "欧盟文化基金主席去年去过阿富汗。"我打开文学节官网给她看往届照片,"如果能在喀布尔完成朗诵,通过视频连线..." 她突然扑过来抱住我,相机镜头硌得我肋骨生疼。我们跌坐在一堆玻璃片中,那些彩色的光斑落在地图上,正好覆盖着兴都库什山脉的位置。 Giorgio知道后,送来台老式卫星电话。"1999年我在萨拉热窝用的。"他狡黠地眨眨眼,"连炮弹都炸不坏信号。" 出发前夜,嘉怡神秘兮兮地带我去圣特罗瓦索造船厂。月光下,工匠正在给新造的贡多拉刷最后一道漆。 "威尼斯人相信,"她拉着我摸船首的钢刃,"只要摸过龙骨,就一定会回到这里。" 我们的倒影在水面摇晃,突然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潮水打碎。嘉怡趁机往我手心塞了件东西——是那个天鹅玻璃镇纸,现在装着我们的诗稿微型胶片。 "老师傅的孙子帮忙做的。"她耳语,"比U盘可靠多了。" 飞往迪拜的航班上,我重读父亲《丝绸与潮水》的末章:"真正的诗不在纸上/而在驼铃消失的方向/在翻译丢失的韵脚里/在海关官员撕碎的/那页签证申请表背面。" 嘉怡靠在我肩上睡着了,相机里存着刚拍的云海。空姐来送饮料时,我正往《真正的边境》手稿上添加最后一行:"此诗写给将去喀布尔的光/以及所有未被潮水冲散的偏旁。"喜欢艳遇风暴:席卷男同胞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艳遇风暴:席卷男同胞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